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商业市场调研报告-71页-内容摘要:

沧州市商业市场调研报告-71页- 1沧州市商业市场调研报告2一、沧州概况1、地理位置沧州地处河北省东南,东临渤海,北靠京津,与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隔海相望。 距首都北京 240 公里,距天津 120 公里,距省会石家庄 221 公里。 沧州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是河北省确定的“两环” (环京津、环渤海)开放一线地区,也是京津通往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要冲。 京沪(北京上海)铁路、朔黄(朔州黄骅港)铁路和京沪(北京上海)高速公路、石黄(石家庄黄骅)高速公路在沧州交汇。 京九(北京九龙)铁路、朔黄(朔州黄骅港)铁路在我市肃宁县交汇,并建有编组站。 国家“九五”重点工程黄骅港和朔黄(朔州黄骅港)铁路的建成, 沧州成为西煤东运新通道的出海口和冀中南、鲁西北以及晋陕和内蒙古等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区位优势将日趋明显。 2、历史沿革沧州因濒临渤海而得名。 沧州部分地区在上古时期属幽州和兖州,西周时属青州,春秋、战国时代为燕、齐、晋、赵等国地,秦朝时属巨鹿郡和洛北郡,汉代属冀州和幽州,三国时属魏国,南北朝时属北魏的瀛州和冀州,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 517 年)设立沧州,辖浮阳、乐陵和安德等三郡,隋初废浮阳郡,后分属河间郡、渤海郡和平原郡,唐朝3贞观元年(公元 627 年)属河北道,宋代属河北东路河间府,元代属中书省河间路,明代属北直隶省河间府,清代属直隶省河间府,部分县属天津府,中华民国初属直隶省渤海道、津海道,1928 年废道府制,改属河北省。 抗日战争时期,属中共晋察冀边区冀中、津南行署和山东渤海区行署辖,1949 年 8 月 1 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设沧县专区,专署驻沧县镇,辖 11 个县。 1958 年 6 月,天津市归属河北省后,沧县专区与天津专区合并,称天津专区,专署驻天津市,同年9 月沧县镇改设沧州市(县级),随后撤消并入沧县。 1959 年初撤天津专区并入天津市。 1961 年 6 月 1 日,恢复沧州专区,并恢复沧州市(县级),专署驻沧州市。 1967 年 12 月,沧州专区改称沧州地区。 1983 年 12 月,沧州市改为河北省直辖市,行署和市政府同驻沧州市。 1993 年 7 月,地、市合并,成立现在的沧州市,市政府驻运河区。 3、行政区划沧州市设新华区、运河区 2 个区,辖泊头市、任丘市、黄骅市、河间市 4个市,沧县、青县、东光县、海兴县、盐山县、肃宁县、南皮县、吴桥县、献县和孟村回族自治县 10 个县。 沧州渤海新区 辖区包括黄骅港开发区、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原中捷友谊农场) 、 沧州市南大港管理区(原南大港农场) 于 2007 年 7 月成立。 沧州市共有有乡镇 167 个,其中镇 73 个,街道办事处 20 个。 全市总人口690 万人。 44、基础设施沧州市距北京 240 公里,距天津 120 公里。 自古有水旱码头之称,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境。 京沪(北京上海)铁路,京九(北京九龙)铁路,朔黄(朔州黄骅港)铁路,京沪(北京上海)高速公路、石黄(石家庄黄骅)高速公路、津汕(天津汕头)高速公路,还有北京福州、北京广州、山海关深圳、黄骅银川等国家级公路以及正在建设或将开工建设的大庆广州高速公路和北京上海高速铁路在沧州境内通过,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中国特大跨世纪工程黄骅大港,距日本九州港 900 海里,距韩国仁川港 480 海里,是一个多功能、现代化、综合性的国际港口,也是中国目前港口建设中一次性投资最多、工程规模最大的项目。 工程全部建成运营后,将形成煤炭1 亿吨,杂货 5000 万吨的年吞吐能力,居全国沿海港口前列,成为集煤炭、原油、成品油、杂货、化工、客运、集装箱为一体的中国北方综合性枢纽大港。 沧州通讯设施完善。 本地现有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 门,长途业务电路(8)万个路端。 数据通信端口 24724个,数据多媒体用户达 15 万户。 各种网络功能和通信手段日臻完善。 可提供六大类五十余种业务服务。 全市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 149 万门,与国内 31 个省、市、自治区和世界 100 个国家及港澳 170 多个运营商实现了自动联网漫游。 沧州市区南部建有蓄水量 1 亿多立方米的大浪淀水库。 随着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纵贯沧州南北的大运河将作为重要的输水通道,可为沧州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 沧州受华北电网和京津唐电网覆盖,本市拥有装机容量为 千瓦和 3×千瓦热电机组的发电厂。 沧州电网现有 500电站 1 座,220电站 8 座。 黄骅电厂的并网发电,为沧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充裕的电力。 55、资源优势农业资源沧州有耕地 亩,草地 60 万亩,是河北省粮、棉、油集中产区之一,京津无公害蔬菜主要供应基地和中国北方知名的优质牧草基地、畜牧生产基地。 沧州是著名的“鸭梨之乡”和“金丝小枣”之乡。 金丝小枣、冬枣、鸭梨等土特产以其优良的品质驰名中外,是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全市年产红枣近 吨,鸭梨 吨。 沧州还有待开发利用的荒碱地 200 多万亩、沿海滩涂 亩,低产盐田 40 万亩,可全部转化为建设用地。 海洋石油资源沧州境内有华北、大港两大油田,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15 亿吨,天然气储量 282 亿立方米,开发潜力非常可观;沧州是全国四大产盐基地之一,盐田面积达 45 万亩,年产量达 200 万吨,是全国四大产盐基地之一;沧州拥有 里海岸线,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已具规模,海洋生物 1000 余种,盛产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其中“渤海对虾” 、“梭子蟹”享誉海内外。 6、人口沧州市共有有乡镇 167 个,其中镇 73 个,街道办事处 20 个。 全市总人口 680 万人。 根据我司实地调研,走访沧州市政府部门得出的数字,截止 2004 年沧州市区人口总数 49 万人。 据沧州市统计部门统计,沧州市人口年自然增长率为 据推算 2008 年沧州市区人口将达到 50 万人。 67、交通沧州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四通八达。 京沪(北京上海)铁路、朔黄铁路(朔州黄骅港)和京沪(北京上海)高速、石黄(石家庄黄骅)高速公路在沧州交汇。 京九(北京九龙) 、朔黄铁路(朔州黄骅港)在我市肃宁县交汇,并建有编组站。 国家“九五”重点工程黄骅大港和朔黄铁路(朔州黄骅港)的建成,沧州将成为西煤东运新通道的出海口和冀中南、鲁西北以及晋陕和内蒙古等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 二、沧州人文条件1、杂技之乡中国的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 中国的杂技之乡有多个,像山东的聊城、江苏的盐城、河南的濮阳、湖北的天门、安徽的广德、天津的武清、河北的沧州吴桥、肃宁、霸州等。 但是,就历史悠久、群众基础雄厚和在海内外的影响而言,最著名的要数沧州吴桥了。 据沧州吴桥县志记载,在沧州吴桥,每逢佳节“掌灯三日,放烟火,演杂技,士女喧阗,官不禁夜”。 1958 年,沧州吴桥县小马厂村出土的距今约 1500 年前南北朝东魏时期的古墓壁画上,就描绘着倒立、肚顶、转碟、马术等杂技表演形象。 但是,沧州吴桥杂技在全国享有盛誉则在元朝以后。 在这之前,河南的杂技比较有影响,元朝建立后,首都由河南开封迁至北京,河北沧州吴桥杂技开始繁荣起来,影响越来越大,延续至今,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著名“杂技之乡”。 沧州吴桥位于中国河北省东南端,共有 449 个自然村,杂技艺术在沧州吴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几乎村村都有杂技艺人。 有一首歌谣唱道:“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沧州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 目前,世界上至少有近 207个国家的杂技团体里有沧州吴桥籍杂技艺人。 另外,沧州吴桥还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专门培育杂技人才的中等艺术学校沧州吴桥杂技学校,该校是我国唯一加入世界马戏学校联合会的成员。 1999 年,沧州吴桥杂技学校由国家文化部批准成为沧州吴桥国际杂技艺术培训中心,可以向全世界招收留学生,承担起了为国内外培育杂技人才的任务。 1993 年 11 月,沧州吴桥建成了国内独一无二的杂技民俗旅游度假区中国沧州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集游乐、观赏、参与、表演等多功能于一体,既有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绝活,也有高雅美观的舞台表演。 该景区现已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国际旅游定点景点。 如今,沧州吴桥还建立了“吴桥信息港” 、 “吴桥杂技大世界”等网站,通过互联网全面展示着当代“杂技之乡”的崭新风貌。 2、武术之乡沧州武林,根深叶茂;沧州武杰,名扬八方;沧州武术,遍及华夏,远涉亚、欧、美、非一些国家和地区。 沧州“武术之乡”之誉,宏扬中外。 沧州人民,自古以淳朴、刚直、勤劳、勇敢著称。 由于地理、历史条件关系,强悍之武风,历年久远,素有“武建泱泱乎有表海雄风”之说。 据史籍载,沧州民间武术,兴于明,盛于清,至乾隆时,武术之乡已形成,至清末,则声扬海外。 今沧州“武术之乡” ,含沧州市所辖县、市。 历史上人民为了反对封建盘剥和压榨,沧州民间武风益盛。 中华人共和国成立后,沧州武术得以复兴与发展。 自古燕国至明清,多代王朝建都于幽燕,沧州乃畿辅重地,为历代兵家必争。 据史籍载,自桓公二十二年(664)桓公8援燕山戎以来,各朝各代均有多次战争发生于沧州一带。 频繁之战事,民遭涂炭,民生维艰,故须掌握攻防格斗之技方能自救图存。 沧州,古有“远恶郡州”之称,明时有“小梁山”之号,可见沧州武风之盛和武术之发展,与特定地理环境关系甚密。 古之沧州,沿渤海方圆百余里,均系芦荡荒滩,人烟稀少,既是犯军发配之地,又是叛将蔽身良所。 明清时,一些受朝廷缉拿之叛将,寻沧州民众强悍喜武之俗以蔽其身。 他等隐姓埋名,化装僧道游侠,传艺维生。 沧州,地处“九河下梢” ,土地瘠薄,旱、涝、虫灾不时降监。 正常年景,许多人家糠菜半年粮。 重灾之年,流浪乞讨,卖儿鬻女者不鲜。 民谣云:“抛弃黄口儿,一乳恩情尽;但恨生不辰,莫怨父母忍。 ”许多壮丁,以贩盐维生,而官府缉拿甚严。 民求生不得,必然反抗,反抗则必习武事。 乾隆沧州志载:“沧邑俗劲武尚气力,轻生死,自古以气节著闻。 承平之世,家给人足,趾高气扬,泱泱乎表海之雄风。 一旦有事,披肝胆,出死力,以捍卫乡间,虽捐弃顶踵而不恤, ”说明了沧州人民自古就尚义任侠。 京杭大运河纵穿沧境,京济、京大要道贯通南北。 沧州、泊头、莫州、河间、献县均为南北水旱交通要冲,为京、津、冀、鲁、豫商品流通必经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亦为官府巨富走镖要道,故沧州镖行、旅店、装运等行业兴盛。 各业相争,必握高强武技才可立足。 清末, “镖不喊沧州” ,已为南北镖行同遵之常规。 沧州系多民族地区。 由于历史原因,汉与满、蒙古、回等少数民族曾发生过隔膜与误解,但不快之事,逐渐融洽。 民族之间的不快,促武术发展;民族融洽,又相互交流技艺,更推动武术之发展。 唐建科举制,延续多代。 至明中期,建武乡试、武会试之制,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才行废止。 明清武科,对沧州武术发展亦有促进。 此时武举人、进士达 1800 余人。 民国七年(1918) ,直隶督军曹锟为扩充其势力,在沧招募武9士数十名到其武术营任教或当兵。 此举,对沧州武术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民国十七年(1928) ,沧籍国民军陆军上将张之江任中央国术馆馆长,大力提倡强身御海,强种救国,沧州入馆任教或深造者近百人。 同时,省、县建国术馆或民众教育馆,倡导武术, “八式房”遍及沧境城乡,习武者甚众。 沧州武林人士,一向注重内外交流。 来沧授艺者,热情款待。 又有不少人周游祖国南北,或设镖局,或任镖师,或于民间教徒,或入军旅授艺,或寻师放友学技,或参加擂台比武。 霍殿阁被清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聘为武师;王正谊助谭嗣同变法声震京城;王子平屡胜外国大力士于擂台之上;马凤图、马英图传艺于西北五省、区;佟存、佟忠义、张占魁、孙文勃、杨积善、刘振山、张殿奎、吴秀峰、卢振铎、贾耀亭等授徒不下数万,遍及十余省、市。 同时,又能吸取各地武技精华,充实沧州武林。 因而,沧州武林门类和独立之拳械技艺愈加丰富,许多拳械套路,经过提炼、改进、创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