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抗菌药-药理学课件-吴宏内容摘要:
人工合成抗菌药-药理学课件-吴宏 第三十三章人工合成抗菌药12【 学习目标 】识别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特点、用途、不良反应。 领会磺胺类药物及甲氧苄啶、甲硝唑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 第一节 喹诺酮类一、概 述 喹诺酮类 (以 4 喹诺酮为基本结构的人工合成抗菌药,按临床应用的先后顺序,喹诺酮类可分为三代,第一代以萘啶酸为代表,现已不用。 第二代以吡哌酸为代表,对大多数革兰阴性菌有效,口服易吸收,尿中药物浓度高,可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尿道和肠道感染。 20世纪 80年代以来研制的氟喹诺酮类为第三代喹诺酮类,现临床应用广泛。 【 体内过程 】 第三代大多数药物口服吸收良好,血药浓度相对较高。 除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外,其余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均可达 80%以上。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体内分布广,穿透性好,大多数主要以原形经肾排泄,尿中浓度高。 【 药理作用 】 二代相比,抗菌谱广而作用强。 尤其对 敏感菌有淋病奈瑟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伤寒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变形杆菌等。 橼酸杆菌、不动杆菌、弯曲菌、军团菌等有肯定的抗菌活性。 +菌如金葡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也有良好抗菌作用。 某些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结核分支杆菌、衣原体、支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 细菌的 扰 疗剂量的喹诺酮对人的 影响人体细胞的生长代谢。 同类药物之间有交叉耐药性。 【 临床用途 】 目前临床常用作用强、毒性低的第三代氟喹诺酮类。 可用于治疗各种敏感菌所致感染。 伤寒沙门菌对本类药物高度敏感,可替代氯霉素作为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也可作为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治疗全身感染的替代药。 【 不良反应及防治 】 氟喹诺酮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约为 3% 5%,能被大多数患者所耐受。 见胃部不适、恶心、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一般不严重,患者可耐受。 症者表现为头昏、头痛、失眠,重症者发现精神异常、抽搐、惊厥等。 有癫痫病史者禁用。 引起幼年动物负重关节的软骨损害,临床研究发现儿童用药后可出现关节水肿和关节痛。 不宜用于儿童和孕妇。 者出现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皮肤瘙痒等。 表现为光照部位皮肤出现瘙痒性红斑,严重者出现糜烂、脱落,停药后可恢复。 二、常用喹诺酮类药物 诺氟沙星 (氟沙星又名氟哌酸。 抗菌谱广,对 +菌呈杀菌作用。 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尿道、肠道、胆道中药物浓度高。 临床主要用于泌尿道、肠道及胆道感染,妇科、外科及耳鼻喉科等感染性疾病,对无并収症的急性淋病有效。 环丙沙星 (丙沙星又名环丙氟哌酸,口服吸收不完全,可采用静脉滴注给药。 对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肠球菌、金葡萄、肺炎链球菌、军团菌、淋病奈瑟菌的抗菌活性强于多数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多数厌氧菌无效。 主要用于呼吸道、肠道、胆道、泌尿生殖道、骨与关节和皮肤软组织感染。 氧氟沙星 (氟沙星又名氟嗪酸,为高效广谱抗菌药 ,吸收迅速而完全,生物利用度高,分布广泛, 80%以上药物以原形经肾排泄。 其突出特点是在脑脊液中浓度高,脑膜无炎症时可达血药浓度的 30%50%,有炎症时能增至 50% 75%;另一特点为尿药浓度居各种氟喹诺酮类药之首。 临床上主要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泌尿生殖道、胆道、耳鼻喉及皮肤软组织等感染。 对伤寒、副伤寒包括多重耐药菌株感染疗效肯定。 此外,氧氟沙星对结核分支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与其他抗结核药联合用于多重耐药结核菌感染的治疗。 左氧氟沙星 (氧氟沙星为氧氟沙星的左旋体,口服具有极好的生物利用度,抗菌活性是氧氟沙星的 2倍,不良反应轻。 也具有良好的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且与其他抗结核药之间无交叉耐药性。 氟罗沙星 (罗沙星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可达 100%。 体内抗菌活性强。 临床主要用于艾滋病患者的细菌感染;对杜克雷嗜血杆菌所致的软下疳疗效优于青霉素和复方新诺明。 不良反应较为多见,主要是胃肠反应和神经系统反应。 司氟沙星 (氟沙星又名司帕沙星,为长效类药。 对 对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支原体、衣原体、分支杆菌的作用是已有喹诺酮类中最强者。 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优于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 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耳鼻喉、皮肤软组织等感染。 近年报道,可发生严重光敏反应,应慎用。 莫西沙星 (西沙星是第四代喹诺酮类的代表药。 对大多数 G+菌和 氧菌、结核分支杆菌、衣原体和支原体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临床用于上述细菌所致的急、慢性支气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也可用于泌尿生殖系统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莫西沙星不良反应报道较少。 第二节 磺胺类药一、概 述胺类药物是最早用于全身性感染的人工合成抗菌药,属广谱抑菌药。 【体内过程】 治疗全身感染的药物体内分布广泛,血浆蛋白结合率为 25% 95%,易通过血脑屏障。 磺胺类药物主要在肝脏代谢为无活性的乙酰化物,也可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主要从肾以原形、乙酰化物、葡萄糖醛酸结合物三种形式排泄。 磺胺类药物及其乙酰化产物在碱性尿液中溶解度高,在酸性尿液中易析出结晶。 肠道难吸收类药物必须在肠腔内水解,使对位氨基游离后才能収挥抗菌作用。 【 药理作用 】 对大多数 G+菌和 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鼠疫耶氏菌和诺卡菌属较为敏感,其次是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布鲁菌属、变形杆菌属和沙门菌属,对沙眼衣原体、疟原虫、卡氏肺孢子虫和弓形虫滋养体有抑制作用。 但对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无效。 【 抗菌机制 】 对磺胺药敏感的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不能利用现成的叶酸,必须以蝶啶、对氨苯甲酸(原料,在二氢叶酸合成酶作用下生成二氢叶酸,在二氢叶酸还原酶催化下,二氢叶酸被还原为四氢叶酸。 四氢叶酸活化后,可作为一碳基团载体的辅酶参与核酸代谢。 【 耐药性 】 细菌对磺胺药易产生耐药性,尤其在用药量不足、用药不规律时更易发生。 磺胺药之间有交叉耐药性。 【 临床应用 】 1. 全身感染 行性脑脊髓膜炎应首选 胺嘧啶);泌尿系统感染可用 胺异噁唑)、 胺甲噁唑)或含有 氧苄啶)的复方制剂;其他如呼吸道感染可用 2. 肠道感染 氮磺吡啶)用于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3. 局部外用 胺米隆)、 胺嘧啶银)可用于烧伤或创伤后的创面感染, 膜炎和角膜炎。 【 不良反应及防治 】 1. 泌尿系统损害 尿液中的磺胺药一旦析出结晶,可产生结晶尿、血尿、尿痛和尿闭等症状。 服用磺胺嘧啶或磺胺甲噁唑时,应适当增加饮水量并同服等量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服药超过一周者,应定期检查尿常规。 2. 过敏反应 常见皮疹、药热、血管神经性水肿,偶见剥脱性皮炎,多形性红斑等。 用药前应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 一旦出现过敏症状须立即停药,并结合抗过敏治疗。 3. 血液系统反应 长期用药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引起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常规。 对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缺乏的病人,可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 4. 神经系统反应 少数病人出现头晕、头痛、乏力、精神不振和失眠等症状,用药期间不宜高空作业和驾驶。 5. 其他 口服引起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和食欲不振等胃肠道反应,餐后服或同服碳酸氢钠可减轻。 可致肝损害,肝功能受损者禁用。 新生儿、早产儿、孕妇和哺乳妇女不宜使用,以免药物竞争血浆清蛋白,使新生儿或早产儿血中游离胆红素增加而出现黄疸,并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核黄疸。 二、常用磺胺类药(一)治疗全身感染的磺胺类药 磺胺嘧啶 (胺嘧啶口服易吸收,易透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的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 80%。 国内首选 于治疗诺卡菌属引起的肺部感染、脑膜炎和脑脓肿。 与乙胺嘧啶合用治疗弓形虫病。 与甲氧苄啶合用(双嘧啶片 )产生协同抗菌作用。 磺胺甲噁唑 (诺明 )磺胺甲噁唑,脑脊液中浓度低于 仍可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防。 尿中浓度与 也适用于大肠埃希菌等敏感菌引起的泌尿道感染。 主要与甲氧苄啶合用,产生协同抗菌作用,扩大临床适应证范围。 复方磺胺甲噁唑 (方新诺明 )复方磺胺甲噁唑,是 :同阻断细菌四氢叶酸合成 (图 33 1),抗菌活性可增强数倍至数十倍,甚至呈现杀菌作用,并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对磺胺药耐药的细菌如大肠埃希菌、伤寒沙门菌和志贺菌属,对 敏感。 现仍广泛用于敏感菌引起的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 二)治疗肠道感染的磺胺类药柳氮磺砒啶( 于口服吸收的磺胺类药,口服后少部分在胃及近端小肠吸收,大部分进入远端小肠和结肠。 本身无抗菌活性,在肠道微生物作用下,释放出磺胺吡啶和 5氨基水杨酸。 用于节段性回肠炎或肠道术前预防感染。 长期应用可引起恶心、呕吐、皮疹、发热等不良反应。 (三)局部外用的磺胺类药 磺胺米隆( 磺灭脓)化学结构与其他磺胺类药不同,故不受脓液、坏死组织及迅速渗入创面及焦痂,并能促进创面上皮组织生长。 抗菌谱广,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都有效,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较强。 适用于烧伤和创伤感染。 不良反应有疼痛和烧灼感。 大面积创面不可用其盐酸盐制剂,以免吸收产生酸血症。 磺胺嘧啶银( 有磺胺嘧啶和硝酸银两者的作用,抗菌谱广,特别是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强大,局部外用除杀菌作用外,有收敛和促进创面愈合效果。 主要用于治疗创面铜绿假单胞菌等感染。 局部应用仅有轻微刺激性,偶发短暂的疼痛。 但若局部吸收过多,则可致肾损害、肝损害、变态反应及血液系统反应。 磺胺醋酰( 引起眼部感染的细菌及沙眼衣原体有较强的抗菌活性,磺胺醋酰钠的水溶液溶解度高、穿透力强,其 10% 30%的水溶液接近中性,作为滴眼剂局部应用几乎无刺激性。 常用于治疗结膜炎、角膜炎、沙眼等眼科疾病。 第三节 其他合成类抗菌药 甲氧苄啶 (氧苄啶又名磺胺增效剂。 抗菌谱与磺胺药相似,抗菌机制是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酶不能还原为四氢叶酸,阻止细菌核酸的合成。 单用易产生耐药性,与磺胺药合用,可使细菌叶酸代谢受到双重阻断作用,使磺胺药的抗菌作用增强数倍至数十倍,甚至呈现杀菌作用,且抗菌谱扩大,并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与磺胺甲噁唑、磺胺嘧啶组成的复方制剂可治疗呼吸道、泌尿道、肠道感染和脑膜炎、败血症以及伤寒、副伤寒等。 毒性较小,可引起恶心、呕吏等胃肠反应。 大剂量长期应用,可影响人体叶酸代谢,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应注意检查血象,必要时可用甲酰四氢叶酸钙治疗。 可能致畸,孕妇禁用,老年人、婴幼儿慎用。人工合成抗菌药-药理学课件-吴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