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知识-护理心理学-蔡篮内容摘要:
心理学基础知识-护理心理学-蔡篮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12345【 学习目标 】能评价自己的意志品质并能设计自我良好意志品质培养和塑造的途径。 识记情绪情感的概念。 识记个性、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等概念。 能应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分析和区别人的各种需要。 识记感知觉的概念、种类,结合实例解释感觉和知觉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一节 心理活动的生物学基础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社会学基础第三节 认知过程第四节 情绪与情感过程第五节 意志过程第六节 个性预习案例:案例 2校护理系有两位同学 小李和小王。 小李常常表现为:温柔、随和,对事物观察敏锐,反应敏感,体验深刻,想象丰富,在活动中不敢表现自己,做事小心谨慎,缺少胆略,课堂表现很守纪律。 而小王表现为:动作迅速,精力充沛,热情洋溢,爱发脾气,情绪产生快而强,难以自制,理解问题常比别人快,活泼直率,粗心大意,坚持己见。 思考:1常见的气质类型有哪些。 2根据上述特征,判断小李、小王两位同学的气质类型。 3分析两种气质类型的积极与消极因素。 4了解人的气质有何意义。 第一节 心理活动的生物学基础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人脑是人的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以人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中实现的。 (一)脑干、丘脑和小脑(二)边缘系统(三)大脑第一节 心理活动的生物学基础二、脑的基本功能及大脑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1. 纵裂、胼胝体、大脑灰质、大脑白质、基底核(左、右大脑半球)(大脑皮质) (大脑灰质核团)( 1400g) (大脑皮层)( 600g、 2200c )二、脑的基本功能及大脑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表 2人类大脑左右半球不对称性功能功能 左半球 右半球视觉 概念、字母及单词识别 复杂图形及脸孔识别听觉 言语性声音 环境声音及音乐运动 复杂随意运动 运动模式的空间组织语言 听说读写空间和数学能力 数学能力 几何学、方向感觉和心理旋转案例评析:【 案例 2848年 9月 13日,铁路监工盖吉在一次爆破中,一根 人们用卡车把他送回旅馆的时候,他自己还能走上楼,但随后的 2 3周内,他濒于危亡,到 10月中旬他却逐渐恢复。 恢复后盖吉的左眼失明,左脸麻痹,但姿势、运动和言语上无恙;在心理上,他却变了个人,他的理性和动物性之间的平衡似乎已遭破坏,他随时发作、放纵,还伴有无礼和污秽的语言,这些都不是他过去的习惯,他不听从朋友和伙伴的劝阻,特别是当这些劝阻与他的需求冲突时,他表现得很不耐烦。 他随时异想天开地提出很多计划,瞬间又一次否定,反复无常。 他的智能和表现像个孩子;可是却有着一个成年男子所具有的强烈本能。 他受伤之前虽未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但他具有平衡的心态,受到熟人的尊敬,大家认为他是个机灵、聪明的生意人,精力充沛,毅力不凡,努力实现自己的计划,就这些方面来说他已经完全变了。 他的朋友和熟人都说他 ” 不再是以前的盖吉了 ”。 评 析:这个案例刚好发生在科学家们着手构想脑功能与复杂行为之间的关系时期,虽然没人想把盖吉作为典故,但他的故事却提供了较早的证据,证明脑是心理过程的基础。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社会学基础一、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和源泉,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生活、生产劳动、言语交往、人际关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是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源泉。 二、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一个自然人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个性,掌握该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案例评析:【 案例 2920年在印度一个狼洞里发现了两个小女孩,大的七八岁,小的二三岁。 她们在狼窝里生长,习性如狼,不会说话,四肢爬行,舔食物品,白天挤压、卷曲在一起睡觉,夜里像狼一样嚎叫。 牧师辛格夫妇把她们送进孤儿院,精心抚养,期望消除她们的狼性,恢复人性。 他们给大女孩取名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 阿玛拉因感染疾病一年后死去,卡玛拉经过耐心培养和教育,两年后学会了直立, 6年后能单独行走。 进入人类社会 4年,只能听懂几句简短的话,直到 17岁时才学会 54个单词,智力水平仅相当于 3岁半的孩子。 【 评 析 】脱离现实、脱离人类社会的交往和实践活动,即便有健全的人的神经结构,心理也会变得畸形。 可见,人的正常的心理功能是离不开人的社会环境及人的社会实践的。 第三节 认 知 过 程一 、 感觉 、 知觉(一)感觉1感觉的概念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例如: 人们看到某种颜色,听到某种声音,嗅到某种气味,感到肚子饿,感到手很冷等。 每个感觉器官对物体一种属性的反映就是一种感觉。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心理现象。 2感觉的种类根据信息的种类,可以将感觉分为 外部感觉 和 内部感觉两大类。 ( 1)外部感觉: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并反映它们的个别属性,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 2)内部感觉: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并反映它们的个别属性,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 1)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 感受性。 感觉能力强,感受性就高,感觉能力弱,感受性就低。 ( 2)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 感觉阈限。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关系:感觉阈限低的,很弱的刺激就能感觉到,其感受性就高;感觉阈限高的,需要较强的刺激才能感觉到,其感受性就低。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的,两者成 反比关系。 4感觉的特性( 1)感觉的适应指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如, “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 就是嗅觉的适应。 ( 2)感觉的对比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使感觉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亮暗( 3)感觉的后象指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在短暂的时间内仍不消失的现象。 感觉后象感觉后象感觉后象感觉后象( 4)联觉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联 觉冷色 暖色( 5)感觉的补偿与发展人的感受性不仅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暂时性的变化,而且能在个体实践活动中获得提高和发展。 感觉剥夺实验: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 “ 感觉剥夺 ” 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 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 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 感觉剥夺实验:感觉虽然是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 首先,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通过感觉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 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感觉剥夺实验:(二)知觉1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例如,一个物体,看着粉红的,摸着圆圆的、硬硬的,闻着香香的,尝着甜甜的,综合这多种感觉人们知道它是一个苹果,这就是知觉。 2知觉与感觉的区别与联系感觉和知觉这两个概念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相同点: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都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离开客观事物对感觉器官的直接作用,感觉和知觉都无法产生。 不同点: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是通过某一感觉器官摄取事物单个属性信息的过程。 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应,往往是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在头脑中把多种感觉信息整合为有意义的整体映象的过程。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升华。 3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人所生活的环境是丰富多彩的,但人不可能同时清楚地感知到周围的所有事物,只能选择一种或几种事物作为 知觉对象 ,而把其余的事物当成 知觉背景。 这种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图 2觉的对象和背景的转化( 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都是由不同属性,许多部分组成的,人们在知觉它时都能依据既往经验组成一个整体。 ( 3)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们在感知某一事物时总是依据既往经验来加以认识、理解和解释。 知觉经验越丰富,知觉越深刻、精确、迅速。 ( 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对物体的知觉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例如,门在关闭与半开时,它在人们视网膜上的投影形状是不同的,但人们知觉到门的形状都是长方形。 4知觉的种类传统的心理学,通常把知觉分为四类。 ( 1)空间知觉: 是人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 空间知觉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 ( 2)时间知觉: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包括:对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和对时间的预测。 ( 3)运动知觉: 是人对物体运动特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有: 真动知觉、诱动知觉、自主运动。 ( 4)错觉:4错觉错觉是在一定条件作用下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错觉不同于幻觉,它是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产生的。 二、记忆(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对外界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分类记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1按 记忆内容 可以把记忆分类为( 1)形象记忆( 2)逻辑记忆( 3)情绪记忆( 4)运动记忆2按 记忆时间 可以把记忆分类为( 1)瞬时记忆( 2)短时记忆( 3)长时记忆(三)记忆的过程记忆过程包括 识记 、 保持 和 再现 三个基本环节。 1识记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 识记是记忆的开始阶段,是再认和回忆的必要前提。 识记事物有不同形式。 ( 1)根据有无明确的目的可将识记分为:无意识记 和 有意识记。 ( 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分析可分为:机械识记 和 意义识记。 2保持保持是把知识经验储存在头脑中的过程。 保持是识记和再现的中间环节,记忆保持的最大变化是遗忘。 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就是 遗忘。 图 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先研究了遗忘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说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最初遗忘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揭示了遗忘 “ 先快后慢 ” 的时间规律。 3再现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记忆好坏是通过再现表现出来的。 它有两种基本形式,即 再认 和 回忆。 ( 1) 再认 :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确认叫做再认。 ( 2) 回忆 :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在头脑中重现叫做回忆。 可把回忆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 记忆过程 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 整个记忆通常是从识记开始的。 识记是保持的必要前提,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回忆和再认是识记的体现。 三、思维、想象(一)思维1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人类通过思维,能够获得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2思维的特征: 析、综合、抽象、概括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 1)分析与综合( 2)抽象与概括4思维的分类思维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根据 思维形态 可分为:直观。心理学基础知识-护理心理学-蔡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