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内科护理-申丽静内容摘要: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内科护理-申丽静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 总 论 一、 造血系统的组成 二、 造血和髓外造血 三、 血细胞的来源 四、 血细胞的生理功能 五、 血液系统疾病的程序护理血液系统的组成 血液系统由血液、骨髓、脾、淋巴结以及分散在全身各处的淋巴组织和单核 造血器官和组织包括:肝、脾、骨髓和淋巴结等 胚胎期 24周前:肝、脾为主要造血器官 出生后 4周:骨髓为主要造血器官 髓外造血:肝脾造血功能在出生后基本停止,但在造血功能应激情况下(如出血或溶血),又重新恢复部分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返回血细胞来源 血细胞来源于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 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功能,可分化为多能祖细胞及淋巴系祖细胞 多能祖细胞:又称集落形成单位( 可分化为原粒、原单、原红和巨核细胞系列 返回血细胞的生理功能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成熟红细胞具有结合和输送 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具有吞噬作用 T、 血小板对止血、凝血过程起重要作用 返回血液系统疾病的程序护理 护理评估 护理诊断 护理计划 (预期目标) 护理措施 护理评价返回护理评估 病史评估 现病史评估:起病情况, 主要症状及其特点 ,伴随症状,病情的发展与演变,诊治经过,患病过程中的一般情况 既往史的评估:传染病史,外伤手术史,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 其他:个人生活史,月经生育史,家族史 身体评估 心理社会资料的评估 实验室检查的评估返回常见症状及护理评估 贫血:是血液病最常见的症状(详后述) 出血或出血倾向: 出血:血液流出到血管外叫出血 出血倾向:自发性出血或轻微创伤后出血不止叫出血倾向 出血的原因:血管因素、血小板因素、凝血因子缺乏,抗凝血物质增加 出血的表现:以皮肤、黏膜出血多见,还有关节腔和内脏出血,严重时可发生颅内出血,常危及生命 评估:应重点注意出血发生的时间、部位、范围出血的原因和诱因出血量的大小:可根据血压、脉搏情况初步判断: 1000血的临床表现:尤其注意颅内出血血小板计数:正常为 100300 109/L, 低于50 109 /于 30 109/继发感染: 原因:机体免疫力降低;营养不良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的最重要原因是白细胞数量和质量的改变 表现:发热是其最常见的症状。 感染部位多为咽峡炎、肺炎、皮肤感染和泌尿道感染,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 急性白血病易发生肛周脓肿 评估:应注意感染是否存在,感染的诱因如受凉、与感染病人接触史等感染的部位和临床表现发热的程度、热型、持续时间;特别注意少数老年人和机体免疫力极度低下者可无明显发热反应 返回身体评估 一般状态:注意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营养状态 皮肤、粘膜、淋巴结 心、肺、腹部的检查 其他:如神经系统检查、胸骨压痛、关节有无异常等返回心理社会资料的评估 患病对生活、工作的影响 病人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病人的性格特征和情绪反应 家庭、社会支持系统返回实验室检查的评估 血液的一般检查 网织红细胞计数 骨髓检查 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苏丹黑 髓铁染色对贫血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止血、凝血功能的检查返回常用护理诊断 活动无耐力:与贫血引起全身组织缺氧有关 有损伤的危险:出血:与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减少或缺乏、血管壁异常有关 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有关。 体温过高:与继发感染有关。 恐惧:与出血、反复出血;疾病预后不良有关返回护理计划 病人活动耐力增加 病人不发生出血或出血能被及时发现并得到处理 病人能有效预防感染,感染能被发现和得到处理 体温恢复正常 恐惧程度减轻或消失返回护理措施 病情观察:注意血压、心率、意识状态;观察皮肤粘膜出血情况,了解检查结果 休息和饮食:注意身心的休息;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渣饮食。 出血的护理: 皮肤出血:避免皮肤摩擦和肢体受压;避免皮肤的人为损伤;保持皮肤清洁;观察皮下出血表现。 鼻出血:防止鼻黏膜干燥;防止鼻腔损伤;凡士林油纱填塞术后的护理。 口腔牙龈出血:防止口腔黏膜和牙龈损伤;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 关节:去除诱因:减少活动、避免过度负重和损伤;出血者:停止活动,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并固定于功能位;冷敷、热敷。 内脏、颅内出血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去除诱因;颅内出血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降低颅内压。 继发感染的护理 心理护理返回第三节 贫血掌握贫血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要点 掌握缺铁性贫血、巨红细胞性贫血、再障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治疗 掌握贫血的护理内容 贫血概述一、 概念二、 贫血的病因和病机三、 贫血的分类四、 贫血的临床表现五、 贫血的诊断六、 贫血的治疗概念 是指外周血液单位体积内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和 /或红细胞压积( 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正常值的低限 其中以血红蛋白量最为重要,在判断是否贫血时应注意血液稀释和浓缩的影响 贫是一个症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不同原因或不同疾病所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返回贫血的病因和病机 红细胞生成减少 造血物质的缺乏:如缺贫、巨贫 造血功能障碍:如再障、白血病 红细胞破坏过多:如各种溶贫 红细胞丢失过多:如各种急慢性失血返回贫血的分类(一) 根据红细胞形态学分类类型 g/临床类型大细胞性贫血 >100 3235 巨贫正常细胞性贫血 80100 3235 再障失贫溶贫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80 <32 缺贫地贫贫血的分类(二) 根据病因和病机分类:类型 临床类型红细胞生成减少 造血物质缺乏造血功能障碍红细胞破坏过多 红细胞内在缺陷红细胞外在因素红细胞丢失过多 急慢性失血返回贫血的临床表现 病理生理基础:因血液中血红蛋白量减少,血液携带氧气能力下降,引起全身缺氧 贫血最突出和最早的症状:神经肌肉系统的症状如:头晕、头痛、耳鸣、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疲乏、无力 贫血最突出的体征:皮肤、粘膜苍白 影响贫血症状轻重的因素:与贫血发生的急缓、程度、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是否存在基础疾病等有关返回贫血的诊断 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 贫血诊断步骤: 首先确定贫血是否存在 确定贫血的程度 确定贫血的类型 寻找贫血的原因返回贫血的治疗 一般治疗:休息和饮食,吸氧 药物治疗:补充缺乏的造血物质;雄激素用于治疗慢性再障;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贫;促红细胞生成素用于肾性贫血 病因治疗:积极寻找和去除病因是治疗贫血的首要原则 对症支持治疗:输血;预防控制感染;止血。 返回缺铁性贫血概述二、 铁的代谢三、 发病原因和机制四、 临床表现五、 治疗要点六、 护理概述 概念:是指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生成不足,红细胞生成受到障碍而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发病情况:是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育龄妇女发病率较高返回铁的代谢 铁的分布 铁的来源和吸收 铁的转运 铁的贮存和排泄铁的分布 铁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 正常成人体内含铁总量为 3其中血红蛋白占 67%,贮存铁占 29%,其余 4%分布于肌红蛋白及细胞内的含铁酶类(过氧化氢,单胺氧化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等)铁的来源 合成新的血红蛋白的铁大部分来源于体内衰老红细胞破坏释放的铁,小部分来源于食物 食物是铁的主要来源 含铁丰富的食物有:肝、瘦肉、蛋黄、豆类、海带、木耳、香菇等 乳类如牛奶含量最低铁的吸收 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肉类中的铁如肌红蛋白可完整地直接被吸收,吸收率为 20% 植物中的铁多为三价铁,其吸收受胃酸和维生素 胃酸:将食物中的铁游离化 维生素 时肠粘膜方可吸收铁的转运 经肠粘膜吸收进入血液的亚铁在铜蓝蛋白的作用下氧化为高铁,再与血浆中的转铁蛋白(一种 1球蛋白)结合,成为血清铁,并运送到各组织中 总铁结合力:是指血浆中转铁蛋白能结合的铁的总量 转铁蛋白饱和度 =血清铁 总铁结合力100%铁的贮存 贮存形式: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 铁蛋白主要存在于肝、脾、骨髓的单核 浆中有少量的铁蛋白,但可以通过测定血浆铁蛋白来了解铁的贮存情况。 一个铁蛋白可以和 30004500个铁原子结合 含铁血黄素是铁蛋白的变性、降解产物 正常男性体内贮存铁约为 1000女性约为300400铁主要由胆汁或经粪便排出,育龄妇女主要经过月经、妊娠、哺乳而丢失 正常男性每日约丢失 1正常女性每日约丢失 1一次月经丢失 4080约失铁 2040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 铁的吸收不良 铁损失过多:慢性失血是成人缺贫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返回临床表现 贫血的一般表现 特殊表现:为含铁酶及铁依赖酶活性降低所致的表现: 外胚层营养障碍:皮肤干燥、皱缩,毛发干枯、脱落,指甲变平、易脆,甚至反甲 粘膜损害:口腔炎、舌炎、胃炎,严重者引起吞咽困难 神经、精神系统症状:易激动、烦躁、头痛等,少数出现异食癖:表现为喜食生米、泥土、石子等返回治疗要点 病因治疗:如彻底治愈慢性失血 补充铁剂: 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 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同时补充或稀盐酸 注射铁剂:常用右旋糖酐铁 中医中药:返回护理 饮食护理: 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富铁食物 纠正偏食的不良习惯 加强口腔护理,增进食欲 口服铁剂的护理: 胃肠道反应:出现恶心呕吐,胃部不适;可从小剂量开始,饭后服用 避免影响铁吸收的因素:避免与牛奶、茶、咖啡同时服用 液体铁剂可使牙齿染黑:可使用吸管 消除黑便的顾虑: 注意补充贮存铁: 6月 注射铁剂的护理: 深部肌肉注射,可促进吸收,减轻疼痛 强调注射技术:不在皮肤暴露部位注射;更换针头注射;可采用“ Z”型注射法或留空气注射法 注意不良反应:局部疼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头痛等;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应备好肾上腺素返回巨幼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叶酸和(或)维生素 导致 为一种全身性的的疾病,可以认为巨幼细胞性贫血是全身病变的血液学表现 营养不良性巨幼细胞贫血(指叶酸、维生素 90%,以叶酸缺乏为主叶酸的代谢 体内不能合成叶酸,所需只能从食物中供给 富含叶酸食品有:绿色新鲜蔬菜、水果、动物肝肾等。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内科护理-申丽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