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护理心理学-蔡篮内容摘要:
心理应激-护理心理学-蔡篮 第五章 心理应激第五章 心理应激1234【 学习目标 】陈述心理应激的中介调节机制对健康的影响途径。 能识别应激的心理反应及生理反应。 能举例说明心理应激对健康、疾病的影响。 解释心理应激、应激源等基本概念。 第五章 心理应激第一节 应激的概述第二节 应激源第三节 应激反应第四节 应激的预防与应对预习案例 5某男, 35岁,在车祸中右下肢受压坏死,获救后行截肢术。 术后他的情绪极不稳定,有时无缘无故地发脾气,有时象个小孩一样哭泣。 他对自己失去右下肢非常愤怒,觉得为什么这么不公平,为什么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在自己身上。 觉得这样活着,还不如一死了之。 思考:一节 应激的概述(一)物理学应激观指一个系统在外力作用下,竭尽全力对抗时的超负荷过程。 (二)在其他领域指紧张刺激、紧张反应、紧张状态和心理压力等。 一、应激的概念( 三 ) 生物应激观观点加拿大学者塞里 (H. “ 全身适应综合征( ”阶段: 1 警戒期: 机体为了应对有害环境刺激而唤起体内的整体防御能力; 2 阻抗期: 如果有害刺激持续存在 , 机体通过提高体内的结构和功能水平以增强对应激源的抵抗程度; 3 衰竭期: 如果继续处于有害刺激之下或有害刺激过于严重 , 机体会丧失所获的抵抗能力而转入衰竭阶段。 (四)心理学的应激观医学心理学领域中应激的概念包括 3层含义1、 应激是一种刺激物2、应激是机体对刺激的反应3、应激是一种觉察到的威胁综合上述三层含义,可以将 心理应激 定义为:心理应激 是个体在觉察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生理反应进行适应的过程。 二、心理应激的过程应激源心理反应行为反应生理反应认知评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个性等等健康疾病应激输入 应激中介变量 应激反应第二节 应激源一、应激源的概念应激源: 是指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亦称 生活事件。 应激输入 就是个体感知 应激源 的过程二、应激源的类型(一)根据应激源的来源分类1内部应激源: 指产生于有机体内部的各种需求或刺激。 2外部应激源: 指产生于体外的各种需求或刺激。 (二)按应激源的内容分类1躯体性应激源指直接作用于躯体的刺激因素。 包括各种理化和生物学刺激。 如高温或低温、辐射、电击、噪音、损伤、病原微生物、疾病等。 2心理性应激源是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 信息。 如心理冲突与挫折、不切实际的期望、不祥预感、以及与工作责任有关的压力与紧张等。 3社会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范围极广,涉及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件。 包括社会大环境的变迁与动荡。 4文化性应激源指观念、信仰、生活方式、语言、习俗等方面的变动给人带来的刺激。 文化因素是多层次多侧面的。 当个体从一个环境迁移到另一个环境,从一个时期进入到另一个时期,从一种状态转入到另一种状态时,他将面临大量文化性应激源的挑战。 (三)根据应激源的可控制性分类1控制性应激源指个体可对其进行控制(如预防、减弱、消除等)的应激源。 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此类应激源有很多,例如因某种疏忽造成工作失误,与朋友发生争吵,与领导关系紧张等。 2不可控制性应激源指个体不能对其进行控制的应激源。 此类应激源难以预防,而且一旦出现,普通个体大多无法消除或减少其影响。 例如,亲人死亡、交通拥挤、利益分配不公等。 三、生活事件生活事件 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是造成心理应激主要刺激物。 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1967年 , 美国精神病学家霍尔姆斯 ( 和雷赫 ( 对 5000多人进行调查 , 编制了包括 43种生活事件的社会再适应量表 (。 每种生活事件标以不同的生活变化单位 ( ,用以检测事件对个体的心理次级强度。 其中应激值最高的三件事是配偶死亡 ( 100、 离婚( 73和夫妻分居 ( 65。 我国学者张明园 、 杨德森等也编制了适合国情的生活事件量表 , 并已广泛使用。 变化事件 化事件 偶死亡 100 23、子女离家 292、离婚 73 24、姻亲纠纷 293、夫妻分居 65 25、个人取得显著成就 284、坐牢 63 26、配偶参加或停止工作 265、亲密家庭成员丧亡 63 27、入学或毕业 266、个人受伤或患病 53 28、生活条件改变 257、结婚 50 29、个人习惯改变 248、被解雇 47 30、与上级矛盾 239、复婚 45 31、工作时间或条件的改变 2010、退休 45 32、迁居 2011、家庭成员健康变化 44 33、转学 2012、妊娠 40 34、娱乐的变化 1913、性功能障碍 39 35、宗教活动的变化 1914、家庭增加人口 39 36、社会活动的变化 1815、调换工作岗位 39 37、少量负债 1716、经济改变 38 38、睡眠习惯改变 1617、好友丧亡 37 39、家庭成员改变 1618、改行(工作) 36 40、饮食习惯改变 1519、夫妻多次吵架 35 41、休假 1320、中等负债 31 42、圣诞节 1221、取消赎回抵押品 30 43、微小违法行为 1122、职业改变 29生活变化单位( 300 150 300 150次年患病率 86% 50% 可能健康生活事件导致疾病必备的条件:激反应应激反应: 指个体经认知评价,对其环境中具有威胁性应激源所作出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表现,也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 无论是由何种类型的应激源引起的应激,都会导致心理和生理反应。 一、应激的心理中介机制认知评价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系统(一)认知评价评价: 是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初级评价次级评价认知评价利害关系评价作出能力估计(二)个性特征 个性是应激系统中的核心因素 个性影响个体对生活事件的感知 个性影响认知评价 个性影响应对方式 个性与社会支持有联系 个性与应激反应的形成和程度有关个性与应激的关系:(三)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 是在应激研究领域,减轻应激作用的个体 “ 可利用的外部资源 ”。 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指一个人与社会所发生的实际的联系和支持程度。 指个体体验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和满意的程度。 社会支持与心理病因学研究社会支持与其它应激因素关系的研究社会支持保护健康的机制研究社会支持的量化研究社会支持的研究:虑:人预期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时所表现的紧张、恐惧和忧虑等情绪状态。 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已经明确的有特定危险(会受到伤害或生命受威胁)的情景时的情绪状态。 抑郁:表现为悲哀、寂寞、孤独、丧失感和厌世感等消极情绪状态,伴有失眠、食欲减退、性欲降低等。 愤怒:是与挫折和威胁有关的情绪状态。 二、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应激源回避逃避三、应激的生理反应应激源应激反应心身功能平衡心 身疾病心身功能失衡健康应激强度。 四、应激与疾病应激反应 是个体对变化着的内外环境所作出的一种适应。 (一)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1 适度应激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二 ) 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1 直接引起生理和心理反应 , 使人出现身体不适与精神痛苦。 2加重已有的精神和躯体疾病,或使旧病复发3导致机体抗病能力下降【 案例评析 】2008年 5月 12日汶川大地震,使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身体受到伤害。 灾后的调查研究发现,受灾人群中不同程度上存在痛苦的梦境、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决策困难、无法面对所爱的人、悲观消极、自杀观念;焦虑、恐惧、愤怒、易激惹等表现。 案例 5于外部的不可控的社会性应激源。 影响应激的因素有认知认知评价,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支持等。 案例中认知上的表现梦魇、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决策困难、自杀观念,情感上无法面对所爱的人、消极悲观、焦虑、恐惧、愤怒、易激惹等表现。 心理应激的发展和结果有抑郁、物质依赖、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等。 评 析第四节 应激的预防与应对一 、 什么是应对应对又称应付 , 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由于应对可以被直接理解成是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 , 故又称 应对策略。 应对方式的分类:应对与应激过程:生活事件 、 认知评价 、 社会支持 、 心身反应。 应对指向性: 问题中心策略 ( 问题关注性应对 )情绪中心策略 ( 情绪关注性应对 )应对者态度: 积极与消极二、应激的预防与应对(一)消除应激源(二)提高对应激认识和应对水平(三)寻求社会支持(四)适当运动和松弛应对常见压力指征 (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征性的压力表征) 行为的: 持续忙碌、负担着委托的任务和最后期限、漏餐、暴食、失眠、生气、愤怒爆发、吸烟饮酒量增加。 情感的: 觉得情感脆弱、疲惫、 “ 急性子 ” 、想流泪、激怒、担忧、陷入困境。 生理的: 无法放松、紧张、头痛、疲劳倾向、肌肉疼痛(颈、背部)、机体紧张感、疾病倾向、皮肤病、月经周期改变、哮喘、异位性心跳、心率快、血压高。 认知的: 频繁地担忧、注意力难以集中、感觉被糊弄、过多的欲求和压力、无力感和绝望感。 人际关系的: 不能应对他人的需要,与他人 “ 难以相处 ” 、有吵架倾向、没有耐心、过度控制、退缩倾向、依赖、需要持续支持。 【 知识卡片 】思考与训练一、以下三期( )。 A觉醒期、阻抗期、适应期 B觉醒期、阻抗期、衰竭期C警戒期、阻抗期、适应期 D警戒期、阻抗期、)。 A受到奖励 B工作负担过重C失眠 D)。 A生活事件对个体心理刺激的强度单位B生活事件被认知程度单位C生活事件的改变程度单位D)。 A认知改变 B个性改变C情绪反应 D)。 A焦虑 B抑郁C愤怒 D恐惧6. “退化 ” 作为应激的一种行为反应是指( )。 A个体采用远离应激源的方式应付环境B个体采用攻击的方式应付环境C个体使用幼儿时期的方式应付环境D个体表现出无能为力、)。 A神经、垂体、紧张状态B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C神经、内分泌、紧张系统D垂体、神经、)。 A情绪调节B认知和行为措施C潜意识的心理防御D宜称其为。心理应激-护理心理学-蔡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