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的栽培技术内容摘要:

三七的栽培技术 七采用种子繁殖,选三年生植株所结种子,当 1112 月大批果实成熟变红时采种。 去掉果皮,将成熟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立即进行冬播。 如果来不及播种,应将果实摊放在筛内,厚约 3 厘米,置通风阴凉处可保存 710 天。 外运种子,应去掉果皮,清洗干净,拌入 2 倍湿砂,贮放于木箱中。 播种地和移栽地宜选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质壤土、向阳的缓坡地(坡度 515 度)或生土二荒地。 于秋季进行多次翻耕,再经 3 犁 3 耙,将土耙细,随即做成高 2535 厘米、宽 100120 厘米的畦,畦面做成梳背形,两畦间排水沟 4560 厘米。 播种和定植前每亩施 30005000 千克腐熟有机肥,并加入 2535 千克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将肥料撒匀于畦面,再翻入 46 厘米深的土层之中。 南方多采用冬播,点播,行距 6 厘米,株距 56 厘米,播后覆细肥土,以盖没种子即可。 上盖杂草,避免畦土板结。 南方冬播约 3 个月山苗,4 个月出齐。 北方若行春播,种子须放湿砂贮藏,用萌发的种子播种,播后 1 个月出苗。 播后一年或二三年移栽定植,南方多在 12 月份定植,北方多在 11 月或 3 月中旬4 月初(土壤化冻后),芽未萌动时定植。 挖苗时不要伤根,按大、中、小分级分别栽种。 定栽方法:在整好的畦面上开平底槽,深 3 厘米,宽以能放入三七根即可,芽苞向坡下,尾朝坡上,行株距 17 厘米×15 厘米。 双棵栽植:在畦面上横开小沟,深 23 厘米,沟距 1520 厘米,然后将三七根芽对芽、尾对尾顺沟每隔 20 厘米放入两棵,畦边的两棵,根向畦内,边栽边盖已准备好的肥料,厚约 3 厘米,以不露出芽苞为宜。 再盖草约 3 厘米,以不见土为原则。 三七喜阴,人工栽培需搭棚遮荫。 整地做畦后,用木棍、竹子、玉米秸、杂草等作材料,搭成 1高平顶式的荫棚,荫棚的透光度必须根据不同生长期和季节随时加以调节,在播种出苗期和抽薹开花结籽期需较强的光照,特别是苗期透光度不能低于 35%。 干旱阳光强烈季节应适当加密荫棚,减少透光度。 早春齐苗后,要及时勤除草,雨后及时松土;当三七根茎露出在外时,要及时培土。 三七根入土浅,追肥要掌握“量少次多”的原则。 以农家肥作追肥,一定要腐熟。 秧苗期间多施熏土,展叶后施一次,每亩 150200 千克;半月后再施一次,5 月后又追施混合有机肥,每亩 2500 千克,6 月后每月迟清粪水 2000千克,直到 8 月。 定植后翌年 45 月施一次干肥,68 月每月施清粪水一次,每亩 15003000 千克。 三年以上的大三七,追肥时间和次数要增加,展叶后开始,每月一次清粪水,每亩 15002000 千克,并加施草木灰,于现蕾期和开花期施混合干肥,每亩 3000 千克,910 月再施一次盖芽肥,护芽促壮。 在三七整个生长期,必须保持土壤湿润,不能干燥。 雨季加强排涝,不要积水。 打花薹是提高三七产量和质量的新措施。 从第二年开始,每年在三七抽薹开始开花时及时摘去花薹。 留种的除外。 三七多病虫害,应加强防治。 立枯病(又名“烂脚瘟”),为害种子、种芽及幼苗。 防治方法:播种前每亩用 l 千克五氯硝基苯处理土壤;播种前将种子用 11100 波尔多液浸种 10 分钟,或用 110 大蒜汁浸种 2 小时消毒;发病初期用五氯硝基苯 200 倍液浇灌病区。 根腐病为害根部,防治方法:选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雨季及时排水;移栽时选用健壮无病子条;发病期用多菌灵 1000 倍液或 50%甲基托布津 1000倍液浇灌病区。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