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系统-内科护理-申丽静内容摘要:
脑血管系统-内科护理-申丽静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概 述 神经系统疾病是指神经系统(脑、脊髓、周围神经)和骨骼肌的疾病 病因:感染、血管病变、变性、肿瘤、外伤、中毒、免疫障碍、遗传、先天发育异常、营养缺陷、代谢障碍等引起 临床表现特点:出现感觉、运动、反射、意识和认知活动等的障碍程序护理 护理评估 护理诊断 护理计划 护理措施 护理评价护理评估 病史评估 身体评估 辅助检查评估 心理社会资料评估现病史评估 起病情况 主要症状及其特点 病情发展与演变 伴随症状 诊治经过 患病过程中的一般情况起病情况 起病急缓:急性发生如脑血管病、急性感染、外伤、中毒等;逐渐发生如尿毒症、肝脑、肺脑等 发病时的情况:如起病时间、周围环境、病人所处的状况如安静或活动中 起病原因或诱因:原因如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糖尿病、肝病、癫痫病史等;诱因如情绪激动、用力活动、除颤 返回主要症状及其特点 神经系统的主要症状: 头痛 意识障碍 感觉障碍 运动障碍 语言障碍返回病情的发展与演变 急性起病患者:病程短、病情重、发展快,如中毒、外伤、脑溢血、脑栓塞 慢性起病患者:病程长、病情相对较轻、发展有一个过程,如肺脑、肝脑、糖尿病、肾衰等返回伴随症状 头痛伴发热、血压突然升高、其他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意识障碍伴发热:先发热后有意识障碍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如病脑、流脑等;先有意识障碍后发热见于脑出血、蛛血 意识障碍伴瞳孔改变、脑膜刺激征返回诊治经过 过去患病情况 过去用药情况:如用药物名称、剂量、用法、疗效、不良反应、是否遵医嘱用药等返回患病过程中的一般情况 精神、饮食、大小便、睡眠等返回头痛 是指额、顶、颞、枕部的疼痛叫头疼 病因:颅内病变、颅内外伤、全身性疾病、神经官能症 分类:偏头痛、 颅内高压性头痛、颅外局部因素所致的头痛 、神经精神性头痛 评估:头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加重和缓解的因素、伴随症状返回意识障碍 意识:是指人对外界和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 正常人意识清晰,即思维合理、反应敏锐精确,语言表达能力正常 意识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受限处于抑制状态叫意识障碍 评估重点:原因、发病的方式和过程、意识障碍的程度 返回感觉障碍 感觉( 是指作用于各种感受器的各种形式的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感觉障碍是指机体对各种形式刺激的无感知、感知减退或感知异常的综合征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 1) 抑制性症状: 是感觉传导通路被破坏或功能受抑制时,出现感觉缺失或感觉减退的症状。 可分为感觉减退和感觉缺失,后者又分为 完全性感觉缺失:同一部位各种感觉均丧失 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只有某种感觉丧失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 2) 刺激性症状: 感觉过敏:指轻微刺激引起强烈的感觉 感觉过度:是指轻微的刺激引起强烈难以忍受的感觉。 如带状疱疹。 感觉倒错:是指非疼痛性刺激而诱发出疼痛感觉 感觉异常:是指没有外界的任何刺激而产生某种感觉。 如痒感、麻感、蚁走感、发重感、针刺感、电击感、紧束感等 疼痛 :局部疼痛、放射性疼痛、扩散性疼痛、牵涉性疼痛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末梢型感觉障碍:为周围神经损害 节段性感觉障碍:为脊髓某些节段神经根损害 传导束型感觉障碍:为感觉传导束损害 交叉型感觉障碍:为单侧脑干损害出现的同侧面部和对侧肢体的感觉障碍 皮质束型感觉障碍:其特点为分布倒置、精细感觉(形体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图形觉)障碍 返回运动障碍 运动障碍可表现为瘫痪、僵直、不随意运动、共济失调瘫痪 概念:肢体因肌力下降而不能产生运动叫瘫痪 分类: 根据受累部位可分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根据瘫痪时有无肌张力增高分为弛缓性瘫痪和痉挛性瘫痪。 根据瘫痪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偏瘫、截瘫、交叉性瘫痪、四肢瘫、单瘫、局限性瘫痪等。 瘫痪的临床类型 局限性瘫痪:为某一神经根或某些肌群损害 单瘫:为单个肢体的瘫痪,如大脑半球损害 偏瘫:一侧的面部和肢体瘫痪,如内囊出血 交叉性瘫痪:指病侧脑神经瘫痪和对侧肢体瘫痪,如中脑、脑桥、延脑一侧病变 截瘫:指双下肢瘫痪,见于脊髓横贯性损害 四肢瘫:见于颈段高位横贯性损害等 返回常用护理诊断 疼痛:头痛 感知改变:与脑、脊髓、周围神经病变有关 有受伤的危险:与感觉障碍有关 躯体移动障碍 有废用性萎缩的危险:与肢体运动障碍,长期卧床有关 自理缺陷:与肢体瘫痪有关护理措施 意识障碍 日常生活护理 饮食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病情监测感知改变 作好感觉障碍 肢体保温防冻、防烫、防搔抓、防碰撞和重压。 知觉训练:用砂纸、棉絮丝刺激触觉;用冷、温水刺激温度觉、用大头针刺激痛觉。 护理措施 躯体移动障碍 重视患侧刺激和保护 正确变换体位: 指导选择性运动 康复治疗周围神经疾病概述 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 除嗅神经和视神经外的 10对脑神经 31对脊神经 周围自主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疾病:是指原发于周围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或结构改变的一类疾病病理改变 华勒变性:轴突断裂后,断端远侧的轴突和髓鞘发生变性、解体 轴突变性:由代谢、中毒引起的、由近端向远端发展的变性 神经元变性:是因神经细胞损害后,其轴突的全长在短期内发生变性、解体 节段性脱髓鞘:由感染、中毒等引起的节段性髓鞘脱失,而轴突相对保存三叉神经痛疾病要点 概念: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而反复发作的剧痛,又叫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临床表现特点: 多见于 40岁以上,女稍多于男,多为一侧发病 疼痛:来去突然;历时短暂;疼痛剧烈;有如触电 诱因:轻触,洗脸、刷牙,咀嚼、哈欠、说话 治疗要点: 原则:迅速有效止痛 药物:首选卡马西平 其他可行射频热凝、封闭、手术治疗护理 护理诊断:疼痛:面颊、上下颌、舌疼痛:与三叉神经发作性放电有关 护理措施: 心理支持:关心、体谅、理解病人,帮助病人减轻心理压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减少刺激因素:去除诱因、分散注意力 用药护理:卡马西平副作用有:头晕、嗜睡、口干、恶心、行走不稳、皮疹、 概念:是一种病因未明、急性发病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贝尔麻痹( 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 是面神经瘫痪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特点 急性起病:如晨起时发现或被别人发现 主要症状为一侧面瘫,表现为病侧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睑闭合障碍;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鼓腮、吹口哨不能治疗要点 原则: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促进功能恢复 措施 : 糖皮质激素 大剂量维生素 理疗:如红外线、超短波 其他:针灸、手术等护理 护理诊断:自我形象紊乱:与面神经麻痹所致口角歪斜有关 措施: 心理护理 生活护理:口腔护理;眼部护理 功能训练:皱眉、举额、露齿、鼓腮、吹口哨等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神经根病概念: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大多可恢复的多发性脊神经根受累的一组疾病,常累及颅神经 主要病理改变:为周围神经广泛性炎症性节段性脱髓鞘病变病因病机 病因未明,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疫苗接种后也可引起,最常见为空弯感染而引起( 30%) 病机:分子模拟机制认为, 体免疫系统发生错误的识别,产生自身免疫性 生免疫应答临床表现 起病前 14周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史 运动障碍:首发症状为四肢对称性无力。 严重者可致呼吸肌麻痹而引起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颅神经以双侧面神经受累常见 感觉障碍:可有肢体远端感觉异常,末梢型感觉减退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出汗增多,皮肤潮红辅助检查 其特点为蛋白含量明显增多,而细胞数正常,呈蛋白 原则:对症支持,抢救呼吸麻痹 措施: 血浆置换疗法:可去除血浆中致病因子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呼吸麻痹:是病人的死因,应及时给予抢救,方法是行气管切开,安装呼吸机进行呼吸 预防并发症:坠积性肺炎、褥疮、肺栓塞、窒息、尿潴留等 康复治疗:可进行被动或主动运动,针灸、按摩、理疗和步态训练护理 护理诊断:低效型呼吸形态:与呼吸肌麻痹有关 措施: 给氧:持续给氧 准备抢救用物:吸引器、气管切开包、呼吸机等 病情观察 呼吸机的管理脊髓疾病of 脊髓解剖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脊髓损害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运动障碍 脊髓不同部位受累表现的瘫痪形式不同 侧索中皮质脊髓束损害产生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脊髓灰质前角或 /及前根病变产生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感觉障碍 后角及后根损害:产生节段性感觉障碍 后角损害:表现为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后根损害:深、浅感觉均有障碍 后索损害:病变平面以下同侧深感觉和部分触觉减退或消失 脊髓丘脑束损害:表现为传导束型感觉障碍,即损害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减退或消失,深感觉保留脊髓半侧损害 引起一组临床症状叫脊髓半切综合征( 特征:病变同侧损害节段以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同侧深感觉障碍,对侧损害节段以下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而触觉保持良好脊髓横贯性损害 表现为受损节段以下双侧感觉,运动全部障碍,大小便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当脊髓受到急性严重的横贯性损害时,早期呈脊髓休克( 表现为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等,一般持续 16周。 以后逐渐进入高反射期急性脊髓炎概念:是指急性非特异性、局限于数个节段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病因病机 :未明,可能为病毒感染和疫苗接种后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所致 病理:脊髓全长均可受累,但以 5节段最为多见,如病变迅速上升波及延髓,称为上升性脊髓炎;如脊髓内有两个以上散在病灶,称为播散性脊髓炎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起病急,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病前 1 2周有病毒感染或疫苗接种史,可因受凉、疲劳、外伤等诱发 主要症状和体征:多以双下肢无力为首发症状,病变相应部位出现背痛、胸部束带感, 2 3天达高峰,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的表现,严重者有脊髓休克现象,持续 2 4周后,进入恢复期,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表现。 辅助检查 白含量明显增高。 脊髓造影和 治疗原则:抗炎;防治并发症;加强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治疗措施 急性期: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辅以 极防治感染(肺部和泌尿道感染)、褥疮等并发症 恢复期:主要进行康复治疗,加强肢体功能锻炼、理疗、针灸、按摩等,以防止足下垂、肢体痉挛和关节挛缩常用护理诊断 躯体移动障碍:截瘫:与脊髓病变有关 排尿异常: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关护理措施 严密观察病情:特别注意呼吸运动、频率、节律和肺部湿罗音。 上升性脊髓炎可于短期内死于呼吸循环衰竭。 一旦发现应及时给予处理 饮食护理:给予高营养、高。脑血管系统-内科护理-申丽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