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 精神障碍的基础知识-精神科护理-蔡篮内容摘要:
新版 精神障碍的基础知识-精神科护理-蔡篮 精神科护理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基础知识学习目标 1 描述精神障碍病因学的研究现状以及精神障碍的分类系统。 2 解释感觉、知觉、感知综合障碍的概念并比较其区别。 3 描述妄想的定义及其特征。 4 描述思维形式障碍的主要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5 描述情感障碍的主要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6 描述精神运动性兴奋和精神运动性抑制的主要临床表现。 案例 2患者,男性, 55岁。 精神异常 20年,再发外跑、疑有人害半月入院。 患者于 1986年与领导因工作调动发生矛盾,被保卫部门关了几天后,出现异常言行,表现为不敢开灯、开窗帘,怀疑父母在饭菜下毒,认为领导要谋害自己。 送入当地精神病院,诊断为 精神分裂症 ,给予氯氮平治疗,好转出院。 此后,患者病情多次反复,症状大致同前,无故外跑,胡言乱语,疑人害己,到多家医院住院,均诊断为 精神分裂症 ,每次以氯氮平治疗后,均能好转出院。 半年前认为自己病好了而停药,半月来病情复发,表现大致同前,由家属送入我院住院治疗。 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躯体检查无阳性体征。 精神检查:意识清晰,定向力完整,衣着整洁,生活自理,患者可背诵圣经、道德经部分章节,平时喜欢看书、看报,与病友关系可。 1986 年单位领导要求我调换工作地,那是想趁夜晚、偏僻把我干掉。 患者觉得中国不能待了,遂想偷渡出境。 在中缅边界,我过不了边境,就找个当地人给他点钱,他老婆帮我化装成当地人,我就跑出去了。 在缅甸,我坐在车子上路过一个军营,有个军官用中国话问我 来缅甸干什么。 ,当时我想:好神奇啊。 他认得我,还问我,肯定是国内的高层要外国的人也来抓我。 后来我被缅甸警方以偷渡为由关了 1年之后被送回国。 后来我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出院后不管我在哪里,都有人监视我,要杀我。 一次看见一个流浪道士在垃圾桶里找吃的,那就是某某领导人的师傅,他是专门来杀我的。 晚上,我正在拉屎,就有两个大汉冲进来要杀我,一看我在拉屎,就出去了,没有杀我。 我当时就奇怪啊,后来我在床上一想原来是拉屎和拉死是谐音。 只要你一拉我,拉的人就死了,所以他不敢来拉我。 2004 年的时候,我在一个广场用手指着太阳,太阳真的跟着我的手上下动,当时周围的人都说神奇,还有个外国教授都说我有点本事。 整个检查过程患者情感丰富 , 记忆佳,智能无异常,自知力缺失。 第一节 物学因素(三 )理化因素 (二 )躯体因素(一 )遗传二、社会心理学因素 恐缩症,又称缩阳症,是以恐惧生殖器缩入体内致死的恐怖焦虑发作为特征的一种与文化相关的综合征。 患者极度害怕自己的生殖器等缩入腹内或乳头内缩而死亡,为此极度焦虑,紧张,恐惧,有濒死感。 此病多见于东南亚及我国广东、海南等地,北方罕见。 二、社会心理学因素 (一 )精神应激因素 精神疾病的神经生化假说 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症状 (幻觉、妄想等 )可能与皮层下边缘系统 阴性症状 (情感淡漠、意志减退等 )则可能为皮层内、尤其是前额叶皮质 5欲减退、失眠、昼夜节律紊乱、内分泌功能紊乱、活动减少等密切相关;而 5 精神应激通常是指生活中某些事件引起个体精神紧张和感到难于应付而造成心理压力。 精神应激与精神疾病的关系可看成一个致病谱,一端是直接的致病作用。 二、社会心理学因素 (二 )社会因素 自然环境 (如污染、噪音、生存空间过小 )、社会环境 (如社会动荡、社会大的变革 )、移民 (尤其是移民到另一个国家 )等,均可能增加精神压力,诱发精神疾病。 冰神附体多见于日本冲绳岛、蒙古的比伦奇、加拿大等地区。 又如来自农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妄想与幻觉的内容多简单、贫乏,常与迷信等内容有关;来自城市的患者,妄想与幻觉的内容常与电波、电子、卫星等现代生活的内容有关。 二、社会心理学因素 (三 )人格特征 人格可以定义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总的情绪和行为特征,此特征相对稳定并可预测。 性格是在气质(一个人出生时固有的、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性 )的基础上,由个体活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现代研究认为,病前的性格特征与精神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不同的性格特征的个体易患不同的精神疾病。 如具有表演型性格的人容易罹患癔症,具有强迫性格的人容易罹患强迫症,分裂样人格障碍者则患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较大。 第二节 精神障碍的诊断分类学 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把精神疾病分为伴有发热的急性精神障碍、不伴发热的急性精神障碍 (躁狂症 )、不伴发热的慢性精神障碍 (抑郁症 )、癔病和类似异性装扮癖等。 我国精神障碍的分类史 公元前 3世纪至公元前 2世纪,我国 内经 中即有癫、狂、痫的划分。 公元前 4世纪, 难经 中沿用 内经 的分类,提出重阳者狂,重阴者癫的分类原则。 隋 巢元方 (605 616)著 诸病源候论 和明 王肯堂 (17世纪初 )著 证治准绳 中,也记载有精神疾病的分类。 清 陈士铎在 石室秘录 中将精神病划分为狂病、癫病、花癫和呆病四类。 当前,最主要、对世界精神病学界影响最大的分类系统有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 国际疾病分类 (美国精神科学会制定的 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 (我国精神障碍的分类史 1958年 6月卫生部在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提出了精神病分类草案,将精神疾病分为 14大类;之后又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标准做了修订; 1989年,中华精神科学会在西安召开会议,对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工作委员会历时三年所完成的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标准进行了审定,正式命名为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二 ( 1994年 ( 2001年版基本按照国际疾病分类 (方法,将精神疾病分为 10大类: 1 器质性精神障碍 (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 )。 2 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3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4 心境障碍 (情感性精神障碍 )。 5 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6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7 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8 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9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 10 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第三节 精神障碍的症状学(一 )判定某一种精神活动(三 )识别精神症状应注意(二 )精神症状特点(四 )精神症状的影响因素1确定是否存在精神症状2评定症状严重程度3善于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4重视各症状之间的鉴别5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1个体因素2环境因素1纵向比较2横向比较3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分析和判断1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意识的控制。 2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 消失。 3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 4症状会给患者带来 社会功能损害。 一、概述二、感知觉障碍(一 )感觉障碍1 感觉过敏2 感觉减退3 内感性不适 (体感异常 )(二 )知觉障碍1 错觉2 幻觉(1)幻听 (4)幻味(2)幻视 (5)幻触(3)幻嗅 (6)内脏幻觉3 感知综合障碍三、思维障碍1思维奔逸2 思维迟缓3 思维贫乏4 思维散漫5 思维破裂6 病理性赘述7 思维扩散和思维被广播8 思维中断9 思维插入和强制性思维10 思维化声11 逻辑倒错性思维12 象征性思维13 语词新作14 强制性思维15 强迫观念或强迫性思维1 妄想( 1)按其起源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关系 :原发性妄想继发性妄想(2)按照妄想的结构 :系统性妄想非系统性妄想( 3)按妄想的主要内容被害妄想 关系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罪恶妄想嫉妒妄想超价观念是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均有事实的根据。 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障碍。 (一 )思维形式障碍 (二 )思维内容障碍 (三 )超价观念按照麻醉作用的范围四、注意障碍意转移五、记忆障碍构六、智能障碍 智能主要是认识过程 (感知、记忆、思维过程 )方面所表现的心理特征,是对既往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运用,用以解决新问题、形成新概念的能力,是智慧与能力的合称。 智能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 智能障碍可分为先天性的精神发育不全与后天性的继发性痴呆两大类型。 1精神发育迟滞是指先天或围生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 (18岁 )以前,大脑的发育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如遗传、感染、中毒、头部外伤、内分泌异常或缺氧等因素,使大脑发育不良或受阻,智能发育停留在一定的阶段。 随着年龄增长,其智能明显低于正常的同龄人。 六、智能障碍 2痴呆是一种综合征,是后天获得的智能、记忆和人格的全面受损,但没有意识障碍。 其发生具有脑器质性病变基础。 临床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受损,抽象、理解、判断、推理能力下降,记忆力、计算力下降,后天获得的知识丧失,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或丧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常伴有精神症状,如情感淡漠、行为幼稚及本能意向亢进等。 (1)根据大脑病理变化的性质和所涉及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全面性痴呆及部分性痴呆。 全面性痴呆:大脑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弥散性器质性损害,智能活动的各个方面均受到损害,从而影响患者全部精神活动,常出现人格的改变、定向力障碍及自知力缺乏。 部分性痴呆:大脑的病变只侵犯脑的局部,如侵犯大脑血管的周围组织,患者只产生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削弱、分析综合困难等,但其人格仍保持良好,定向力完整,有一定的自知力,可见于脑外伤后以及血管性痴呆的早期。 六、智能障碍 (2)假性痴呆:临床上在强烈的精神创伤后可产生一种类似痴呆的表现,而大脑组织结构无任何器质性损害,称之为假性痴呆,是一种功能性的、可逆的、暂时的类痴呆状态,是大脑功能普遍处于抑制状态的表现,表现为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力、判断力与操作功能等各方面的智能障碍,严重程度则可相差甚远,以致不能做出最简单的定向,同时又保留很复杂的行为规范,不知简单加减算法,同时能下跳棋。 其中最具特色的有: 刚塞尔综合征:又称心因性假性痴呆,即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给人以故意做作或开玩笑的感觉。 童样痴呆:以行为幼稚、模拟幼儿的言行为特征。 即成人患者表现为类似一般儿童稚气的样子,学着幼童讲话的声调。 抑郁性假性痴呆:指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在精神运动性抑制的情况下,出现认知能力的降低,表现为痴呆早期的症状,如计算能力、记忆力、理解判断能力下降,缺乏主动性等。 抑郁消失后智能完全恢复。 七、定向障碍定向力指一个人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 前者称为对周围环境的定向力,后者称为自我定向力。 时间定向包括对当时所处时间如白天或晚上、上午或下午的认识,以及年、季、月、日的认识;地点定向或空间定向是指对所处地点的认识,包括所处楼层、街道名称;人物定向是指辨认周围环境中人物的身份及其与患者的关系;自我定向包括对自己姓名、性别、年龄及职业等状况的认识。 对环境或自身状况的认识能力丧失或认识错误即称为定向障碍。 定向障碍多见于。新版 精神障碍的基础知识-精神科护理-蔡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