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市场季度分析报告(20xx年1季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无缝管、焊管等品种产需基本平衡,可满足国内市 场需求。 国内市场占有率偏低的品种是,镀层板 %,硅钢片%,冷轧薄板 %,涂层板 53%等。 中国钢铁市场季度分析报告 15 II 重点问题分析:投资过热与政府调控 一、理性看待钢铁业投资 1、钢铁行业投资热,是资本追逐高盈利结果,有合理一面 20xx 年以来,由于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钢材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从而刺激钢铁工业出现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 20xx 年,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 704亿元,比上年增长 %, 20xx 年投资 1332 亿元,再增长 %。 今年前两个月,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由去年的 %骤然增长至 53%,是 1994 年以来同期增幅最高的与此同时,钢铁工业投资增速更达到 %。 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钢铁行业累计完成投资 亿元,同比增长 %。 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调查了解的情况看,今年一季度仅建成投产的连铸机,新增生产能力达 1603 万吨。 投资过热、投资增幅过高的问题,今年以来没有缓解,而且进一步发展。 钢铁行业利润高是造成钢铁行业投资持续高增长的直接原因。 20xx 年钢铁行业利润增幅高达 65%,而今年 1 季度钢铁行业利润增长更 达到 倍。 市场经济中,资本有追逐高利的本性。 中国大陆自 20xx 年开始的钢铁行业投资热,体现了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有合理性一面。 再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这一轮的钢铁投资热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有坚实的钢材需求作支撑,而不仅仅是市场盲目投资的结果。 钢铁行业的高利润直接原因是钢材的钢价位,而钢材的钢价位根本上是由钢材需求强劲持续增长钢材供不应求导致的。 中国大陆对钢材需求的强劲增长, 20xx 年成为世界第一大钢材消费国,深层的原因是中国大陆进入重工业快速增长时期,居民消费结构向以汽车、住房为代表的高消费升级,中国正加 快城镇化建设等原因,带来中国大陆对钢材消费的强劲增长。 以房地产业为例,中国大陆房地产业持续 6 年实现 30%的高增长,把钢铁行业吊起来,因为房地产对钢铁的需求达到总需求的 50%以上。 在上世纪90年代也曾出现过多次钢价暴涨,但都因为缺乏足够的支撑,在短期内从暴涨滑向暴跌。 但此次高价位运行到目前已持续了足足2年。 如果没有较为实在的需求支 撑,高价坚持2年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钢铁市场季度分析报告 16 当然,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在微观经济主体理性决策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合成谬误”,导致经济宏观层次失衡。 在本轮钢铁投资热中,当然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即 资本逐利纷纷涌入钢铁行业,可能导致钢铁产能增加的速度远远快于潜在钢铁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的速度,从而导致钢铁行业供求关系过快地扭转出现生产过剩,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这是政府担心的地方,也是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的最根本的原因。 另外,由于资本急功近利心理,由于目前钢铁行业高利润,可能会导致资本倾向于投资较低技术门槛的低水平项目,以求尽快建成获得投资回报,从而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太多,使得钢铁行业本已存在的结构失衡问题更加严重,这也是政府宏观调控关注的重点之一。 2、 地方政府 的投资冲动加大了钢铁投资风险和国家宏观调控难 度 尽管市场机制适应资本逐利本性配置资源,导致钢铁行业投资增加较快有合理的一面。 但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这轮钢铁行业投资热难免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而令人更为担心的是,由于中国大陆各级政府过分热情的干预和参与导致这种盲目性急剧加大,长期的合理性被短期行为所“透支”:钢铁投资增长太快了,钢铁产能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钢铁需求增长的速度。 统计显示,今年前两个月,中央项目投资只增长 %,而地方项目投资增长却高达%,增幅同比提高 个百分点。 为什么地方各级政府热衷于固定资产投资包括钢铁行业投资呢。 这主 要是由中国大陆官员考核机制决定的。 考核地方官员指标可能很多,但最硬的指标是经济增长指标:任期内,辖区经济增长率达到多少。 高,升官;低,则很难升迁,甚至官位不保。 所以,地方各级官员都热衷于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因为“见效快”而受到推崇,因为官员的任期也比较短。 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把增加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 因此,相当部分甚至大部分的地方政府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也就毫不奇怪了。 钢铁行业由于有较高的利润,地方政府当然在增加投资中会对钢铁行业青睐有加了:这样似乎更保险吗。 地方政府热衷于经 济政绩,热衷于投资,既直接导致钢铁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又间接导致钢铁需求出现泡沫式膨胀导致钢价不正常地暴涨推高钢铁行业利润,从而进一步刺激钢铁投资的快速增长。 对于钢铁业投资,令人担心的不仅仅是市场重复行为,更令人担心的是行政重复行为,即地方政府巨大的投资冲动。 市场盲目投资,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可能会引导市场投资合理化;但对于地方政府投资或地方政府支持的投资,往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调控效果不佳。 中国钢铁市场季度分析报告 17 为什么地方政府能够干预投资甚至直接上阵呢。 更深层的原因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投融资体制依然以行政为主 导,或者说是政府扮演最重要的角色,政府改革不到位,还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因而,地方政府对钢铁行业的投资能够不正常的干预,不仅导致许多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得以上马,低水平重复建设愈演愈烈,而且还会导致多种性质的资本之间竞争条件不公平。 具体而言,国有资本在扩张中受限制多,而民资和外资则较为“畅通无阻”。 在项目审批、环保认证、招投标等多种环节上,民资和外资受限少,投入省、见效快,所以其投资钢铁业热情也高。 不少民资和外资“嫁接”存量资本进入国内钢铁业,其嫁接的资本都是经剥离后的优质资本,而且资产价格打折 ,富余人员包袱一般都能解除,重组成本低。 而国有资本在资产重组中就享受不到这些优惠条件。 因此,要解决钢铁投资过热问题,近期可能主要依赖国家的宏观调控,但长远的治本之策还是要深化政府体制、投融资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为佳。 3、钢铁投资急剧升温, 钢铁产能将超前5年实现 钢铁行业低水平的重复投资和新进入投资过度集中,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钢铁产品供应过早过大地超过需求,钢铁行业出现严重的生产过剩,危及全行业的健康生存发展。 尽管钢铁行业短期需求旺盛,效益可观,但从长远看,却存在着巨大风险。 高需求、高利润产生短期内产能的过度 扩张,带来后面的生产过剩, 3至 5 年后会形成一次调整,对整个经济形成向下的压力,甚至可能再一次出现通货紧缩的危险。 钢产量从建国初期的 16 万吨增加到 1 亿吨用了 47 年,从 1 亿吨再增长到 2亿吨,只用了 7 年的时间。 而比较保守地估计,中国大陆钢产量从 2 亿吨增长到3 亿吨,可能会用不到三年。 据国家发改委估计,到 20xx 年中国大陆就会形成 亿吨的粗钢生产能力,但与此同时,预测中国大陆到 20xx 年钢材需求为 亿吨,折合成粗钢的需求是 亿吨:钢铁产能将超前 5 年实现。 就这样,大陆的钢铁行业协会还认为官方对钢铁产能增 加的速度和规模估计太保守了。 问题的严重性可见一斑。 20xx 年形成的钢铁能力就能满足 20xx 年的市场需求,钢铁工业投资至少已经超前 5 年,说明我国钢铁工业能力近年增长过快,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投资过热趋势, 过度、无序的投资已经打乱了中国钢铁的合理布局。 虽然在目前市场需求旺盛前提下,还没有出现严重的供给过剩问题,但如在建产能持续扩充,一旦市场发生较大变化, 特别是如果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降低,钢材 供过于求势必中国钢铁市场季度分析报告 18 出现, 从而导致钢材价格大跌,对钢铁行业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今年 3 月份以来,国际市场建筑用钢材价格上涨,而国内市场 价格下降,这种情况值得我们警惕。 当前长材产能增加,已经造成工厂库存上升,一旦严重超过社会需求,将会造成一批企业关闭停产,职工下岗。 而且这种低水平投资带来资源消耗过高,环境污染严重,形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经济结构的扭曲,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应当坚决制止。 4、低水平盲目建设,加剧了中国钢材产业的结构性矛盾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初步统计, 20xx 年国内新建炼铁高炉 81 座,产能约 3542万吨,其中 1000 立方米以上的高炉只有 6 座,产能 1000 万吨,占 28%;新建炼钢炉 60 座,产能 3475 万吨,其中 100 吨以上的转 炉只有 8 座,产能 940 万吨,占 27%。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会长罗冰生指出,这种投资不仅蕴含着很大的风险,而且加剧了钢铁工业的结构性矛盾,有可能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 经过发改委的认真调查,发现热衷钢铁业的投资者有两个特征:一是越来越多的小型企业开始上马钢材,在钢铁企业中,小企业的比重日益增加,而相应而来的是重点企业的比例开始下降;二是上马钢材的民营企业投资以线材、螺纹钢和带钢为主,而高技术含量的钢材却无人问津。 这种情况的直接后果是加剧了中国钢材产业的结构性矛盾,既加剧了钢材产品结构性矛盾,又加剧了钢铁行业 产业组织结构失衡。 目前,中国一般档次的钢材品种大多已经供求平衡甚至出现了过剩,而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钢材产品却严重供不应求,严重依赖进口,这与我国钢材消费结构升级对高档钢材消费增长比例更快的钢材需求结构变化严重地不相适应。 近年新发展起来的钢铁企业生产的产品,几乎都是线材、螺纹钢、窄带钢等普通钢材,加剧了钢铁行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矛盾。 中国目前钢铁业的投资产品结构难以满足我国消费升级带来的对过技术高附加值钢材的需求。 另外,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进入钢铁行业,导致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持续降低,这与国际上钢铁行业征出现的资本 重组高潮产业集中度持续提高的潮流背道而驰,中国大陆这种趋势也使得钢铁行业的最佳规模小型难以充分发挥,同时降低了整个国家钢铁行业的竞争能力。 在全球钢铁工业加快产业重组之时,中国炼钢企业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114 家剧增到现在的 280 多家,平均规模不足 70 万吨。 其中, 200 余家小炼钢企业平均规模还不到 10 万吨。 轧钢企业多达 万家,散乱差的问题十分突出,产业集中度低,难以实现集约化经营,使资源不能得到合理高效的配置,制约了钢铁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而钢铁工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特征,冶炼钢铁的经中国钢铁市场季度分析报告 19 济规模都在 100 万吨以上,热轧板材生产线的经济规模更在 300 万吨。 而金属公告( MB)更认为确保新建联合钢厂正常运营的最低标准是 200 万吨 /年,它的年度统计对象现在是世界所有粗钢年产量超过 200 万吨的钢厂。 当然,规模扩大并不一定依靠新建或扩建,像钢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达到 4000 多万吨的阿赛洛这样的巨型钢铁企业,其规模的扩大主要是靠对现有企业的整合重组。 近年来,欧洲、日本和美国钢铁企业已进行合并重组,这应该也是我们的方向。 5、钢铁投资增长过快的外溢效应值得关注 钢铁行业投资过热不仅可能会加剧钢铁行业结构失衡问题,给全行业 带来灾难,而且钢铁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可能还会危及中国大陆银行体系的金融安全,浪费宝贵的资源,加剧环境的污染和恶化。 目前钢铁项目的投资中,银行贷款占较大比例,据估计,大型钢铁企业项目一般为 50%~ 60%,民营企业比例更高。 一旦市场发生变化,钢材价格下降,经济效益恶化,企业将难以偿还银行贷款,形成银行新的不良资产,危及本就非常脆弱的银行体系。 由于目前钢铁业中民营经济比重越来越大,而大部分民营钢铁企业是用国企的人才和成熟的技术进行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规模不经济、产品技术含量低、互相压价竞争。 这不仅造成运输紧张、资源 浪费、环境及市场秩序恶化,也使国有企业因人才外流严重,难以在提高生产水平、实现产业升级上有所作为,直接危害了整个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 煤、电、油、运全面紧张,资源约束矛盾加剧,进而又引起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以电为例,今年一季度, 23 个省市因供电不足拉闸限电,电力供应紧张的程度进一步发展。 钢铁行业是个高耗电产业,电力供应不足的矛盾,将成为制约钢铁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为了钢铁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为了金融安全,在钢铁行业投资增速一高再高情况下,政府不能不出手了 —— 利用 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可以预测, 20xx 年是中国钢铁业的整顿年。 二、解读政府调控 1、钢铁业的过度投资引起国务院高度重视 自 20xx 年开始的这轮钢铁行业投资热带来的现实和潜在问题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20xx 年底中国政府就发出了钢铁行业投资过热预警,并从那时以来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自 20xx 年底以来,国务院相继发文、召开中国钢铁市场季度分析报告 20 会议,负责宏观调控的各个部委开始联合行动,抑制钢铁等行业的投资过热。 20xx 年 12 月 23 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 20xx】 103 号文 (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制 止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盲目投资若干规定的通知》 ),认为包括钢铁在内的三个行业投资过热,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尽快组织力量,对各地过热行业的投资建设项目进行清理。 20xx 年 1 月 13 日国务院办公厅又紧急下发【 20xx】 2 号文件 —— 《关于开展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部署一系列专项检查,专项检查的六项内容有四项与调控钢铁业过度投资有关:第一,耕地占用、基本农田使用和保护情况;第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盲目投资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xx〕103号)的贯彻落 实情况;第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