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病理学课件-曾祥麒,赵其辉内容摘要:

休克-病理学课件-曾祥麒,赵其辉 病理学第十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的概念 , 休克的始动环节 , 休克各期微循环变化及发生机制 , 休克初期微循环变化对机体的代偿意义。 休克的防治原则。 【学习目标】患者,男, 20岁,因交通事故发生腹部挤压伤 12小时入院。 入院时患者昏迷,血压、脉搏均测不到。 入院后立即实施剖腹探察,行破裂的肝右叶、脾脏切除术及两处肠穿孔修补。 术中吸出腹腔血性渗出物 3700毫升,输血 2100毫升,补液 1500毫升。 术后第三天,病人突然出现寒战,体温 ,呼吸 35次 /分,血压 40/23率130次 /分,尿量 2404h,尿常规: +),血液检查:09/L。 出凝血时间均延长, 0×109/L,。 0; 5再次剖腹行另一处小肠切除,肠管外置,继续抗休克、抗感染 72小时,综合支持治疗 88天痊愈出院。 思考: 习案例10 / 治原则原因与分类引起休克的原因很多,分类方法也不一,比较常用的分类方法有:按休克的原因分类、按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分类(图 10按休克时血液动力学特点分类等。 一、按休克的原因分类1失血或失液性休克失血性休克( 大量失血引起的休克。 失液性休克:大量失液引起的休克称为失液性休克,剧烈呕吐、腹泻及肠梗阻、大量出汗等均可导致大量体液丢失,引起血容量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而发生休克。 2 创伤性休克严重创伤可导致创伤性休克( 多见于战争时期、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时,休克的发生与失血和剧烈的疼痛刺激有关。 一、按休克的原因分类3烧伤性休克 大面积烧伤伴有大量血浆渗出,导致体液丢失和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烧伤性休克( 烧伤性休克早期主要与疼痛和血容量丢失有关,后期因继发感染可发展为感染性休克。 4感染性休克 严重感染可引起感染性休克( 在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的休克中,细菌的内毒素起着重要的作用,故亦称内毒素性休克( 中毒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常伴有败血症,故又称败血症性休克( 5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严重障碍,心排血量急剧减少引起的休克。 见于大面积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心脏压塞及严重心律失常等。 一、按休克的原因分类6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给某些过敏体质的人注射某些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或疫苗而引起的休克。 此型休克属 发生与 起组胺和缓激肽大量释放入血,导致血管扩张,血管床容量增加,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有关。 7神经源性休克 强烈的神经刺激可导致神经源性休克( 常见于剧烈疼痛、高位脊髓麻醉或损伤引起血管运动中枢抑制,患者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 二、按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分类1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 血容量减少引起的休克。 2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指由于急性心泵功能障碍,心输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下降而引起的休克。 3血管源性休克 血管源性休克( 由血管床容量扩大,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引起的休克。 见于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 三、按休克时血液动力学特点分类1低排 液动力学特点是心脏排血量低,而总外周血管阻力高。 由于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皮肤温度降低,故又称为“冷休克(。 本型休克在临床上最为常见。 低血容量性、心源性和大多数感染性休克均属本类。 2高排 液动力学特点是总外周血管阻力低,心脏排血量高。 由于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使皮肤温度升高,故亦称“暖休克(。 部分感染性休克属本类。 3低排 液动力学特点是心脏排血量低,总外周血管阻力也低,故血压降低明显,是机体失代偿的表现。 休克的发展过程及发病机制一、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一)微循环变化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为休克早期,此期微循环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微静脉持续收缩,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增加,以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加为主;大量真毛细血管网关闭,血液通过开放的动 组织灌流量减少,出现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的状况,组织器官处于缺血、缺氧状态。 一、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二)微循环变化的主要机制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主要机制是:各种原因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交感 茶酚胺大量释放入血。 皮肤、腹腔内脏和肾的小血管具有丰富的交感缩血管纤维支配,而且 而在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增多时,这些部位的小动脉、小静脉、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都发生收缩,其中由于微动脉的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最强,因此它们收缩最为强烈。 结果是毛细血管前阻力明显增加,大量毛细血管关闭,真毛细血管网血流量减少,只有少量血液经直捷通路和少数真毛细血管流入微静脉、小静脉,组织因而发生严重的缺血性缺氧。 此外,血管紧张素 、血管加压素、血栓素体液因子也参与缩血管作用。 一、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三)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1血液重新分布2“自身输血” 静脉系统属于容量血管,可容纳机体总血量的 60% 70%。 在儿茶酚胺的作用下,容量血管(包括肌性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肝、脾等储血器官的血管收缩,可减少血管床容量,迅速增加回心血量,这种代偿起到“自身输血”的作用,是休克时增加回心血量的“第一道防线”。 3“自身输液” 由于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比微静脉对儿茶酚胺更为敏感,收缩更明显,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微循环灌流减少,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下降,促使组织液回流进入血管,以增加血浆容量,这种代偿起到了“自身输液”的作用,是休克时增加回心血量的“第二道防线”。 此外,交感 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大外周血管阻力,这一系列代偿性变化有助于有效循环血量的恢复和动脉血压的维持。 一、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四)病理临床联系 此期病人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尿量减少。 图 10临床表现 二、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一)微循环变化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是休克进展期,也称休克期。 此期微循环变化的主要特点是:休克持续一定时间,终末血管床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同时微动脉和后微动脉痉挛也较前减轻,毛细血管前阻力降低,毛细血管后阻力降低不明显;血液经弛张的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大量进入真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中血液淤滞,血流缓慢;微循环血液灌多流少,血液淤滞,导致组织淤血缺氧。 二、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二)微循环变化的主要机制1 酸中毒 持续缺血、缺氧使组织酸性代谢产物增多而发生酸中毒。 酸中毒导致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使微血管舒张,毛细血管床大量开放。 2 局部舒血管代谢产物增多 长期缺血、缺氧、酸中毒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增多, 肽类等舒血管物质生成增多,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和毛细血管扩张。 二、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二)微循环变化的主要机制3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休克进展期,由于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而微静脉和小静脉对局部酸中毒耐受性较大,儿茶酚胺仍能使其收缩(组织胺还能使肝、肺等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加,而使微循环血流缓慢;在血流缓慢的微静脉,红细胞易聚集;同时组胺和激肽使微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液粘度增高及血小板粘附聚集;灌流压下降使白细胞滚动、贴壁、嵌塞等,均可导致血流受阻,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加,使微循环血流变慢,血液淤滞,甚至血流停止。 4内毒素等的作用 休克进展期常有肠源性细菌和肠源性毒素、内毒素入血,并通过激活巨噬细胞,促进一氧化氮( 成增多等途径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导致持续性低血压。 二、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三)微循环变化的失代偿后果1“自身输液”、“自身输血”停止 由于内脏毛细血管血流淤滞,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使“自身输液”停止;此外,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促进血浆外渗,引起血液浓缩。 静脉系统容量血管扩张,血管床容积增大,使回心血量减少,导致“自身输血”的效果丧失。 2恶性循环的形成 由于微循环血管床大量开放,血液淤滞,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和血压进行性下降,微循环缺氧更为严重,并形成恶性循环;由于血液浓缩,血液粘滞度升高,促进红细胞聚集,导致有效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加重恶性循环。 二、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四)病理临床联系此期病人可表现为血压进行性下降,冠状动脉和脑血管因灌流不足而出现心、脑功能障碍,心搏无力、脉搏细速、心音低钝、神志淡漠、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皮肤发绀或出现花斑;肾血流量长时间严重不足,患者尿量进一步减少甚至出现无尿(图 10此期患者处于机体的失代偿状态,但若能积极救治,病情仍可逆转,故此期又称可逆性失代偿期。 但若持续时间较长,则进入休克难治期。 二、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四)病理临床联系临床表现 机体变化 图 10循环衰竭期(一)微循环变化微循环衰竭期是休克晚期,也叫休克难治期,此期微循环变化的主要特点是:随着缺氧和酸中毒的进一步加重,微血管麻痹、扩张,对血管活性物质失去反应,微循环不灌不流,处于衰竭状态。 血液进一步浓缩,血液粘滞度增高,红细胞和血小板易于聚集,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上血流速度显著缓慢及严重的酸中毒,这些改变均有利于启动凝血过程而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三、微循环衰竭期(二)微循环变化的主要机制休克晚期微循环变化的主要机制是:休克晚期由于血液进一步浓缩,血液粘滞性升高,红细胞聚集,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之血流速度缓慢,极易导致 缺氧、酸中毒和内毒素都可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通过激活 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导致 烧伤、创伤等原因引起的休克,由于组织受损释放出大量组织因子,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 异型输血等情况所致的休克中,红细胞大量破坏,释放出磷脂和 进凝血过程。 休克时,体内生成大量促凝物质,如血小板活化因子、 促进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加速 当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休克都会发生 且不同休克 、微循环衰竭期(三)微循环变化的后果休克一旦发生 情将迅速恶化,因为:微血栓形成阻塞微循环通道,使回心血量进一步减少; 者常有明显的广泛性出血,使血容量减少,加重微循环障碍;凝血和纤溶过程的某些产物,如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某些补体成分,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从而微血管舒缩功能紊乱更加严重;器官的栓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