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药理学课件-吴宏内容摘要:

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药理学课件-吴宏 第三十五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123【 学习目标 】领会常用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识别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的作用机制;描述各类抗真菌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 第一节 抗真菌药真菌感染分为浅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两类。 浅部真菌感染由各种癣菌感染引起,常侵犯皮肤、毛发、指(趾)甲等角质层,引起指(趾)甲癣、手癣、足癣、体癣和头癣等,发病率高;深部真菌感染多由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等引起,主要侵犯深部组织和内脏器官,引起炎症、坏死或脓疡等,发病率低,但病情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应用,及肿瘤的化疗、放疗、器官抑制、艾滋病等的增加,人类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严重性都在增加。 一、主要抗浅部真菌药物 特比萘芬( 比萘芬又称疗酶舒,属丙烯胺类抗真菌药。 脂溶性高,口服吸收好,主要分布于皮肤角质层并可长期存留。 肝内代谢,排泄缓慢, 为 16小时。 【作用及用途】 对各种浅部真菌如毛癣菌属、皮肤菌属有杀菌作用,对酵母菌、假丝酵母菌有抑菌作用。 主要用于治疗甲癣、体癣、手足癣、股癣等。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少,主要有胃肠反应,有时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皮疹,偶见肝功能损害, 者有暂时性转氨酶升高,严重肝肾功能减退者宜减量。 二、主要抗深部真菌药物 两性霉素 B( ,庐山霉素 )两性霉素 多烯类深部抗真菌药。 口服、肌内注射均难吸收,临床常用缓慢静脉滴注给药。 不易通过血脑屏障,治疗脑膜炎时,可鞘内注射。 主要在肝脏代谢,由肾排泄, 为 24小时。 【作用及用途】 对多种深部真菌如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孢子丝菌等有较大的抑制作用,高浓度有杀菌作用。 静脉给药主要用于治疗真菌性肺炎、心内膜炎、脑膜炎及尿路感染等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 口服给药仅用于肠道假丝菌感染,也可局部用于皮肤及黏膜真菌感染。 【 不良反应 】 不良反应较多,毒性较大。 1. 寒战、高热 静脉注射时最常见的急性中毒反应,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 应用时静脉注射液应新鲜配制,忌用 化钠注射液溶解,以免沉淀。 滴注前可预防性服用解热镇痛药和 时给予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 2. 心血管系统反应 脉滴注速度过快或浓度过高可致心动过速、心室纤颤或心跳骤停,一般要求静脉滴注浓度不宜超过 注速度不超过 30滴 / 3. 其他 可出现肾脏、肝脏、神经系统反应,用药期间必须定期检查尿常规、血象、血钾、心电图等,严重时必须住院治疗。 氟胞嘧啶( 5胞嘧啶又称 5 氟胞嘧啶,为人工合成的广谱抗真菌药。 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体内分布广泛,炎症的脑脊液及感染的腹腔、关节腔都有较多的分布。 为 2 8小时。 可进入真菌细胞内,转变为具有抗代谢作用的氟尿嘧啶,抑制真菌核酸合成,而对人体细胞无此作用,故对真菌呈现选择性作用。 适用于治疗白色念珠菌、新隐球菌和芽生菌等敏感菌株所致的深部真菌感染,单用易产生耐药性,使用受限。 不良反应有胃肠反应及皮疹,与两性霉素 致肝功能和造血功能损害。 制霉菌素( 霉素 )制霉菌素是四烯类抗生素,从链丝菌分离而来。 口服后不易吸收,仅外用防治消化道念珠菌病;局部用药可治疗口腔、皮肤及阴道白色念珠菌感染和阴道滴虫病。 三、抗浅部、深部真菌药酮康唑( 康唑是第一个广谱口服抗真菌药。 本品溶解和吸收需要足够的胃酸,与食物、抗酸药、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同服可降低生物利用度。 对多种表浅部和深部真菌都有强大的抗菌活性,不易产生耐药性。 主要用于治疗多种表浅部真菌感染,对深部真菌感染不如两性霉素 B。 口服酮康唑不良反应较多,常见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以及皮疹、头晕、嗜睡、畏光等;偶见肝毒性;极少数人可发生内分泌异常,表现女性月经不调及男性乳房发育等。 氟康唑( 康唑为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 口服吸收良好,与静脉给药效价相同。 可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中浓度为血浓度的 60%,血浆 2 2430小时,主要以原形经肾排泄。 对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及多种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但对曲霉菌属作用弱,抗菌活性比酮康唑强。 主要用于念珠菌和隐球菌病及各种真菌引起的脑膜炎和皮肤癣菌感染。 毒性较低,常见有恶心、呕吐等胃肠反应,偶见脱发,可出现一过性的尿素氮、肌酐及转氨酶升高。 伊曲康唑( 曲康唑为三唑类衍生物,高脂溶性,餐后有利吸收。 对念珠菌、孢子菌、新型隐球菌、曲霉菌等都有较好抗菌作用,是治疗暗色孢科真菌、孢子丝菌剂不危及生命的牙生菌和组织孢质菌病感染的首选药,尤适用于治疗指(趾)甲真菌病。 不良反应较酮康唑少,主要为胃肠反应、头痛及过敏反应,偶见短暂性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等。 第二节 抗病毒药病毒是最简单的微生物,不具备细胞结构,主要由核酸( 称 成核心,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 增殖过程可分为吸附、穿入与脱壳、生物合成及组装、成熟与释放四个阶段。 病毒性感染发病率高,传播快,流行广,对人类威胁较大。 根据抗病毒药物的主要用途不同可分为治疗艾滋病的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和治疗疱疹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病毒以及肝炎病毒等非逆转录病毒感染的其他抗病毒药。 一、抗 又称艾滋病。 病因治疗药物可分为两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如齐多夫定、双脱氢肌苷、拉米夫定、司坦夫定等)及蛋白酶抑制剂(如沙奎那韦、利托那韦等)。 齐多夫定( 多夫定又称叠氮胸苷,是第一个用于抗艾滋病的药物。 可竞争性抑制 用于 制病毒 床用于治疗艾滋病及重症艾滋病相关症候群,是各期艾滋病患者包括 3个月以上婴儿的首选药物。 不良反应主要有抑制骨髓(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还可引起口腔溃疡和唇舌肿胀。 用药期间要定时检查血象。 去羟肌苷( 羟肌苷是第二个用于治疗 制病毒 少 要适用于不能耐受齐多夫定,或在应用齐多夫定过程中产生耐药性、或病情恶化的艾滋病患者。 不良反应主要为胰腺炎、外周神经炎。 二、治疗呼吸道病毒感染药 金刚烷胺( 刚烷胺为三环葵烷的氨基衍生物,作用于病毒复制早期,干扰病毒进入宿主细胞,阻止病毒脱壳及其核酸的释出,并能抑制病毒颗粒的装配。 主要用于甲型流感病毒的预防和治疗,对乙型流感无效。 也可用于抗帕金森病。 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和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表现为恶心、厌食、焦虑、头晕、失眠、共济失调等。 禁用于妊娠期妇女、幼儿、脑血管硬化与癫痫患者。 利巴韦林( 毒唑,威乐星 )利巴韦林为嘌呤三氮唑核苷类化合物,为了广谱抗菌药,能抑制多种服吸收好, 2约为 25小时。 临床用于治疗甲、乙型流感、病毒性肺炎和疱疹性角膜炎等。 不良反应有腹泻、白细胞减少和贫血等。 有致畸作用,妊娠期妇女禁用。 三、治疗疱疹病毒感染药 阿昔洛韦( 环鸟苷 )阿昔洛韦属于人工合成的嘌呤核苷类抗 广谱、高效的抗病毒药物。 口服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为 15%20%,易透过生物膜,也可进入胎盘和乳汁。 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排泄。 主要用于治疗单纯性疱疹病毒和带状疱疹病毒等所致的皮肤感染、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单纯疱疹性脑炎以及严重免疫缺陷患者单纯疱疹感染的预防等。 不良反应少见,偶见胃肠道反应和局部刺激症状。 肾功能减退者慎用。 孕妇忌用。 碘苷( 疹净 )碘苷为脱氧碘化尿嘧啶核苷,在体内磷酸化后,抑制胸苷酸合成酶,影响病毒 制 床上仅局部应用于眼部或皮肤 纯疱疹病毒)和牛痘病毒感染的治疗。 主要引起瘙痒、疼痛、水肿、结膜炎等不良反应。 四、治疗乙型肝炎病毒药 干扰素( 扰素是机体细胞受病毒感染或其他诱导剂刺激产生的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一类糖蛋白,目前临床常用的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产生的干扰素。 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抑制病毒的蛋白合成、装配和释放,还具有抗肿瘤以及调节免疫作用。 临床上主要用于流感、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性角膜炎、流行性腮腺炎、新生儿病毒性脑炎等,特别是对慢性丙型肝炎。 不良反应有胃肠反应、嗜睡、精神紊乱,偶见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停药后可恢复,大剂量可引起嗜睡,也可发生骨髓暂时性抑制、低血压等。 拉米夫定( 米夫定为胞嘧啶衍生物,通常与齐多夫定或司坦夫定合用治疗 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是目前治疗慢性 良反应主要为头痛、失眠、疲劳和胃肠道不适等。 思考1. 阿昔洛韦的主要药理作用和临床用途是什么。 2. 治疗深、浅部真菌感染的药物在种类、作用及用法上有何区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