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栽培加工技术内容摘要:

三七栽培加工技术 名田七,田三七、参七、参三七、山漆、金不换、滇七等,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以根入药,其性平,味甘。 功能行瘀止血,消肿止痛。 种植中药材三七,既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又利于农民增加收入。 一、栽培技术 1、整地施基肥:选地势较高、背风向阳、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前茬以玉米、花生或豆类为宜,切忌茄科为前作。 多次翻耕 20 厘米左右,使土壤风化。 最后一次耕翻,每亩施腐熟厩肥 5000 公斤,饼肥 50 公斤,三元复合肥 50 公斤,整平耙细,作畦宽 ,高 30米,畦间距 50米,畦面呈瓦背形。 2、选种播种,育苗移栽:选种及种子处理。 每年10,选 3生所结饱满、无病虫害、成熟变红果实,摘下放入竹筛,搓去果皮,洗净,晾干表面水分,用 50%托布津 1000 倍液浸种 10 分钟消毒处理。 三七种子干燥后易丧失生命力,因此应随采随播,或采用层积处理保存。 播种。 行株距 6 厘米×5 厘米,开浅沟点播,覆土,畦面上盖一层稻草等物,以保持畦面湿润和抑制杂草生长。 每亩用种 7粒,折合果实 10斤。 播种浇水后,如覆盖银灰色地膜,可起到保水节肥,增产的效果。 苗期管理。 天气干旱时,应经常浇水,雨后及时疏沟排积水,定期除草。 苗期追肥一般以磷钾肥为主,通常追施 3 次,分别在 3 月、5 月、7 月进行。 苗期天棚透光度要根据不同季节的光照强度变化加以调节。 移栽。 育苗一年后移栽,一般在 12月至翌年 1 月完成。 要求边起苗,边选苗,边移栽。 起苗时,严防损伤根条和芽苞。 选苗时要剔除病、伤、弱苗,并分级栽培。 三七苗根据大小和重量分 3级,1000 条根重 2 公斤以上的为 1 级;斤为 2 级;斤以下的为3 级。 移栽行株距 15 厘米×15 厘米。 3、田间管理:除草和培土。 三七为浅根作物,根系多分布于 15 厘米的地表层,因此不宜中耕,以免伤及根系。 幼苗出土后,畦面杂草应及时除去,在除草的同时,如发现根茎及根部露出地面时应进行培土。 淋水排水。 在干旱季节,要经常淋水,保持畦面湿润,淋水时应喷洒,不能泼淋,否则造成植株倒伏。 在雨季,特别是大雨过后,要及时疏沟,排除积水,防止沤根。 搭棚与调节透光度。 三七喜阴,人工栽培需搭棚遮荫,棚高 ,棚四周搭设边棚。 棚料就地取材,一般用木材或水泥预制件作棚柱,棚顶拉铁丝作横梁,再用竹子等编织成方格,铺设棚顶盖,棚透光多少,对三七生长发育有密切影响。 透光过少,植株细弱,容易发生病虫害,而且开花结果少;透光过多,叶片变黄,易出现早期凋萎现象。 应掌握“前稀、中密、后稀”的原则,即春季透光度为 60夏季为 45秋季气温转凉,透光度逐渐扩大为 50追肥。 掌握“多次少量”的原则,幼苗萌动出土后,撒施 2草木灰,每次每亩用 50斤,以促幼苗生长健壮。 5份,每亩施优质有机肥 2000 公斤,三元复合肥 25斤。 冬季清园后,每亩施土杂肥 2500斤。 摘薹。 为使养分集中供应地下根部生长,于 7 月出现花薹时,选晴天无露水时将花薹全部摘掉。 病虫防治。 立枯病用 70%甲基托布津 1000 倍液,或 72%克露 600 倍液,或 58%瑞毒锰锌 800 倍液防治。 疫病用 70%代森锰锌 500液,或 64%杀毒矾 500 倍液喷治。 蚜虫用 10%吡虫啉 1000 倍液,或 15%灭蚜灵 2000 倍液喷杀。 红蜘蛛用 5%卡死克2000 倍液,或 即死 3000 倍液,或 10%浏阳霉素 1000 倍液喷雾。 二、采收加工 1、采收:一般种植 3 年以上即可收获。 在 7开花前收获的称“春七”,质量较好。 若 7 月摘去花薹,到 10 月收挖更好,称“秋七”。 12 月结籽成熟采种后收获的质量较差,称“冬七”。 收获前 1 周,在离地面 10 厘米处剪去茎秆,挖出全根。 2、加工:收获后,洗净泥土,剪去芦头(羊肠头)、支根和须根,剩下部分称“头子”。 将“头子”暴晒一天,进行第一次揉搓,使其紧实,直到全干,即为“毛货”。 将“毛货”置麻袋中加粗糠或稻谷往返冲撞,使外表呈棕黑色光亮即为成品。 也可待块根稍软时,将其置入铁筒或木箱中回转摩擦,使表皮光滑发亮。 每次转 30 分钟,拿出再烘或晒,反复 3,即成商品。 如遇阴雨,可在 50以下烘干。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