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大师大前研一世纪经典无国界的世界(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是根据这一理论做抽样工作,如此一来,宏观经济分析甚至无法预知一国的经济状况,更遑论整个世界。 现在正是让我们看看互相关联的世界经济实况的好时机。 我在此还不能提出适用于关 联经济体内新的经济学术理论,我所能做的是把这几年做顾问工作所得到的一些看法与大家分享,也希望读者对我所讲的以及我们所迈向的新世界的潜在力量加以重视。 可能有人会提出更为严谨的经济理论来解释关联经济体的真实状况,也有人会从中萃取关联经济体的种种政治含义,且根据今日经济的实际状况提出适用于新世界的政治体制。 大战之后的政治组织,像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及 1992 年后的欧洲共同体,不是根据冷战模式,就是由南 — 北俱乐部( Northamp。 SouthClub)的概念延伸。 这些都已过时 ,不适用于新形势。 若有人想到如下的建议,也不令人感到意外。 那就是成立一个超越政府的架构,把关联经济体各国居民的税收加以平均分配,即 1/3 的税收缴纳给关联经济体以外的国家,另外 1/3则缴纳给关联经济体内的其他邻邦,最后的 1/3 则归本国所有。 当然以上的建议也反映我一贯对于世界的看法与主张,亦即在顺序上先当个世界公民,再来是社区居民,最后为日本人。 读者们可能会为所工作的公司找出好的理念来开发产品、战略与组织。 身为管理顾问和作者,我希望这也就是生产价值所在。 我也期盼学生在没有听到所有那些旧理论以前就 来研读此书,以避免囿于成见而不能看清现实或坚持用旧理论来解释一切。 有人不免会认为,想从产品开发讲到国际组织,从货币与贸易论及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这种涵盖一切的议题其范围也未免太广。 然而我的感觉是,我们有必要把这些传统上孤立的主题集合在一起,介绍在一个无国界的世界里,关联经济的种种特色。 我相信, 21 世纪的到来可以使我们掌握更多的有利证据,对这个远比今天的这种“国家”组织大的新关联经济体做一番描述,而我们也将在新关联经济体内取得更长久的合法公民身份。 《无国界的世界》前言 (4) 以下所谈的,即使不是预测,至少也是种期盼,希望实际运用中会超越意识形态。 我一直深信,人们作为发明创新者,作为消息灵通的消费者,其力量会胜过墨守成规者。 而墨守成规者的角色正是我们引以为惧的。 因为本书于 1990 年首次出版,也就是在这之前的 20 年时间里,日本和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在世界舞台的地位上发生了最为明显的巨大变化。 毫无疑问,日本在 20世纪 80年代可称之为“奇迹小子”,然而 10 年之后,美国却将其取而代之。 其实,美国在过去 10 年里的经济发展是如此卓而不凡,我愿意为它的表现评一个“ A+”,这远远优于它 10 年前“ B”的发展态势。 美国究竟如何从其发展的泥沼中一跃而起,而且其速度几乎超出了所有人的期望和想象,这对于那些想复制其成功历程的国家而言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同时,这也令那些在跨国公司工作的人们备感兴趣,因为就他们而言,可以从中了解如何在这个新兴经济下更好地参与竞争。 故而,我将在这里审视一下美国的经济奇迹是如何发轫的。 在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我将把挑选出的全球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放在同一个年代做出分析,并进行打分。 同时,我将探讨一下“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以及日本经济发展的悲哀,并对于今后我们 作为一个国家(日本)、一个地区(亚洲)、一个关联经济体的主角,应该朝哪一个方向发展提出个人的预测。 美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和 90 年代初期遭遇了严重的经济低潮,失业率持续走高,投资无力,股票市场疲软。 当时的新闻周刊发表最多的封面文章几乎都在宣称“美国的世纪已经结束了”。 (然而 10年之后,同样的周刊发表了类似的文章,宣称“日本 /亚洲的世纪已经结束了”。 )其实, 1992 年美国总统大选中一举击败老布什的挑战者比尔克林顿在其执政宣言中就声称,国人要关注一个核心问题,“经济才是重点,傻瓜”就是克林顿当时的竞选口号。 强劲的经济发展也是克林顿 1996 年得以连任的理由,即使在 1998 年莫妮卡莱温斯基丑闻案爆发之后,克林顿仍有幸保持较高的支持率。 我认为,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经济的复苏不能完全归功于克林顿的发展战略,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当属 80 年代“里根革命”带来的根本性改变。 尽管克林顿的前辈罗纳德里根既算不上具有高瞻远瞩的好眼力,也不是最有分析头脑的杰出人士,然而他对金融机构、公共交通、电信行业三大基础产业放松管制的做法的确令人敬佩。 例如,在 20世纪 80年代,因为恶性竞争造成的机票打折现象使得美国各航空公司苦 不堪言,实际上已经严重威胁到航空公司能否生存下去。 尽管放松管制后的头 10 年时间里,美国的航空业几乎是惨不忍睹,放眼望去只有衰退和不景气,而且许多航空公司纷纷倒闭,但是今天的美国航空公司却俨然跻身于世界最强大的航空公司之列。 美国航空公司的大型喷气式飞机每客运里程的平均成本是55 美分,相比之下,同样的大型喷气式飞机,对于一直以来受到经济政策保护的两家日本航空公司而言,其成本却是 1 5美元。 两者之间为什么会存在 3 倍的成本差距,其原因就是保护附加费。 美国银行业的放松管制同样令人痛苦,在里根改革之后,超过 3000 家金融机构宣告破产。 然而那些存活下来的机构,例如花旗银行、摩根士丹利银行却变得更加坚不可摧,甚至成为全球金融行业的中流砥柱。 在我们这个新式的关联经济体中,一家银行只有参与全球的竞争才可能真正成功。 电信业是另外一个关键领域。 在放松管制之后,电信价格变得更加灵活,而且同时加速了互联网的普及应用。 各种具有竞争力的电信产品使得消费者能够以固定的价格,无限制地接入服务器选择服务。 因此,美国的许多公司已经在公司内部建立了局域网,然后连接到广域网,享受电信服务。 实际上,美国在基础设施上放松管制的改革为 20 世纪 90 年代的经济扩张奠定了基调。 那些经营不当、亏损严重的机构不再受到保护政策的无条件扶持,它们自然会被现实所淘汰,而一种全新的、健康的、适者生存的新经济政策则成为今天世界经济的主宰。 美国国内经济的繁荣,以及在全球地位的持续稳固主要取决于以下的原因: 1地方(例如各州)政府的职能(和规模)上的局限性,给予各地区以很大的灵活性。 其他国家的中央政府拥有较为强大的影响力,在无国界的现实世界中却不具有优势。 《无国界的世界》前言 (5) 2 业、科技和电子商务领域的通用语言。 实际上 80%的网上交易是借助英语完成的。 3弱性,也就是美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 随着欧 元的产生,以及紧随其后的类似货币亚元( Asean, Aesa)的提出,这些新的“超级货币”可能会对强大的美元构成威胁,尽管我并不认为美元会在近期内被取而代之。 美国已经为它的经济表现赢得了“ A+”,然而它的另外一个要素可能会限制其持续发展,我将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介绍这个问题。 此外,我还将探讨亚洲的金融危机,以及日本目前 面临的发展瓶颈,同时为日本和全球发展提出建言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第一章战略家的调色盘 (1) 虽然我在日本需要花时间写作和经营麦肯锡公司,但我的大部分时间还是花在咨询项目上面。 我马不停蹄地穿梭于铁三角经济区(美、日、欧)和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即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每个角落,与当地的高级管理人员合伙工作,帮着他们设计和发展新的经营战略。 然而,我却没有发现有任何可以让企业走上成功轨道的公式或计算方法。 我曾在《企业参谋》一书中对战略产生的过程有过一番描述。 我以为有效的 战略并非是从特定的分析方式中产生出来,而是来自于一种特别的心智,这种心智其实就是:过人的眼光和追求成就的动机。 这种和使命感相似的东西,其思想基本上是一种非理性、创造与直觉的过程。 战略家并不排斥分析。 真的,没有分析是不行的。 然而,使用分析是要来激发创造,或对头脑中浮现出来的种种想法加以试验,或是达成战略上的种种运用,或者让一些难以派上用场却又深具潜力“荒诞不经”的理念能够具体实现。 伟大的战略,正如同伟大的艺术作品或科学发现一样,其中当然要求技巧纯熟,可是过人眼光的产生是意识分析所触及不到的。 对此,我现 今的看法还是跟以前差不了多少,某些观念和处理事情的方法 —— 无论是战略允许的自由度,或者是成功的致胜因素,都有助于激发战略家的创造力。 根据市场、顾客和产品的实际状况来做分析,在这日益复杂和诡谲的世界里至关重要。 而这些就像调色盘上的涂料一样,是战略家在心里构图的素材。 对我而言,撇开所有的教科书不谈,以上所谈的,对于想着手建立战略的公司而言,的确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然而,我早先曾讨论过,好的战略必须理解并触及“战略三角” ——顾客 (Customers)、同行竞争者 (Competitors)和公司 (Company,企业的优点及缺点),并努力在这三者中间求取平衡。 在今天,因为真正的关联经济已经出现,因此还必须增加另外两个C。 第一个为国家 (Country),在此是指由政府创造出来的环境,跨国公司必须在其中运转操作。 另外一个是货币 (Currency),这是指跨国企业暴露于外汇汇率波动之下的种种影响。 这最后两个 C 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今天负责任的公司若想在一个无国界的环境下运转的话,就得真正注意到它们。 它们不再是“战略三角”分析时的试验品,而早已成为运用战略思维时调色盘上的涂料了。 在贸易政策突然改变,或外汇汇率震荡不 已的时候,它们就很有可能把一个光彩的战略变成血本无归的败局。 如何来处理这种波动情形是战略的核心所在,而不再是一种附带的考虑。 顾客:汹涌的力量 真正称得上是“全球性”的产品不多,然而全球性的销售市场却在兴起,这大部分是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国家里。 比方说,非公路用的交通工具,其市场集中在美国,而其他各地也有增长的趋势。 在此,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面对顾客时,厂商们之所以会被个个击倒,是因为顾客缺乏忠诚度的缘故。 此话怎么说呢。 大选期间,经济民族主义满天飞,这不但影响到立法,也影响利益团体所提的种种 要求。 然而,个人在掏钱包时,也就是走进商店或展览室时,不管是在欧洲、美国,还是在日本也好,早把由民族主义所带来的中伤流言都置之脑后了。 你会不会因为基于民族感情的考虑才使用威迪文 (Waterman)或万宝龙 (MontBlanc)牌钢笔,或在旅行时带着路易威登的手提箱呢。 可能不会吧。 你之所以会用这些东西可能是它们代表着一种你所要找寻的价值吧。 站在收银机前面,你不会考虑到产品的原产国和你的国籍这件事,也不会想到失业数字或贸易赤字,更不会担心产品是在哪里做的。 你不会在意,原来“英国”的锐步 (现为一 家美国公司了 )球鞋是在韩国生产的,德国的阿迪达斯球鞋原来是在中国台湾生产的,法国的Rossignol 滑雪板是在西班牙制作的;你所在意的是产品的品质、价格、设计和价值等这些吸引你的因素。 据我过去十多年全球旅行的观察,发达国家里的年轻人越来越没有国籍的区分,而越来越像关联经济体中美、欧、日铁三角国度里的“加州人”了。 第一章战略家的调色盘 (2) 但这种情形并不只限定在一小部分的消费品而已,商业客户也一样。 比方说,买 IBM电脑或东芝电脑的人并没有地理国界之别,而主要是视其对他们的吸 引而定。 大家是不管厂房在哪里的。 芯片制造商之所以买下尼康的产品并非它是日本公司的缘故,而是因为它是最好的。 厂商买 Tralfa 工业机器人的情况也是一样,绝不是因为它是挪威公司的缘故。 DeVilbiss 在美国的情况亦复如是。 全世界的公司都使用 IBM的物料需求计划 (MaterialsResourcePlanning,MRP)以及计算机集成制造( 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 CIM)来缩短产品制造时间和工作处理过程,而由于目前制造方面的需求,厂商纷纷使用富士通数控机床的控制 系统和山崎公司( Yamazaki)的马扎克机床。 富士通数控机床横扫全世界的数控机床的市场。 其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为 70%,而在全球则为 50%。 这一切并非侥幸得来或只是流行风潮。 这些数控机床由于改进了生产率,其价值大大提高,这一点是每个人都知道的。 政府方面仍然可以借垄断信息或市场保护来迫使其人民购买高价牛肉(日本就是这样)或者低品质的汽车(印度和巴西),然而产品商标已传至世界各个角落,而产品性能好坏的消息也难以压制了。 与此同时,公司及其同行竞争者的地位也被削弱了。 这使得市场的关键在于公司是否有能力为其顾 客创造出具有新价值的产品来(这是产品战略),而不是为其竞争者树起壁垒障碍来。 竞争:科技的分工 时下的产品多为各种不同关键性科技的结晶,所以大部分的公司已经无法维持全面独霸市场的局面。 曾经掀起电脑界一阵狂热的 IBM个人电脑,它安装的商业软件亦非是 IBM 的产品,而是其他软件公司的创作。 IBM 个人电脑里面的大部分组件也都是外来的。 假如 IBM想要拥有百分之百的所有权的话,不但新机器的开发延误费时,而且所费不赀。 IBM 个人电脑成功的关键在于,具有管理外界供应商的能力和远见。 Lotus 公司提供应用 软件,微软公司在英特尔微处理器上运行其操作系统。管理大师大前研一世纪经典无国界的世界(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