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通知(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推广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新型农资产品。 (三)发展便民利民的生产生活服务业 推进社区商业建设。 以 “ 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消费进家庭 ” 为主题,改造、提升、完善社区的商业服务网点,加强新建、在建社区商业网点配套建设和老社区商业设施改造。 重点发展社区中小型生鲜食品超市、便利店、早点快餐店、菜市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等,在城市新区开发建设时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保证一定比例的用地和用房。 实施便民服务工程,积极发展洗衣、修理等便民生活 服务业,增强社区在家政、看护、保洁、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服务规范和标准,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多样化的生活需要。 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聚居地区 第 7 页 共 15 页 商业网点的改造。 农贸市场、早市、商业街要与居民区保持适当距离,限制在居民楼底层开设油烟污染重、噪音大的 “ 底商 ” ,避免扰民。 在人口过百万的城市中, 80%以上的社区能基本满足居民购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等基本生活需求。 在消费水平较高的社区,形成体系完备、功能健全、布局合理的现代服务体系,使社区商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扩大就业的重 要途径。 大力提升餐饮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 加快推进餐饮业的标准化,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标准、食品卫生与安全标准、服务规范标准,促进餐饮业规范化经营。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支持连锁经营,促进快餐业发展。 实施早餐工程,大力推进健康餐饮。 努力挖掘餐饮文化内涵,坚持对传统餐饮的继承和创新,推进餐饮业特色经营,扶持民族特色餐饮业。 以全国重点餐饮企业和知名品牌企业为龙头,提高行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 积极引导规范住宿业发展。 大力发展经济型饭店,引导住宿业面向大众服务。 推进连锁经营和标准化建设。 规范住宿业市场秩序,开 拓新型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 积极引导住宿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开展创建 “ 绿色饭店 ” 活动。 规范发展其他生产生活服务业。 加强对会展设施建设的规划和引导,引入先进的办展模式,加快培育会展经营主体,力争培育百余个名牌展览会。 鼓励发展融资租赁业,着重发展厂商租赁,扩大租赁业务范围,促进新型租赁产品创新,重点扶持一批大型租赁企业。 加强拍卖行业规划管理,进一步拓展拍卖领域。 加强对典当业的宏观调控及市场准入管理,优化地区布局。 进一步促进旧货业健康发展。 整顿和规范再生资源回收渠道,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争取在直辖 市、省会城市及省辖市建成较为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四)促进国内贸易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中心城市对区域流通业的带动作用。 依据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按照优化城市功能、疏解交通的要求,合理安排商业网点空间布局、业态结构,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能够带动消费升级和创造都市商业氛围的商贸中心,提高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 加强中小城镇特别是新兴城镇商业流通设施的开发建设,鼓励和吸引国内外流通企业向中小城镇和新兴城镇延伸经营网络。 依托中心城市,形成珠江三角 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等国内贸易增长的核心区域;培养发展以郑州和武汉为核心的中南市场圈、以重庆和成都为核心的西南市场圈、以西安和兰州为核心的西北市场圈,发挥其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作用,成为中西部地区内贸发展的主要集聚区和增长极。 促进东中西部地区流通业协调发展。 相邻省区、城市群之间要加强合作和沟通,在国内贸易发展规划、政策措施、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强协作,按照合理经济流向和避免重复建设的原则,统筹重大项目的建设,发挥各自优势,避免恶性竞争,促进区域内企业间的联合、重组和经营网络的跨地区延伸。 东部地 区重点创新和发展以供应链为基础的采购配送网络,以电子商务 第 8 页 共 15 页 为基础的新型商品交易方式。 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加快国有流通企业的改革,鼓励多种形式、多种所有制的流通企业发展。 中西部地区要依托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和重点口岸,改造一批以集散当地能源、原材料、特色农产品、粮食和棉花等资源性产品为主的商品交易市场和物流园区,促进中西部地区的产品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 加快边境地区商品交易市场建设。 充分发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云南、西藏 、新疆等边疆省区的区位优势,建设和改造 50家左右以产品出口为主的商品交易市场,形成边疆地区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拓展周边国家市场,扩大国际商贸交流,推动边疆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实施 “ 东桑西移工程 ”。 扶持中西部地区建立国家级优质桑蚕基地,支持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促进单一桑蚕基地向深加工产业升级。 东部地区要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形成引领世界丝绸生产技术的能力。 “ 十一五 ” 期间建成 200个万亩生态桑蚕基地,形成一批新兴出口产区,确保桑蚕资源在国际市场的主导地位。 (五)提高对外开放 水平 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 注重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的商品流通模式、经营服务方式、经营理念和流通技术。 促进外商投资国内贸易领域的布局、结构调整,鼓励和推动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投向物流配送中心、采购中心、农产品采购基地建设。 鼓励国内企业利用外资进行改组改造,改善经营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统筹对外开放和国内贸易发展,保护国内贸易企业的自主品牌,严格遵守加入 WTO的承诺,维护国家商业领域利用外资政策的严肃性,维护商业领域对外开放的正常秩序。 加快推进企业内外贸一体化经营。 加快内外贸 流通企业重组和合作,把内贸企业的国内市场经营设施、网络渠道、客户资源、经营管理人才等优势与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优势有机结合,逐步形成连通国内外市场的流通网络,促进国内优势商品出口。 积极稳妥推进工商企业 “ 走出去 ”。 积极推动生产企业通过新建、收购、兼并、股权置换、境外上市、重组、联合等多种方式,在境外建立营销网络和采购网络。 稳妥推进流通企业到境外开店设场,拓展发展空间。 采取 “ 以市场换市场 ” 、 “ 对等开放 ” 等各种措施,为国内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六)保障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和市场平稳运行 建 立健全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 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实行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的标准化管理。 整合社会各方面的检验检测资源,建立健全流通领域食品检疫检测体系,加强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全程监控。 农产品流通企业要建立健全入市产品检验制度。 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建立和完善检测手段,提高自我检验检测能力。 实施酒类经营备案登记制度。 加快建立和完善国内贸易企业质量管理、票据管理、购销台账管理等制度,尽 第 9 页 共 15 页 快实施商品追踪溯源制度和不合格产品的退市和召回制度,强化流通企业和市场开办者质量责任制。 加强监督检 查,对经销不符合安全规定食品的企业和市场进行整顿,对屡犯不改或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要依法严厉查处;触犯刑律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抓好 “ 三绿工程 ” 实施。 建立全国统一高效的优质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 加强畜禽屠宰管理,鼓励屠宰加工企业完善肉类检验体系、冷链配送体系,扶持企业建设和改造污水处理和病害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杜绝病害畜禽流入市场。 绝大多数生猪屠宰企业达到三星级以上资质等级标准,大中城市定点屠宰率达到 100%。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产品的专区、专柜、专卖店。 大力推动绿色市场认证工作,使绝 大多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生鲜食品超市达到绿色市场标准,通过认证的市场达到 500家。 加强对国内市场的监测和调控。 对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及其它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建立准确监测、深刻分析、科学预测、快速反应、及时调控的中央、省、市、县四级城乡市场监测体系,提高对市场运行的监测、预警和调控能力。 建立科学的市场监测指标体系,建成覆盖全国的城乡市场信息报送网络,加强对市场运行动态和供求变化趋势的分析,建立规范的市场信息发布机制,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