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问题的复杂性-文化战略的理论反思(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6 页 共 13 页 “阶级斗争论 ”的鼓吹者很难理解这个道理,他们坚信社会进步需要彻底抛弃旧的道德体系。 然而,他们总是受到历史事实的嘲讽。 比如, “文化大革命 ”时期, “四人帮 ”否定普遍的人性、激烈地批判传统,但是他们利用的恰恰是儒教传统伦理中的 “忠诚 ”的观念来煽动红卫兵; “斗私 ”的口号也只是 “克己 ”的传统伦理的翻版; “团结 ”、 “搞五湖四海 ”的口号来自于“和为贵 ”; “天下为公 ”口号古已有之; “献身 ”、 “牺牲 ”等道德口号也都不是新事物。 名义上是铲除旧道德观念的 “文化大革命 ”,实质上是用一种新包装来代替旧包装,以达到一时的政治目的。 在上述四个层面中,政治制度(包括法律、法规等)、社会与经济的组织这两个层面的因素则与大文化系统的因素不同,它们不具备可积累性和不变性。 奴隶制、农奴制、地主制、皇帝制、许多社团性的组织,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或者在部分国家范围内被消灭、被新的制度或组织取代了。 三.社会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选择性 虽然大文化系统中的道德规范具有不变性、统一性,但是社会个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却是多样性的。 社会规范是 “一般 ”,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则是 “个别 ”,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却不等于个别。 个体选择 性有三种情况:其一,同一大文化系统中的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阶层的人实践伦理教条的方式不同。 比如,虽然同是在儒教伦理的支配之下,中国的城市人与农村人、北京人与上海人、官员与商人等,在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有很大的区别;其二,同一地区、同一类别、同一阶层的人实践伦理教条的方式和道德境界可能不同。 比如,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7 页 共 13 页 有的人忠诚、有的不忠诚,有的讲和谐与团结、有的善于勾心斗角,有的诚实、有的虚伪,有的节俭、有的奢侈,等等;其三,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实践伦理教条的方式和程度可能不同。 比如,一个懒惰而奢侈的官宦或绅士在家道破落后可 能变得勤劳而又节俭。 选择性的这三种情况决定了社会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不仅是千差万别的,而且是不断变化的。 因此,前述用 “民间伦理 ”来解释东亚经济成功的观点,并没有说出什么新东西。 可以说无论哪个国家、哪种文化,都有 “精英价值体系 ”和 “民间伦理 ”的区分。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同普遍道德规范的要求完全一致的行为个体。 社会道德规范是群体理念,是“一般 ”道德理想的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 即使是孔子本人的行为,也不可能同儒教伦理完全一致。 孔子自己谦虚地说: “君子之道四。 吾未能一焉。 ”因此,虽然儒教有歧视商人和商业活动的 思想观念,但它并不能支配所有社会成员的价值观。 个体选择的倾向性决定了社会的道德风气。 当大量的社会成员偏离道德规范的要求时,便出现社会道德失范,例如春秋时期所谓 “礼崩乐坏 ”的局面;当大多数社会成员接近某些伦理规范的要求时,就会形成一种道德风尚,如节俭的风尚、勤劳的风尚等。 当然,一个社会要发生像西欧清教主义那样的倾向性(即大部分人具有商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与环境的变化。 四.制度和环境对社会个体行为的直接作用 制度与环境因素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制度结 构发生了变化,同一伦理因素的作用也就发生了变化。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8 页 共 13 页 大文化系统的道德规范是社会制度的粘剂或支撑,它既可支撑这种制度结构,又可支撑那种制度结构。 比如, “忠诚 ”既可以支持一个昏庸的统治者,从而阻碍社会进步,也可以支持一个开明的政府,从而有益于现代化; “节俭 ”既可以维持封建主义的农业经济,也可以成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驱动力;尊重 “学而优 ”在科举制度下使人们把精力耗费在读四书五经上,在废除科举之后也可鼓励人们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如此等等。 制度结构变化了,传统伦理的角度就跟着改变。 其次,制度和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 伦理教条的影响。 前面的图中指明,社会个体虽然与大文化系统直接联系,但是大文化系统对个人的 “命令距离 ”最远,其命令力或约束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