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工作者个人知识管理教材(含试题与答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如图 4所示。 图 4 个人知识管理知识螺旋 社会化。 在社会化的部分,要多与人互动,通过喝咖啡、在微博分享个人经验等方式与同事交流。 外部化。 在外部化的部分,要学会参加座谈会、读书会、研讨会以及各种教育训练,将个人的隐性经验与大家分享。 在听演讲的时候要养成一个习惯 —— 假设老师随时随地都会点到你提问,然后自己要随时都能讲得上来。 【案例】 将官和尉官 一位老师在台湾为一群军官上课,军官按照军衔高低分为将官、校 官和尉官三个班级。 在为尉官上课时,老师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没有一个人讲话;在为将军们上课时,不到三分钟就有一个将军发言,然后整个三小时的课程几乎都是在互动中完成的。 最后一天,老师对尉官们说: ‚ 我给你们的长官们上课,他们跟你们最大的不同是你们没有问题,都不讲话,而他们都是自己举手。 我不知道你们的长官是因为升了官才爱讲话,还是 因为爱讲话才升官。 但是至少可以说明一件事,那就是他们现在都很爱讲话,因为他们都爱思考。 ‛ 结合化。 在结合化部分,要参加一些网络知识社区,并且将线上和线下的聚会交错进行。 内部化。 在内部 化部分,主要是将自己实践的结果写出来或分享出来。 一个人自己懂和站到讲台上讲给大家听并让大家都懂是不一样的,中间有相当大的一段差距,因此要试着去讲,不要害怕丢脸。 同时,企业主管也要多给员工实践和犯错的机会,把握好一个尺度和容忍度并告诉员工,然后在旁边关注员工的表现,不拦阻、不打扰,只要将其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就可以,这就是一个好的主管应当做的事情。 【案例】 演讲高手的成长之路 在小学的时候,他就参加过演讲比赛,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很擅长演讲的人,那个阶段女生演讲都要比男生厉害一些,所以他和其他男生总是输给女生。 上初中的时候,他第一次上台参加英语演讲比赛,演讲完后他紧张得抱着肚子被评委老师叫下了台。 但是,当评委老师问他要不要参加第二轮演讲时,他还是鼓足勇气答应了,然后他发现第二轮演讲自己不那么紧张了,尽管那次比赛他的名次是最后一名。 到了高二的时候,他已经连续参加了四届演讲比赛,名次也从最后一名变成了第一名。 在研究所读硕士时,他的老师每次都让他们读国外的论文,然后再上台做报告演讲,事先要做好透明胶片,准备讲稿,然后还要练习控制演讲的时间。 后来,他成了一位著名的讲师,到处给别人做演讲,别人都觉得他肯定是有天赋 ,但他自己却很清楚,所谓的演讲高手,不过是无数次的练习和训练的结果。 深度思考、深度内化式的学习模式 “事后回顾”或称“行动后学习”( After Action Review, AAR)。 美国海军有一个叫做“ After Action Review”,简称 AAR的学习模式,在知识管理界 非常有用。 这一学习模式就是对于任何项目都要问四个问题: 第一,预估会发生什么事。 —— 首先预计会发生什么事情。 第二,实际发生什么事。 —— 当项目进行完成后,总结实际发生的事情。 第三,为何会有落差。 —— 比较预计和实际发生事情的出入,然后分析其中的原因。 第四,应该如何改进 (或避免 )。 —— 找到改进或避免的方法,应用到下一个项目中去。 大前研一的连续问三次“为什么”,建立逻辑结构。 大前研一在书中说道,思考要养成习惯,要连续问三个“问什么”。 当你向其他人,尤其是权威的专家和高层人士请教时,第一次询问他可能会客气,第 二次询问他可能会谦虚,但第三次就能问到真正的答案,这样就能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麦肯锡 amp。 丰田公司的连续问五次。 麦肯锡和丰田公司发明了连续问五次的学习模式,即“ Why*5”以及“ What’ s new。 So What。 ”。 在个人知识管理中,要善于欣赏他人并倾听不同的声音,从中吸取有用的经验和道理,这也是一种有用的学习。 【案例】 哈佛大学的正义课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 桑德尔的正义课是一门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网络公开课,在课程中桑德尔教授讲述了这样一个事例:一列火车在铁轨上行进时出了故障,如果按照原来的 路线向右转,铁轨上有 5个工人会被撞死,如果切换铁轨向左转,只有一个人会被撞死,这时到底该不该改变方向。 此时,教授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们发表各种不同的见解,有的人觉得应该牺牲一个人救 5个人,有人觉得牺牲一个无辜的人是不对的。 整个过程中,桑德尔教授没有说任何人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是任由学生们自由发言,深度思考。 可见,企业要建立深度思考、深度内化的学习模式,不断提高员工的水平。 三、成为跨领域的知识管理者 成为跨领域的知识管理者,就是要将个人或团体已具备的隐性知识,以及所接触或学习的各领域知识 ,不论隐性知识是有用或无用、各领域知识间是相关或无关,利用有系统的方法进行知识交会、激荡与冲击,并爆发出创新的知识体系。 跨领域的含义 跨领域的“跨”,指的是 Inter,而不是 Cross,并非是说在企业中做过不同的项目、岗位或者是从事过不同的工作、产业就 能被称为跨领域。 真正的跨领域应当是各个领域彼此之间环环相扣,过去的失败和成功都会带到现在中来,在中间的交集点就会像火球一样产生一个强大的爆发力。 如图 图6所示。 图 5 “ Cross” —— 对跨领域的误读 图 6 “ Inter” —— 真正的跨领域 因此,可以将跨领域定义如下:“跨领域”是带着自己过去的对与错、是与非、成与败、得与失,与现在的自己交会、激荡,并热切地期盼在交会过程中冲击出不同于以往的新思维。 跨领域知识管理模型的应用 在进行跨领域知识管理时,可以先从建立跨领域知识管理模型开始。 图 7 跨领域知识管理模型 如图 7所示,在进行跨领域知识管理时应当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建立生命 、专业主轴 —— 为自己的生活、专业或生命,定下明确的主轴或梦想。 所谓生命主轴,指的是一个人的人生梦想和生命聚焦;所谓专业主轴,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在自己的工作中想要变成什么样的人。 第二,多元学习,多元接触 —— 多元学习,广泛接触有用无用、有关无关、是非成败的案例 或知识。 在这一步骤中,学习知识并不是最终目的,真正要做的是刺激自己的思想,让外界的所有刺激在自己身上发酵。 第三,刺激、连结,收敛、聚焦 —— 将看似发散的外界讯息,刺激 /连结 /收敛 /聚焦回到生命 主轴。 首先要将外界是非对错、成败得失的刺激连结到一起,但最 后一定要收敛、聚焦,聚焦的目标就是自己的生命主轴。 如果一个人第一步建立生命主轴的工作没有做好,就会导致后面的刺激没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这样的人很可能读 100本书也没有任何用处,而有生命主轴的人哪怕读 5本书都会在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影子。 第四,交会、扩张、爆发、误解 —— 找出交会 /扩张知识关连,延伸无界的知识视野。 这个动作就是要让不同的知识交会、扩张,产生新的爆发力。 第五,新知识体、智慧领悟 —— 发现创新知识体,领悟无界智慧网。 知识的海洋是非常大的,甚至大到人们无法想象,此时一个新知识体就产生了。 从以上步 骤可以看出,跨领域的知识管理过程与许多心理学、哲学和宗教思想原理都是相通的,从不同的知识体系中悟出新的知识和智慧,可以说背后有很大的能量,这就是跨领域知识管理的独特和美好所在。 广泛阅读、刺激连结、收敛聚焦的技巧 跨领域知识管理的实践就是一个阅读生命的过程, 首先要让自己的生命有主轴,然后要多方面接触学习,不要局限读书和交往的范围,无论好书坏书、好人坏人、好事坏事都没有关系,只要生命主轴的价值观正确,所有的刺激都会使一个人朝着正确的方向走。 有一位艺术家把一堆堆的垃圾放在一起,在光线的照射下,垃圾的阴影竟然变成了一幅幅非常美丽的景象。 如图 8所示。 图 8 垃圾的美丽艺术 由此可以感悟出以下道理: 第一,即使只是一堆垃圾,巧思可以化成艺术作品; 第二,即使只是一颗棋子,牺牲可以发挥致胜一击; 第三,即使只是一堆数据,解析可以变成有用知识; 第四,即使只是一个凡人,用心可以成就价值人生。 如何学会阅读生命这本书 大前研一曾经说过:每星期,我都会“考察”与工作没直接关系的世界、社会、经济、经营等相关问题。 有人说,一群乌鸦即使讨论再久也还是乌鸦,但实际上一群乌鸦讨论之后完全有可能变为凤凰。 这也提醒我们,不要小看任何不起眼的东西,不要小瞧社会各个角落的知识、人或者事情,而应当认真地阅读生命,从中可以得出以下感悟: 第一,好人、好事、好物,让自己学习成长;坏人、坏事、坏物,让自己警惕内省。 第二,别人的优点是用来欣赏、用来学习,不是用来害怕的;别人的缺点是用来警惕、用来内省,不是用来鄙视的。 《第 100只猴子》一书中提到了 磁场效应,这一点其实与煮开水的过程非常相像,当水温烧到 100度时,水壶就会发出鸣叫声,但水壶没有叫之前的加热并没有浪费,而是在不断经营和积累,为的就是水沸腾的一瞬间。 因。知识工作者个人知识管理教材(含试题与答案)(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