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经济学证明(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最坚定的 “我 ”。 人是围绕着 “我 ”而转的,这一点实际上不证自明,就像几何学上的公设或公理,甚至比几何学上的任何公设都更加具有自明性:想一想吧,如果没有 “我 ”,那 “我 ”是什么。 根本就不可设想,一下子也不行。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真的 有什么不证自明的东西的话,那就是“我”,其他的都靠边站。 如果的确需要一个证明,不妨用反证法来证明一下:假设存在一个毫不利己而专门利人的人,那他利谁呢。 这是他每时每刻都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若他对对方有一个选择的话,那他凭什么标准来对对方作出判定呢。 能定一个标准的人必须有 “我 ”,只能是 “我 ”,而这与他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 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部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11 页 共 25 页 的无 “我 ”矛盾。 这一位毫不利己而专门利人的人没别的法子,他只能不管对方是什么人,逢人便利,那他能利多久呢。 一个人的资源都总是有限的,坐吃山也空,他还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吗。 或许,在人类进化中的某一个阶段,的确存在这 样一批毫不利自而专门利人的人,但由于产权不清 ——逢人便利便是产权不清,最后,这样一批人都因为殚精竭虑而死悄悄了。 不客气地说,这样的一批人被生存竞争无情地淘汰了。 这也就像公有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常常要被民营经济淘汰一样,公有经济不是某一个 “我 ”的,而是数不清的大伙的,它的难题正好比毫不利己而专门利人的人每时每刻都不得不考虑的难题:利谁呢。 最后都落一个结局 ——死。 也存在另一种可能,这就是所有的人都是毫不利己而专门利人的,而不只是某一个人或某一批人毫不利己而专门利人。 如果是这样,那所谓的毫不利己而专门利人就是人心中 的“我 ”。 也就是说,如果所有人都利他,那利他就是 “我 ”——这与所有的人都毫不利人而专门利己的社会没任何两样,而完全一个样:所有的人都利他的社会和所有的人都利己的社会实质上是同一个社会。 与其人人都需要别人来利,还不如让每一个人自己利自己,这样成本更低。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我 ”究竟是怎么定义的呢。 这就是所有的人都在想同一种东西,都在玩同一种游戏,都在干同一种事情。 “我 ”是通过所有的人都同一而定义的,这里面不再有 别的定义。 如果所有的人都自利,那自利就是人心目中的 “我 ”;如果所有的人都利他,那利他就是人心目中的“我 ”;如果所有的人都围绕一个叫 “王八蛋 ”的圆心运转,那这一个叫王八蛋的东西就是人心目中的 “我 ”。 有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叫《镜花缘》,是清朝文学家李汝珍写的,我们通常所讲的 “君子国 ”可能就是出自于本书。 该书讲的是一个叫唐敖的人游历海外的故事,主要介绍海外各国的奇风异俗,所谓君子国正是唐敖游历的第一个国家。 君子国真的是个个君子,人人以吃亏让利为乐。 《镜花缘》第 11回就讲了一名在衙门当差的小兵买东西的情形:小兵手 里拿着货物对卖货人说: “老兄如此高货,却讨恁般低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 务求将价加增,方好遵教。 若再过谦,那是有意不肯赏光交易了。 ” 那卖货人也君子风度翩翩,连忙答道: “既承照顾,敢不仰体。 但适才妄讨大价,已觉厚颜,不意老兄反说货高价贱,岂不更教小弟惭愧。 况敝货并非 39。 言无二价 39。 ,其中颇有虚头。 俗云 39。 漫天要价,就地还钱 39。 今老兄不但不减,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请到别家交易,小弟实难遵命。 ” 只听那小兵又说: “老兄以高货讨贱价,反说小弟克己,岂不失了 39。 忠恕之道 39。 凡事总要彼此无欺,方为公允。 试问哪个腹中无算 盘,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 ” 就这样谦来谦往,那小兵最后赌起气来,照数讨价,拿了一半货物要走,卖货人哪里肯依,一口咬定 “价多货小 ”,把人拦住。 最后,路旁走过两个老翁,经过好一阵折腾,要那小兵拿了八折货物走了。 茅于轼老先生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中曾就这一场君子国的讨价还价风波发表评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 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部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12 页 共 25 页 论,认为这之中包含了一个既极其深奥而又非常重要的道理:以自利为目的的谈判具有双方同意的均衡点,而以利他为目的的谈判则不存在能使双方都同意的均衡点。 茅老认为,君子国这一场风波最后是用强制性办法 ——即两个路人的介入 ——解决的。 其 实,以利他为目的的谈判也存在双方同意的均衡点,只要双方心里面都有一杆称,而不管双方用这杆称来称自己还是称别人 ——但必须同步:或同步称自己,或同步称别人,双方就必定能找到一个均衡点。 在这一场君子国的讨价还价风波中,尽管最后是两个路人出面帮助解决了争议,但如果没有这两个路人,小兵和卖货人也能达到一个均衡点。 茅老疏忽了那小兵说的一句话:哪个腹中无算盘。 有算盘就必定能算出一个均衡点,因为双方都有利益诉求。 顺便说一下,关于 “我 ”性自私,有人找到了所谓基因上的根据。 基因是生命最基本的单元,基因的自私决定了人的自私,人 的自私来自于基因的自私。 1976 年,英国生物学家里查德道金斯发表《自私的基因》,在全世界引发巨大反响,社会生物学乘兴而起。 有些人欢欣跳跃,自私从此有了来自自然科学的最有力的支撑,可以问心无愧地自私了。 在西方文明史上,自然科学一有进展,社会科学就有主义,一直存在着所谓 “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 ”。 特别是进入 20世纪后,更存在自然科学融合社会科学融合的强大趋势。 比如物理学一有万有引力,社会科学就有万有引力主义;生物学一有基因,社会科学就有基因主义;化学一有混沌,社会科学就有混沌主义。 笔者不主张把自 然科学的结论搬到社会科学中来,这不是针对哪一个具体结论,而就是针对用自然科学强奸社会科学乃至于哲学这一做法。 自然科学是变化的科学,它存在自我否定,今天的科学到明天可能就成前科学了。 难道社会科学也这样跟着跑。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的科学,特别是哲学作为研究具有根本性问题的科学,它应该保持相对恒定。 如果哲学社会科学老跟着自然科学跑,就拿人性本问题来说,完全有这样的可能:生物学家某一天突然告诉你,他们最新发现 ——基因并不是自私的,所谓自私其实是某种更内在的生命物质因某种特定组合而显现出的特例,你怎么办。 这就是跟着别人 的屁股跑的结果。 至少就 “我 ”性自私而言,与自然科学无关,更不需要什么基因的根据,即使生物学宣称基因不自私, “我 ”性也自私,因为 “我 ”是通过所有的人都同一而定义的。 注目礼: “我 ”为什么是社会人 至此,我们已经论证, “我 ”就是 “我 ”,进一步的描绘就是: “我在 ”是一种圆运动,而圆心就是 “我 ”。 如果把这一个对“我在”的描绘用最通常的话来表述,那就是:自私是人首要的也是最大的天性。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作为圆心的 “我 ”有什么具体内涵。 即是说,人所自私的内容是什么。 史太公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所自私的不就是利 物质的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 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部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13 页 共 25 页 利吗。 的确,人们往往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所私的就是物质的实利。 马克思也说过,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可问题在于:是不是人所自私的全部内容或精神实质就在于吃喝住穿呢。 如果人所自私的全部内容就是吃喝住穿,那人类社会当初根本就不会形成。 道理非常简单,大自然完全能够为人提供吃喝住穿。 另一方面,单个的人也完全能够自力更生,吃喝住穿都不愁,根本用不着社会化,做什么社会人。 大自然有多少种动物 比方说老虎 就这样把日子过得好好的,而且保持一颗天真 之心,一看眼神就怪可爱的,况于人乎。 美国作家亨利梭罗曾在瓦尔登湖畔做一回 “单干户 ”实验,自己造房,自己觅食,与自己的知更鸟在一起,过了两年零两月的自然主义生活。 后来有人考证说,梭罗其实是个 “假行僧 ”,他所谓的自然主义实验,就好像市郊的孩子经常跑到自家后院去,假装他们是在丛林中野营。 或许,梭罗不应该老是在周末的时候回家将装点心的坛子舔个干干净净。 但人在大自然中过一种单干生活的确是完全可能的,用不着拿自然主义哲学家庄子所说的 “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来压人。 “经济学之父 ”亚当斯密已经用算 盘为我们精打细算过了:人们肉体生活的必需品,最低级劳动者的工资都可以提供。 我虽没有精打细算过,但直觉上相信:人们肉体生活的必需品,大自然完全能够担当,人类用不着为吃喝住穿而社会化。 要不然,大自然中那么多的动物特别是那么多比人的消耗要大得多的动物都怎么办呢。 天地既生人,天地自杀人,这应该没什么疑问。 关于人类社会的形成,法国启蒙哲学家卢梭在其《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写过这样一句话: “第一个用围墙围起一块土地的人想出来说 „这是我的 ‟,并且找到颇为简单的人相信是他的,这个人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创始人。 ”设 若人都是这样的实利之徒,人类社会肯定不会形成,道理非常简单:既然你要圈这块地,没关系,那 “我 ”去圈另一块地,对你敬而远之,不与你发生关系,不行吗。 如果人只所自私的只是吃喝住穿行,社会即便是形成,也要 “树倒猢狲散 ”,你走你的路, “我 ”也许将独自跳舞。 那是什么促成了社会的出现和兴起呢。 人的私心究竟何在呢。 教育家卢勤写了一本书,叫《告诉孩子,你最棒》;著名导演黄建新执导了一部电影,叫《求求你,表扬我》。 这一本书一部电影的名字正反映了人的私心所在 这就是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我称之为 “注目礼 ”。 关于人对注目礼的最强 烈需求,这里有一个小故事: 偌大的办公室,你来我往的打工仔和打工妹,氛围是热闹的,大约是工间休息吧。 真奇怪,一位打工妹在翻来覆去地摆弄着手儿。 细一瞧,她不是在摆弄着纤纤十指,唱主角的是那一枚戴在左手第三个指头上的戒指,特别的璀璨夺目。 昨天是情人节,男朋友赠送定情礼物,她心里面美滋滋的,简直滋滋得要出声。 遗憾的是,还没有哪一个同事知道呢。 更甭提啧啧称美的注目礼了,真的是 “璀璨不夺目 ”。 可怜的打工妹不知如何是好,突然间,她一下子站起来,向周围的同事们说: “噢。 今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 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部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14 页 共 25 页 天办公室太热啦,我必须脱下我的戒指。 ”刹那 间,一对对眼睛就像长了脚似的,全跑过来了,那戒指终于大吃特吃注目礼了。 不要笑这一位或许有点可怜的打工妹,她实际上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缩影。 有一句话叫 “一阔脸就变 ”,这真的是实话实说。 所谓 “一阔 ”,指的是获得了物质的大利;所谓 “脸就变 ”指的是需要别人的注目礼。 如果一阔脸不变,甚至于根本不能够露脸,那阔什么阔呀。 正是注目礼促成了社会的出现和兴起,因为注目礼不像吃喝住穿,大自然不能够提供,蚂蚁不会向 “我 ”注目致礼,老虎也不会向 “我 ”注目致礼,向日葵不会向 “我 ”注目致礼,蜡烛也不会向 “我 ”注目致礼,太阳不会向 “我 ”注目致礼,万物都不会向 “我 ”注目致礼,注目礼只能够来自于人,而人则在社会上,这就决定了 “我 ”必须步入社会,做一个社会人。 关于人是怎样由野蛮迈出进入文明的第一步的,卢梭的说法显然不如康德的分析,康德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人步入社会的注目礼动机。 在一篇叫《世界公世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的论文中,康德写有这样一段话: 人具有一种要使自己社会化的倾向;因为他要在这样一种状态里才会感到自己不止是人而已,也就是说才感到他的自然秉赋得到了发展。 然而他也具有一种强大的、要求自己单独化(孤立化)的倾向;因为他同时也发觉自己 有着非社会的本性,想要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思来摆布一切,并且因此之故就会处处都遇到阻力,正如他凭他自己本身就可以了解的那样,在他那方面他自己也是倾向于成为对别人的阻力的。 可是,正是这种阻力才唤起了人类的全部能力,推动着他去克服自己的懒惰倾向,并且由于虚荣心、权力欲或贪婪心的驱使而要在他的同胞们 他既不能很好地容忍他们,可又不能脱离他们 中间为自己争得一席地位于是就出现了由野蛮人进入文明的真正的第一步。 这就是所谓的 “非社会的社会性 ”论。 在西方哲学史上,虽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本质上是 “社会性动物 ”,但第一位旗 帜鲜明地论非社会的社会性的哲学家恐怕还是康德。 所谓非社会的社会性,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对立统一两点论,一点是人是自利的 人的本质是自私自利;一点是人是社会的 人不得不作为社会人,因为人所自私的东东不是别的,而是注目礼——即康德所谓的要在同胞们中间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位。 正因为社会上有注目礼, “我 ”对社会依依不舍。 一旦因为某事而不得不暂时离开社会,“我 ”就感到孤独,甚至感觉窒息。 20xx 年 2 月初的时候,一个叫弗朗西斯茹瓦永的法国人创造了一项单人驾船环游世界的最新纪录。 这不是没有代价的,茹瓦永坦言,在 73天 的航行中,孤独感是无法抑制的,几乎使人窒息。 人们常常会说到孤独,可什么是孤独呢。 一言以蔽之,孤独就是长时间得不到注目礼滋润的感觉。 没有注目礼的日子,常人不能过,就是希圣希贤,恐怕也难以忍受。 曾国藩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笔者一直认为曾国藩当得上希圣希贤,他或许没有系统地立言,但他功勋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 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部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华文明的经济学证明(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