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参加社保的行为经济学分析(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意愿。 比较明显的例子是, 80 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大部分农民在短短的几年就迅速解决了温饱问题,在此基础上,随着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长,农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一些家用电器等城里人才消费的时尚用品开始步入农村家庭。 但是,随着物价的上涨和农民增收速度放缓,相当一部分农民实际生活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呈相对下降趋势。 因此,尽管从量上来看其收入也在逐年增长,但实际消费能力却相对下降。 在这样的情况下,其消费意愿中首先考虑的是眼前的基本生活需 求,如子女教育、生产资料购买、修建住房等,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对他们来说,还远远没有列入消费计划或者是投资计划当中。 也就是说,目前我们许多农民的收入水平还没有高到可以让他们更多地根据自己的消费意愿来决定消费支出的地步。 例如,20xx 年,成都市、四川省和全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达到分别为 %、 %、 %③,即便是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金牛区,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达 45%④,农民的收入主要还是用于基本生活保障。 低收入水平导致了农民储蓄倾向的不断强化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人们的储蓄倾向与收入水平是同向变化的,收入越多,储蓄的倾向越明显,收入越少,储蓄所占的比例就会减少。 而行为经济学的有关研究表明,当收入增加时,人们购买汽车、住房、保险等耐用品的愿望更强烈,旅游、娱乐等支出所占的比例也明显增加,储蓄所占比例则相对减少。 而当他处于不利的境地时,出于谨慎,则会尽量多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储蓄率反而上升。 当前,农村居民的储蓄率普遍高于城镇职工,而不愿意把钱投入到他们认为不能很快贴现或者根本就不会贴现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之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基于大部分农民对自身处境 并不乐观的基本判断。 中国最庞大的下资料库 (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5 页 共 8 页 政策差异刺激了农民对政策优惠的过高预期 传统的供求理论认为,当某种商品的价格提高时,供给量将会增加而需求量将减少;当其价格降低时,供给量将会减少而需求增加。 行为经济学则认为,商品的需求量并不一定完全有价格的变动决定,在很大程度上会受人们对未来价格变动的心理预期影响。 如果人们普遍预期价格会持续上涨,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下降,则人们反应的就不是减少现期需求,而是大量抢购,导致需求量上升;相反,如果预期这种商品的价格将可能继续下跌,或者上涨后将迅速回落,人们则会采 取等待观望的态度,现期需求反而会降低。 股市中“追涨杀跌”的现象是最有力的证据,还有就是 20世纪 80年代末的抢购风,也是人们对当时物价将迅速上涨的预期判断的结果。 成都市各区(市)县相继出台鼓励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优惠政策,而且相互比拚谁的政策更优惠,这就让不少农民产生优惠政策还要继续向有利于农民的方向调整的心理预期,于是坐地等待、观望,不少人甚至产生政府出大头,自己出小头的心理预期。 接受偏好强化了农民规避风险的行为选择 传统理论认为。农民参加社保的行为经济学分析(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