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内容摘要:

五味子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害一、五味子叶枯病菌侵染所致,是常发生病害。 5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高温多雨不通风时易发生。 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出现暗褐色的病斑,逐渐向下扩大蔓延到整个叶片,最后使整个叶片变成暗褐色干枯脱落。 随之果实萎缩,成为早期落果。 是选择通风良好的地块。 二是加强田间管理,合理进行修剪,避免枝叶过度重叠,郁闭度过大。 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田间湿度,改善植株间小气候。 三是发现中心病株,摘除病叶,减少侵染源。 四是发病后用 50%甲基托布津 1000 倍液,80%代森锰锌 800 倍液,80%代森铵 1000 倍液喷雾,每隔7 天喷一次,喷 23 次。 二、五味子根腐病菌侵染所致,是常发生病害。 7 月初至 8 月中旬雨季时发病,涝洼地、低洼地、渗透性差的地块发病重。 发病后地上部植株叶片萎蔫下垂,根部与地面交接处出现黑斑,逐渐向上向下蔓延,使根部变黑腐烂,根皮脱落,几天后植株死亡。 是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渗透性较强的地块栽植五味子。 忌涝洼地、低洼地。 二是雨季积水要及时排除、防止内涝。 三是发病后用 50%的多菌灵 1000 倍液,50%的恶霉灵 1000 倍液根际喷洒。 三、五味子白粉病菌浸染所致。 个别年份发生。 夏季干旱闷热,温度2528时易于发病。 发病初期叶色退绿或呈灰白色斑块,上覆盖一层白粉,叶面不平,病斑轮廓不清,严重时白粉布满全叶,病叶逐渐卷缩、干枯、脱落。 是加强田间管理、及时绑蔓、修剪副梢、使枝蔓均匀分布在架面上,保持通风透光。 二是要合理密植,栽植不能过密,氮肥不能过多,氮、磷、钾配合施肥,防止叶蔓徒长。 三是冬季剪除病枝,扫除病叶、病果,集中烧毁。 四是发病后用 25%的粉锈宁 500 倍液,50%的甲基托布津 1000 倍液,80%的代森锰锌 1000 倍液喷雾。 每隔 7 天喷一次,喷 23 次。 四、五味子霜霉病菌浸染所致。 个别年份高温多雨的 78 月份易发病。 叶片正面产生淡红色较大的病斑,圆形或近圆形,也有多角形小病斑,逐渐变成黄色或红褐色,叶的背面产生白色霉状物,并逐渐枯干。 是清除落叶、剪掉病枝,摘掉病叶、病果,减少病源。 二是合理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及时排除积水,增施磷钾肥,增强抗病能力。 三是发病前喷施等量式波尔多液控制发病。 发病后用 50%甲基托布津 1000 倍液,甲霜灵锰锌 800 倍液喷雾,每隔 7 天喷一次,连喷 34 次。 味子对任何一种除草剂都敏感,特别是对乙阿合剂最为敏感。 在上风头打除草药乙阿合剂封闭杂草,雾滴随风飘至下风头 200 米之内的五味子地,仍然能受到药害。 打药的当天受害的五味子全株叶片出现水浸状斑块,蔓延全叶,逐渐干枯。 轻者生长点能继续萌发,形成新叶片,重者生长点死亡不能萌发。 择五味子地块时,要远离玉米大豆田。 或者是玉米大豆田不施封闭除草剂。 选地要连片,或者靠近葡萄地、蔬菜地、药材地块等不能施除草剂的作物,以免造成药害,影响五味子生长。 药害出现后,要及时追肥,促进生长。 虫害一、虫危害,鞘翅目,金龟子科,是五味子早期害虫。 成虫长 78 毫米,宽 45 毫米,背面隆起黑褐色,有光泽,两翅鞘上均有 9 条隆起线。 5 月初 5 天内日平均气温在 10以上,成虫大量出土,以无风温暖天气危害重。 危害期 5 月上旬至 6 月下旬。 五味子 4 月末至 5 月初萌芽展叶,是农田中发球展叶最早的作物。 成虫出土后取食五味子叶芽,将叶芽吃光,留下木质茎;在田边地头也取食蒲公英、洋铁片、苣荚菜,榆、杨、柳树的嫩芽。 是人工捕捉。 黑绒金龟子出土几天内只爬不飞,虫量少可进行人工捕捉。 二是药剂防治。 虫口密度大,人工捕捉有困难时,可进行药剂防治。 方法为在下午 24 点钟成虫出土危害盛期,喷 20%杀特 1000 倍液,氰菊脂 1500 倍液,80%敌敌畏 1000 倍液进行防治。 三是诱杀成虫。 下午成虫出现前,将榆、杨、柳树发芽枝用 40%乐果乳油 50 倍液浸湿,插到成虫集中发,生的地段,每平方米插一支,诱杀成虫。 二、卷叶虫(大豆螟蛾)虫危害,属鳞翅目卷叶蛾科。 78 月份发生,初龄幼虫取食嫩叶,3 龄后吐丝将叶片卷起,在卷叶内取食叶肉,危害叶片,影响果实发育,甚至落果。 虫卷叶前用 氯氰菊脂 1500 倍液,80%敌敌畏乳油 1000 倍液喷雾,消灭在卷叶前。 卷叶后用 50%锌硫磷乳油 1500 倍液喷雾。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