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实验室关于业务基础件的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件各模块必须集成一体化运行,才能发挥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作用;从软件功能上来看,不仅包括财务处理、工资管理、应收应付帐款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分销功能还相对弱一些)、存货管理、还包括对成本的控制以及对人力资源的管理,生产管理方面的功能还比较弱或还没有开发。 这与我国绝大多数用户的需要和对企业管理软件的理解是一致的。 从软件开发平台与开发技术上看,大型企业管理软件主要采用 32 位的开 发工具,运行在Windows 95 以上平台上,数据库将不再使用桌面数据库,而多数使用服务器数据库。 网络体系结构主要采用三层(数据库服务器 /应用服务器或事务处理服务器 /客户)或多层结构,以克服传统的 C/S结构易于出现的网络瓶颈现象。 此外,在企业管理软件系统中,还采用浏览器与 Web服务器技术( B/S 结构),以实现软件系统数据的标准化、跨地区和跨平台运行,同时已开始考虑电子商务( EBusiness)在软件功能中的应用。 四、 全面管理软件阶段 从 20xx 年 11 月 25 日国家经贸委和信息产业部在联想集团召开“推进 企业信息化工作现场会”开始, ERP 市场骤然升温。 从 1998 年到 20xx 年,经过 4 年的积极开拓,产品和用户也逐步成熟,学费也交了不少,教训也转变成了经验。 到 20xx 年,政府提出“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决策,给企业信息化这匹快马加了重重的一鞭。 企业为迎接 WTO 的挑战,纷纷寄希望于 ERP 来提升竞争力,一个规模化的管理软件市场迅速形成。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大中型企业目前仅有 15%基本实现了信息化。 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的比例不到 5%。 加快信息化进程成为当务之急。 可见,企业信息化市场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大蛋糕,在一个 相当长的时期内,以 ERP 为代表的管理软件一定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  管理软件的发展状况分析 一、中国管理软件市场销售状况 20xx 年管理软件市场销售总额为 65 亿元人民币,比 20xx 年增长 %。 目前国内管理软件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其一为行业定制型管理软件,销售额为 亿元人民币,占整体市场的 %;其二是通用型管理软件,销售额为 亿元人民币, 20xx 年通用型管理软件的整体销售不到 40%。 20xx 年财务管理软件占通用管理软件市场的 %,销售额为 亿元人民币。 财务管理软件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市场应用规模以及普及程度都比较成熟,市场增长开始趋于平稳。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部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12 页 共 37 页 图表 12 主要行业管理软件应用投资状况 数据来源: CCW RESEARCH 总的来说,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加强,管理软件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二、管理软件市场品牌结构 图表 13 199920xx 年中国管理软件市场销售情况 资料来源: CCID 在 ERP 软件市场中,随着用友、金蝶等传统的财务软件厂商的转型,与 20xx 年相比, 20xx年中国 ERP 市场的品牌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 SAP、 Oracle 等国外厂商的霸主地位正不断受到国内厂商的挑战,金蝶、用友、浪潮等国内厂商适时推出了自己的管理软件类产品,并凭借其本地化的优势和强大的渠道体系,迅速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用户特征分析 企业管理软件有比较强的行业特性,从目前我国企业管理软件的开发状况来看,相对比较成熟的有:工业企业管理软件、商品流通企业管理软件、酒店业管理软件等。 ERP 软件销售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流通业,其中制造业中的机械、电子、冶金、汽车、制药和食品都占有很大的份额。 从各类管理软件所占市场份额看,财务软件占 %为首位, ERP 软件有了很大的增长,提高到 %。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部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13 页 共 37 页 图表 14 应用客户选择因素情况 数据来源: CCW RESEARCH 四、管理软件的最大问题 管理软件虽然前景巨大,但较高的失败率却也是管理软件产业的最大问题。 国际上,工业研究表明: ERP 项目 70%以上都不成功,而且成本平均超预算 240%,安装时间超预计 178%。 ERP 作为管理变革和升级的理念已经被描述得几近神奇,而众多企业倾其所有也不过成为 ERP 神坛上的祭品。 残酷的事实表明: 70%以上的 ERP 系统,无论是自行开发还是专业系统集成商代为设计,都 没有达到公司原来预定的目标,平均只能得到预计功能的 50%左右。 成功者的喜悦在此就不必多说,而失败所付出的代价却是灾难性的。 由此可见实施 ERP 三大“难关”: 投资风险高 :复杂的开发过程,投入众多的开发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管理咨询人员造成开发成本巨大超支。 企业管理的实施度低 :管理软件与企业管理脱节,造成管理软件的流程重组无法实施或不适合当前企业的实际管理需求,造成无法实施,不得不折戟沉沙。 开发周期过长: 目前的国内开发公司,大多开发公司的时间进度也往往赶不上预定的目标。 Meta 集团的调查显示,新系统完全建立 之后,也就是 31 个月之后,大概还需要 8 个月之久企业才会开始看到收益。 可想而知能有多少的企业能够耐心坚持走完这 39 个月的灰暗时期。 五、管理软件的实施失败原因剖析 在管理软件建设过程中不难发现这样的规律:系统规模越大、与管理联系越密切、集成度越高的系统,风险也越大,失败概率越高,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 ERP。 我们不得不对 ERP系统固有的种种问题和极高的实施风险再次进行剖析和关注。 企业管理软件对企业而言,在企业和软件之间实际上是有一道鸿沟的。 一方面,企业有自己的一套通行做法,原来的做法和实施思路往往根深蒂固。 另一方面,软件是按照大多数用户的需求设计的,是比较通用的产品。 这两者之间能够达到60%~ 70%的吻合,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国外管理软件在国内的“水土不服”就是突出的证明。 其中的差距需要沟通、协调、甚至迁就。 比如,管理模式向软件靠拢,软件公司也需要将软件客户化。 而这种融合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部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14 页 共 37 页 在实际运作中很难实现,而且成本更高。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管理方面的改造工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计算机工程 事实上,企业信息化建设包括多个层次,但目前国内企业在这方面的运用还是局限在集成化运用和本地化运用的层次。 企业信息化比较难的地方体现在 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 以前,不管是国有、民营企业,总是遵循习惯性的做法,没有一种随着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不断变化的求好求新的思想。 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现在很多方面是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达到的,但是它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第二是供应链的重新设计。 企业在进行采购、销售、库存等一整套管理的过程中,如何更加优化、更透明和更具计划性,都需要重新设计。 第三是业务范围的重新定义。 一个企业原先有一些部门,现在要发展到十个、一百个,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分布,这时它要求的管理层次和力度就非常大。 除了上面提到的企 业业务流程重组外,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管理方面的变革,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计算机工程。 另外,这还需要业务流程的改变和管理文化的变化,而这些都不是计算机人员能够推动的。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承诺,企业一、二把手需要对一些重大的业务流程、部门设置等方面进行改变或者决策。 同时,企业一把手对企业管理软件也要有清醒的认识。 对管理软件来说,它能不能发挥作用,跟企业内部很多因素密切相关,企业本身只有练好内功,才能发挥企业管理软件的功效。 否则只会造成浪费并造成负影响乃至拖垮企业的发展。 目前的实 施方式造成了软件与企业需求脱节 即使是比较正规的实施方式是:目前国内销售、实施的国外 ERP 系统是通过代理制实现的。 国内代理商是只负责商务过程。 咨询公司培训师的工作是对企业各层主管进行培训,并对企业做调研分析。 开发商则根据咨询公司的报告进行实施。 销售、咨询调研与实施分离。 由于各家独立核算,虽然三方都认真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但各方考虑问题总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当运行过程出现问题的时候,却相互推托。 由于企业的个性化和企业战略的发展性,并且企业参与人员和咨询机构对管理流程的理解局限性和沟通上的问题,咨询调研过程很 难总结出一套完善的项目客户需求,而且开发商在理解商的困难,更造成一定的失真,当然还有各自成本等诸多问题,造成真正企业应用的管理软件与实际需求相差很远。 管理软件开发商的技术原因造成失败和风险加大,同时造成技术化门槛太高,不似乎企业管理。 现代的软件开发复杂度加大,大型软件都是数百万行程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部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15 页 共 37 页 序的组合,因此开发成本和维护成本极高。 而为了提高服务,软件公司只好把成本加大企业头上或降低用户的个性化,都会造成用户最终的损失。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国外的产品,由于存在价格和管理理论的差别,在国内“水土不服”。 而一些国内软件商提供的管理平台太小,对于知识更新,把握国际先进管理经验与产品结合点上并不准确。 系统管理框架不完整,只能从硬件集成或者软件程序员的角度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在管理的高度建设企业管理系统。 造成了以 IT 技术替代管理。 导致培训、安装、维护和更新过于专业化。 根本无法将企业内部的知识流,这种隐性的标志企业个性化属性的宝贵财富,在管理中体现。 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管理插件,实施人员走后,企业出现新的运营情况时,客户根本无法对系 统做出相应调整,只有去继续购买新的软件。 企业的管理信息化要循序渐进,目前管理软件很难跟上企业变化的节奏 企业的管理是逐步提高的,不能寄希望于借助管理软件而一步到位。 ERP 系统需要大量准确的基础数据,但是许多企业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 一方面,企业花费大量资金买进或开发各种管理软件,但是系统需要的各种数据总是残缺不全;另一方面,企业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 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竞争的激烈, WTO 的挑战,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因此管理软件要适应企业不断变化,目前的管理软件很难实现这点,即使实施 也会由于软件的维护复杂性和成本因素造成一定风险。 管理软件的内部融合性差 由于大多企业都是原来财务系统基础上的升级,而且ERP、 CRM、人事管理等多种不同厂家的管理软件的应用,势必造成各管理软件在知识资源、协同管理等方面的异质。 随着企业的业务重组和新业务的模块的增加,企业基于“融合”的业务模块集成的需求会越来越高。 综上分析,我们发现管理信息化是大势所趋,而伴随的风险更不可忽视。 对于企业来说,对管理软件的投入要产生与之匹配的产出和效益,对管理软件提供商来说要提高管理软件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并要做的真正的 “融合”,即技术上的融合、应用上的融合和企业管理上的融合,才是真正的“双赢”模式。  第二部分 业务基础件的概念和特点 在总结管理软件实施失败的原因时,不少软件专家轻率地把责任归咎于企业,认为企业不能接受先进的管理思想,是导致管理软件失败的主要原因,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部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16 页 共 37 页 真正的事实是:现有的管理软件无法适应管理千变万化的个性和持续变革,为了掩盖这一致命缺陷,软件公司竭力鼓吹其软件中所包含的 先进管理思想 的神话。 为了推广自己的产品,信息技术供应商极力鼓吹自己的产品包含了 先进管理思想和业务模式。 甚至努力将 自己塑造出一副 管理专家 的形象。 然而,基于一种最基本的规律,对企业管理最了解和最有能力决定管理模式的,应该是企业经营者,而非软件公司。 在企业的个性化成为基本生存战略,需要高度敏捷地作出改变的情形下,已经无法容忍软件公司所提供的所谓那些 包含最先进的管理思想 的死板僵硬的软件。 管理软件厂商必须深刻认识这一现实,回归自己应该担当的角色,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软件企业应该承担的任务是:尊重企业经营者自己选择和创造的个性化的管理模式,按照用户的意愿,帮助他们规划和构造他们自己的企业信息系统。 为此,软件企业必 须能够体构真正满足企业管理个性化和持续完善的管理软件,帮助企业决策与管理者实现他们的独特业务模式,并对企业业务的重组和发展提供快速和高效的软件支持。  业务基础件的定义 前面我们对管理软件实施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虽然,管理软件的实施成败与企业在应用中的管理失误有一定关系,但前期的开发和实施,却是大多数企业管理软件成败的关键。 我们从管理软件开发者方面分析,目前管理软件存在几个问题: 应用开发模式 现有的管理软件开发模式存在重大缺陷,导致管理软件在质量、周期、成本、风险、实施等方面陷于困境,并且造成维 护成本高,再开发复杂。 客户需求满足 现有的管理软件工具大多基于产品链或在财务基础上开发,含盖企业管理面少。 不能全面分析和满足企业业务的需求,尤其现代企业管理个性化和持续变革的要求,使许多现有的管理软件趋于淘汰的边缘。 软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