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白粉病内容摘要:

五味子白粉病 、病害症状:白粉病危害五味子的叶片、果实和新梢,其中以幼叶、幼果受害最为严重。 往往造成叶片干枯、新梢枯死、果实脱落。 叶片受害初期,叶背面出现针刺状斑点,逐渐覆一层白色粉状物,严重时扩展到整个叶片。 病叶由绿变黄,向上卷缩,枯萎脱落。 幼果发病先在靠近穗轴部开始,严重时逐渐向外扩展到整个果穗;病果出现萎蔫、脱落,在果梗和新梢上出现黑褐色斑。 发病后期在叶背的主脉、支脉、叶柄及新梢上产生大量小黑点,为病菌的闭囊壳。 2、发病规律:经鉴定,该病由子囊菌亚门叉丝壳属真菌引起,病菌有性态为五味子叉丝壳菌,为外寄生菌,病部的白色粉状物即为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 菌丝体叶两面生,也生于叶柄上;分生孢子单生,无色,椭圆形、卵形或近柱形;闭囊壳散生至聚生,扁球形,暗褐色,附属丝多为 10闭囊壳直径的 部粗 或稍弯曲,个别曲膝状。 外壁基部粗糙,向上渐平滑,无隔或少数中部以下具 1隔,无色或基部、隔下浅褐色,顶端多为 5囊 4圆形、卵形、广卵形,子囊孢子 5色,椭圆形、卵形。 高温干旱的条件有利于发病,在我国东北地区,发病始期在 5月下旬至 6月初,6月下旬达发病盛期(如不遇干旱高温天气发病多在 7月上中旬)。 从植株发病情况看,枝蔓过密、徒长、氮肥施得过多和通风不良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病菌以菌丝体、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在田间病残体内越冬。 次年 5月中旬至 6月上旬平均温度回升到 15田间病残体上越冬的分生孢子开始萌动,借助降雨和结露开始萌发,侵染植株,田间病害始发。 7 月中旬为分生孢子扩散的高峰期、病叶率、病茎率急剧上升,果实大量发病。 10 月中旬气温明显下降,五味子叶片衰老脱落,病残体散落在田间,病残体上所携带的病菌进入越冬休眠期。 在自然条件下,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不断引起再侵染,病害得以发展;感染白粉病的种苗、果实通过车、船等运输工具的转运使白粉病远距离扩散,是该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3、防治技术。 加强栽培管理,注意枝蔓的合理分布,通过修剪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适当增加磷、钾肥的比例,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增强树势。 清除菌源,萌芽前清理病枝病叶,发病初期及时剪除病穗,拣净落地病果,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菌的侵染来源。 药剂防治,在 5月下旬喷洒 1:1:1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进行预防,如没有病情发生,可 7次;选用 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80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800 7次,连续喷 2治效果很好;选用 40%硫磺胶悬剂 400 15%三唑酮乳油 150025%嘧菌酯水悬浮剂 1500倍液,或 50%醚菌酯干悬浮剂 3000 7次,连喷 2次;也可选用仙生、腈菌脞、萃贝等杀菌剂进行防治。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