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地道栽培技术内容摘要:

天麻地道栽培技术 麻义叫赤箭、定风草、水洋芋,系兰科天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贵重药材,药用部分为地下块茎,天麻味甘、性平,具有平熄肝火、益气定惊、养肝和解除痉挛的作用。 人工地道栽培的天麻与野生天麻在形态和功效上均无明显区别,因此发展天麻的人工栽培是解决野生天麻日益减少的有效措施。 地道(或地洞)冬暖夏凉,适合于天麻生长发育,是栽培天麻的理想场所。 地道栽培天麻产量高、技术简便、投工少、成本低、易管理,并可避免较大程度的人、畜、病虫危害。 由于天麻不能自养,其成长必须由密环菌供给基本营养。 密环菌属伞菌目,伞菌科,伞菌属,是一种食、药兼用菌。 其与天麻有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在人工栽培时,需在适宜的木材上培养密环菌作营养基质。 地道在冬天应有一个多月10以上的低温期;夏季气温不宜超过 28,以利天麻越夏生长;地道两端应有可关闭的洞口,以利调节洞内温湿度。 一般以浅层地道为宜。 栽培前将地道清扫干净、平整,靠两壁开小水沟,最好将内壁进行粉刷,并用硫磺或甲醛薰蒸杀菌。 2 月,此时地道温度一般在 12左右,密坏菌可以生长,而天麻还处于休眠期:到 35 月(气温上升到 15以上)时,天麻开始发芽而密环菌已长好,并已与天麻建立了共生关系。 3 个月建筑菌材窖,其方法为:地上一层铺上砖或卵石,砖块之间留 1 厘米的缝,以利通气排水,再在上面搭宽 1 米,高 45 厘米的砖池,长度则按菌材数量而定。 上下砖块之间不必粘合,左右砖块间留 1 厘米的缝。 填料用稻壳、黄砂的混合物(体积比 11),含水量约 30%,先铺 6厘米的填料,再铺含水量为 40%,砍有鱼鳞口和 80 厘米的新材段木。 在新材段术边放种菌材数根,用填料填平缝隙。 如上法另铺第二层,可铺 45 层。 最后用含水量为 50%左右的填料覆盖 45 厘米。 每隔 35 天检查一次填料含水量,如含水量不足,应洒水保量。 平时注意松土通气,有利菌索生长。 培育良好的菌材会有大量菌索突出地面。 窖的建造方式与菌材窖同。 在窖底铺 6 厘米厚的木屑(或稻壳)和砂的混合填料(体积比为 11),并排放菌材,菌材之间相距 34 厘米。 用填料填充空隙,使菌材呈半掩埋状态。 在每根菌材的两端和鱼鳞口处都放一个种麻。 在紧靠菌材上方放覆盖物。 厚度以菌材被浅埋为宜。 如此法共可铺 23 层,每层浇足水分,最后覆盖 12 厘米厚的覆盖物,并浇足水分,水分含量以表面不干为度。 地道种天麻可以采用有性繁殖法。 可将天麻新种子撒于菌材上,一年半后可产出箭麻、白麻和米麻。 无性繁殖则通常在当年 11 月至次年 3 月进行。 一般用白麻、米麻做种麻,栽于菌材两侧。 种麻密度为 300 克/平方米。 通常上层产箭麻多,下层产白麻多。 由于地道温度稳定,但湿度变化大,因此,控制基料、空气的湿度是关键,一般 11 月至翌年 3 月气候干燥,可在稻壳、河沙料上铺一层稻草,用洒水壶洒水补充水分。 810 月份地道潮湿;可用风机鼓风加大通风通气量来进行调节。 天麻栽培前期,由于密环菌与天麻尚未结合;天麻也未萌发,填料含水量应控制在 25%左右,含水量过高会影响密环菌生长并使种麻腐烂。 速生长,需水量渐高,这时填料含水量应达 50%左右,并轻浇,勤浇,浇水后如填料板结应及时松土。 在箭麻形成后应降低湿度,以防腐烂。 天麻腐烂的原因有:连年使用填料、填料含水量过多、菌材受杂菌感染。 天麻主要的虫害为伪叶甲,可捕杀或药杀。 般在秋末冬初收获,收获时将各类天麻分开,箭麻除留种外,其余加工或药材,一般小白麻宜作种麻。 不立即栽培的种麻,应去掉尾部营养繁殖茎,凉干 12 天,用木箱保存。 保存方法如下:铺一层种麻,再覆一层黄砂,再放一层种麻,如此上放 45 层。 木箱应放置在冬季低温达4的地面。 冬眠后天麻生长力较强,应勤视察,若表面 35 厘米的砂干了,应适量喷水,以防天麻干缩,洒水要少而匀,过重过勤会使天麻腐烂。 一般地面保存的种麻在 4 月上旬普遍发芽,所以在地面保存 4560 天更有利于天麻的生长。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