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及护理-内科护理-申丽静内容摘要:

消化系统疾病及护理-内科护理-申丽静 消化系统疾病及护理总论主要内容和目标主要内容概述运用护理程序对该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目标要求了解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掌握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及其评估掌握消化系统疾病病人常用护理诊断掌握消化系统疾病常用护理措施概述消化系统疾病是指食管、胃、肠、肝、胆和胰腺等器官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解剖生理概要 (自学)运用护理程序对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护理程序护理评估护理诊断计划措施评价护理评估病史的评估身体评估心理社会资料的评估辅助检查的评估现病史的评估起病情况:起病的急缓、发病时间和持续时间、病因和诱因等主要症状及其特点:腹痛、腹胀、腹泻、食欲下降、嗳气、反酸、呕血与便血、吞咽困难等病情的发展与演变伴随症状诊治经过患病过程中的一般情况:如体重、营养状况、饮食方式、食欲、睡眠、大小便等消化系统的常见症状恶心与呕吐恶心:是上腹部一种特殊不适的主观感觉呕吐:是指胃内容物经口吐出体外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原因:胃肠道疾病如幽门梗阻、急性炎症、胃肠功能紊乱;其他原因包括颅内高压、前庭功能障碍、药物、内分泌代谢疾病、心梗等临床表现:应注意呕吐的时间、频度、量、呕吐物的性状腹痛临床上分为急性腹痛和慢性腹痛,原因有:急性腹痛:急性炎症、脏器的扭转与破裂、空腔脏器梗阻或扩张,血管阻塞等引起慢性腹痛:慢性炎症、脏器包膜牵张、溃疡、胃肠功能紊乱,肿瘤压迫与浸润等其他系统疾病:如心梗、下叶肺炎临床表现:注意腹痛发生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的因素等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机制:肠粘膜分泌增多;肠腔内渗透压增高;消化吸收功能不良;肠蠕动过快原因:肠道疾病:如胃、肝、胆、胰腺的疾病其他:过敏、中毒、全身性疾病如尿毒症临床表现 :大便性状:水样、蛋花样、米泔样等;是否有粘液、脓血里急后重:病变累及直肠可出现严重腹泻可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既往史的评估既往健康状况,患过哪些主要疾病传染病史及预防接种史外伤、手术史和食物药物过敏史个人生活史社会经历:出生地、居住地、文化程度、经济条件,业余爱好等职业:劳动环境、与有毒物质的接触情况和时间生活方式:日常生活是否有规律饮食方式:餐次、食谱、特殊的喜好或禁忌;烟酒嗜好等身体评估一般检查:生命体征、营养状况、面容、皮肤和黏膜等 体重是衡量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国外体重计算公式:标准体重( =身高( 100 我国常用的计算方法是男性:身高 105;女性:身高 105 轻度营养不良:相当于标准体重的 8090% 中度营养不良:相当于标准体重的 6080% 重度营养不良:小于标准体重的 60% 腹部检查: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心理社会资料的评估疾病知识:对疾病的性质、过程、预后、防治等知识的了解程度心理状态:性格、精神状态、有无负性情绪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家庭成员的组成,家庭经济、文化、教育背景和对病人的关怀支持程度社会:病人单位所能提供的支持,出院后继续就医的条件,居住地的初级卫生保健或社区卫生保健设施等辅助检查的 评估三大常规的检查:尤其是粪便检查,如物理检查是评估的重点内容,包括观察颜色、性状、量、气味;显微镜检查、细菌学检查和大便隐血试验肝功能检查腹水的检查:注意对渗出液和漏出液的鉴别脏器功能的检查:胃液分析、小肠吸收功能、胰腺分泌功能的检查等其他检查: 镜、 活检等常用护理诊断体液不足:与呕吐、腹泻导致失水有关疼痛:与胃肠道炎症、溃疡、消化道肿瘤、包膜牵张等有关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下降、消化吸收障碍有关知识缺乏:缺乏疾病的有关知识焦虑:与频繁呕吐、不能进食等有关护理计划目标:体液不足:病人生命体征正常,无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疼痛:病人能识别导致疼痛的原因;病人的疼痛逐渐减轻或消失营养失调:病人能描述导致营养失调的原因及治疗原则;能保证机体所需水分、电解质、营养素的摄入焦虑:病人能认识自己的焦虑;能应用有效的应对机制,舒适感增加护理措施 体液不足监测生命体征准确测量和记录每日出入量:排出量应包括呕吐、腹泻、出汗的量,最好用容器测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口服或静脉补液病情观察:观察呕吐腹泻的情况,失水的体征,实验室检查的结果护理措施疼痛疼痛的观察:止痛:非药物缓解疼痛的方法:指导式想象;分散注意力;局部热敷(除急腹症外);针灸止痛药物:应根据疾病的性质和程度选择生活护理评价体液不足:病人生命体征正常;脱水的症状和体征消失疼痛:病人能说出导致疼痛的原因;病人的疼痛逐渐减轻或消失营养失调:病人能描述导致营养失调的原因及治疗原则;机体获得足够的热量、水电解质和营养物质,营养状态改善焦虑:病人情绪稳定,生理和心理上感到舒适胃 炎概述胃炎( 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胃粘膜的炎性病变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根据临床发病的缓急可分为两类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急性胃炎急性胃炎( 是胃粘膜的急性炎性病变其主要的病理改变为胃粘膜的充血、水肿、糜烂和出血临床上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不同分为急性单纯性胃炎:最常见急性糜烂性胃炎:较多见急性化脓性胃炎:因抗生素的应用已很少见急性腐蚀性胃炎:较多见病因病机外源性刺激因素:化学因素如药物、浓茶、烈酒(脂溶剂),其中药物因素常见的有水杨酸类、非甾体类消炎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某些抗癌药。 物理因素:进食过冷、过热、粗糙食物及暴饮暴食、胰腺癌放疗损伤等细菌及其毒素:进食被金葡菌或沙门氏菌属及其毒素污染食物,常伴有急性肠炎,临床上称为急性胃肠炎; 源性刺激因素:应激状态: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大手术后、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等应激状态,常导致胃粘膜糜烂和出血胆汁和胰液反流:常见为 式胃切除术后,因胆盐、磷脂酶和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对胃粘膜的破坏而引起急性腐蚀性胃炎:由于误食或有意吞服强酸、强碱或其他腐蚀剂而引起临床表现病因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轻者常无明显症状少数病人有消化道症状:如上腹不适、腹胀、食欲减退等表现;出血一般为少量、间歇性,可自行停止,也可发生大出血而呈现呕血和黑便急性胃肠炎可伴有腹泻,严重者可有发热、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的表现应激性常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诊断要点诊断依据:病史:应激史、饮食不洁史、服药史、暴饮暴食史、饮酒史等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胃镜可确诊治疗要点针对病因的措施:如停用药物、去除应激因素制酸剂:甲氰咪呱( 保护胃粘膜:如硫糖铝、米索前列醇等化脓性则应使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无效可行手术治疗腐蚀性应禁食、禁止洗胃;有针对性地选用解毒药慢性胃炎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是最常见的胃部疾患之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根据炎症波及的部位和发病机制不同分为两型慢性胃窦炎( 慢性胃体炎( 因及病机慢性胃窦炎:最常见,病变以胃窦部为主, 90%由 数为胆汁反流、消炎药物或烟酒引起机制:自由活动并依靠其粘附素与胃粘膜细胞紧密结合解尿素产生 中和胃酸,不仅使细菌周围呈中性环境而有利于其生长繁殖,并且损伤胃粘膜细胞分泌多种毒素引起粘膜炎症反应慢性胃体胃炎:少见,病变以胃体和为底部为主,主要由自身免疫反应所致,也有遗传因素参与机制:可能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产生针对壁细胞的抗体和内因子抗体,从而产生免疫损伤,使壁细胞数量减少,胃酸缺乏;并影响维生素 型胃炎的区别要点 型胃炎病变部位病因发病率临床表现胃酸壁细胞和内因子抗体促胃液素胃窦部传少见伴有明显畏食贫血减少甚至缺乏有明显增高诊治要点诊断: 确诊有赖于胃镜检查和胃粘膜组织活检治疗:对 案为胶体铋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两种抗生素;可供选用的抗生素有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呋喃唑酮(痢特灵)疗程 2周对其他病因所致者:作相应的治疗对症处理:制酸剂( 胃粘膜保护剂(硫糖铝)、胃动力药(吗丁林)、 痛:上腹痛:与胃粘膜炎性病变有关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畏食、消化吸收不良有关焦虑:与病情反复、病程迁延有关活动无耐力:与恶性贫血有关知识缺乏:缺乏有关胃炎的知识健康教育讲解胃炎的有关病因和诱因,并去除之饮食指导:定时、定量、有规律,勿进食过冷、过热、辛辣食物,勿暴饮暴食,过量饮酒,加强营养,注意饮食卫生生活指导:勿饮浓茶、浓咖啡、戒烟等用药指导:饭后服用消炎药;饭前服用胃粘膜保护药,按时服用抗菌药等消化性溃疡概述消化性溃疡( 主要是指发生于胃及十二指肠粘膜的慢性溃疡因溃疡的形成与胃消化液的消化作用有关,故名之其临床特点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疼痛发病情况:约 10%的人一生中患过此病;十二指肠溃疡 与 ) 之比为 3:1病因及病机研究表明: 害作用(侵袭)因素包括: 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胆盐、胰酶、乙醇等。 护作用(自身防御 素有:粘液 /碳酸氢盐屏障、粘膜屏障、粘膜血流量、细胞更新、前列腺素、表皮生长因子等。 感染为0100%,090%根治 变了粘膜的侵袭因素和防御因素之间的平衡作用机制:“ 漏屋顶 ” 假说:解释了 六因素假说:解释了 漏屋顶假说该学说认为: 顶)受损,胃酸( H+) 反渗,导致胃粘膜损伤和溃疡形成返回六因素假说六因素是指: 酸 /胃蛋白酶、十二指肠上皮胃化生、十二指肠炎、高促胃液素、碳酸氢盐分泌减少胃酸 传因素致胃酸分泌增多胃化生:胃酸的直接作用或引起的继发炎症使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细胞发生胃化生,为二指肠炎:由胃酸、 促进了胃化生酸氢盐分泌减少:削弱了粘膜的保护作用胃酸和胃蛋白酶是胃液的主要成分,是对胃、十二指肠粘膜有侵袭作用的主要因素,其中又以胃酸最为重要,是溃疡发生的决定性因素酸分泌过多的机制是 :因遗传或 /和壁细胞长期受刺激引起壁细胞总数增高壁细胞对促胃液素的反应性增高胃酸分泌的正常反馈抑制机制失灵迷走神经长期兴奋药物因素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癌药等长期服用可诱发溃疡,阻碍溃疡的愈合,增加溃疡复发率和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直接损伤胃十二指肠粘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