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文化在中国(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只是我還記得,十六年前西方媒體也將一批年輕的中國人放在雜誌的封面,語氣堅定地稱他們做英雄。 從《血染的風采》到《我的心裡只有你沒有他》 (李宇春的參賽歌 ),世界已經變得不一樣,中國更是面目全非。 這一代中國年輕人的革命熱情,都似乎被引導 /移位 (displace)到表現自我和偶像崇拜的範疇。 當李宇春的支持者在高呼「青春不哭」、「年輕沒有失敗」的時候﹔當李宇春說「只要秀出自己,就是成功」的時候,他們不會知道,十六年前,有一批年輕人也在燃燒他們的青春。 他們哭過、失敗過,甚至犧牲了。 美國開 國元勳傑佛遜 (Thomas Jefferson)說過,他這一代的人要做農夫,好讓下一代的人可以做律師,再下一代的人可以做詩人。 這也許就是十六年前在天安門廣場哭過、失敗過,甚至犧牲了的年輕人的最大安慰。 亞洲週刊十九卷四十四期 中国最 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流行音樂的發展 一、中國原創流行曲的開始 如果要說中國的「流行曲」,應該要追溯到清末至民國初。 當時已有直接借用外國歌曲的曲調填詞作為軍歌及學堂歌曲的現象,如:《中國男兒》(石更填詞)、《漢族歷史歌》(王引才填詞)等。 這可說是「改編」歌曲之始。 而 中國原創作流行音樂方面,代表作曲家有黃自、李叔同、趙元任等人。 其中最為人熟悉的應該是黃自。 他是受過系統的西方訓練的作曲家,在歌曲創作上的成就較高,《花非花》 ( 林子祥名曲《每一個晚上》的原曲 )、《踏雪尋梅》等。 這時,西方音樂文化通過留學西洋的音樂工作者介紹到中國,音樂教育的推行和普及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部分。 同時,都市文化逐漸形成。 這個時代的原創流行曲,有兩個明顯的特徵,第一是大量採用或借鑒西方歌曲創作模式,甚至多有完全「西化」的作品;第二是保留中國傳統民間音樂的特質。 二、三十年代 (一 ) 中國流行音樂奠基人-黎錦暉 黎錦暉( 1891- 1967)是中國流行音樂的奠基人,生於湖南湘潭,自幼學習古琴和彈撥樂器。 家鄉民間音樂和當地流行的湘劇、花鼓戲、漢劇等戲劇音樂對他影響至深。 1927 年,他創辦了「中華歌舞學校」,後又組建「中華歌舞團」。 1929 年組織「明月歌舞團」,並到全國各地巡迴演出。 1949 年後,他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擔任作曲, 1967 年逝世於上海。 當時的上海已具備商業化都市的特徵,西方流行音樂通過舞廳、電影、廣播等流入中國,市民對流行音樂開始有需求。 黎氏的流行音樂便是在此情況下產生的。 「明月歌舞團」是中國流行樂發展中一個重要團體。 中國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嚴華,流行音樂作家如黎錦光、姚敏都在這個團裏。 聶耳也是從這裏走上音樂創作之路的。 當時的「百代」、「勝利」等唱片公司大量錄製出版他的流行歌曲。 (二 ) 救亡歌曲 聶耳是救亡歌曲作家中的佼佼者。 相信沒有中國人會不知道他,因為我們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就是出自他的手筆。 在短短兩年時間裏,他所寫的 30 餘首歌曲絕大部分是廣為流傳的成功之作。 《畢業歌》、《新女性》、《開路先鋒》,當然還有《義勇軍進行曲》,都是當具開拓性的代表作。 中国最 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除聶耳 外的作品外,當時還有其他救亡歌曲,如《到敵人後方去》(冼星海曲)、《遊擊隊歌》(賀綠汀詞曲)等進行曲風格的歌曲。 這一時期奠定的進行曲風格已表現出成熟的中國民族特點,旋律多級進,富於抒情性。 與此同時,電影歌曲創作也開始蓬勃。 如《告別南洋》 ( 聶耳曲 )、《漁光曲》 ( 任光、安娥曲 )、家傳戶曉的《四季歌》、《天涯歌女》(賀綠汀曲、田漢光詞)及劉雪庵的《何日君再來》(貝林詞)等都是為電影所作的插曲。 (三 ) 抗日戰爭及內戰時期的流行音樂 抗日戰爭期間,淪陷區的統治者十分重視流行歌曲的宣傳作用。 張學友的《 李香蘭》大家耳熟能詳,但到底李香蘭是誰。 相信卻甚少有人知道。 其實李香蘭本為日本人,生於中國,本名山口淑子。 戰後回到日本,入政界為日本參議員。 她在抗戰期間演唱了大量流行歌曲,如《滿州姑娘》、《支那之夜》、《蘇州夜曲》等,均以美化日本軍國主義,宣揚「東亞共存」為主旨,激起了中國民眾的強烈反對。 當時活躍的中國流行音樂作曲家有黎錦光、陳歌辛、姚敏、嚴工上等人。 其中影響最大的為黎錦光和陳歌辛。 黎錦光的代表作有《夜來香》、《五月的風》、《瘋狂世界》 ( 這一首也是筆者其中一首至愛 )、《采檳榔》等;陳歌辛的代表作有《 漁家女》、《戀之火》、《高崗上》等等。 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十七年間的創作歌曲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群眾歌曲」成為流行音樂主流,政治色彩也很濃厚。 代表作品有《歌唱祖國》、《我們走在大路上》,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長征》組歌、歌劇《洪湖赤衛隊》、《江姐》 ( 這套歌劇中的一首《紅梅隨想曲》,筆者認為是非常動人的作品 ) 等大型聲樂作品。 這一時期仍以進行曲與新民歌創作為主,其中進行曲逐漸偏重於抒情性。 新民歌創作則以民間素材變化發展和在民樂基礎上再創作(如《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克拉瑪依之歌》) 的趨向。 這一時期的歌曲演唱以民族與美聲 ( 所謂「美聲」就是那種類似歌劇的唱腔,非常高亢,而歌手本身的聲線和個性都不易表現出來 ) 結合的唱法為軸心,其中賈世駿、馬玉濤和郭蘭英等為比較受歡迎的歌手。 四 、文革時期的群眾歌曲 1966 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期間「群眾歌曲」大量湧現,這個時期可說是群眾歌曲的「巔峰時期」。 這個階段主要是毛主席語錄歌曲及紅衛兵歌曲的創作。 流傳廣泛的有《毛主席是我們心中的紅太陽》、組歌《井風山的道路》等,都是一些歌功頌德的作品,政治性相當強,旋律、編曲等頗為千篇一律,但偶有佳作,如《 我愛這藍色的海洋》。 中国最 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五、新時期流行音樂的發展 (一 ) 抒情歌曲的復興 1976 年 10 月,「四人幫」被粉碎,中國進入一個新時期。 改革開逐步推行後,文革的傷痕與改革開放的興奮交織成複雜的心態,使抒情歌曲復興。 1980 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文藝部與《歌曲》編輯部聯合舉辦「聽眾喜愛的廣播歌曲」評選活動,有 25 萬多人次參加評選,產生了著名的「十五首抒情歌曲」。 它們代表了八十年代初期群眾歌曲的成就。 它繼承了開創於三十年代的抒情群眾歌曲 ( 就是聶耳《義勇軍進行曲》、冼星海《黃河大合唱》一類的作品 ),抒發了 大眾的真實情感,講究旋律的優美流暢,是對文革期間「高強硬響」音樂觀念的逆反。 這個時期活躍的作曲家有唐訶、呂遠、王立平、施光南等。 其中,王酩的歌曲創作具有很強的典型性。 從電影《小花》插曲《妹妹找哥淚花流》 (筆者誠意推介這一首作品,非常有北方風味 )、《絨花》到日後的《知音》,顯現了處理抒情題材的能力。 「十五首抒情歌曲」的風格成為新時期歌曲創作的主要流派,並於八十年代前期居領導地位。 而進行曲卻在同時衰退,在這個時代進行曲無甚有代表作。 (二 ) 港台流行音樂的傳入及對內地流行音樂產業的出現 隨著經濟 的改革開放,海外家電產品大量湧入中國內地,盒帶式錄音唱機和錄音磁帶相當流行,尤以鄧麗君的流行歌曲盒帶傳播最廣,其次有劉文正、鳳飛飛、張帝等。 鄧麗君甜美的聲線、圓熟的歌唱技巧及溫婉的個人風格使她大受歡迎,並對內地流行樂的發展產生很大影響。 時至今日,「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小鄧的歌曲」這一句話仍然能反映實況,「小鄧」的歌曲仍是 KTV 的熱唱首選,不少九十年代的歌手如王菲、梁詠琪等都有翻唱鄧麗君的歌曲。 鄧麗君在華語樂壇的影響力,至今依然不減。 而七、八十年代的歌手程琳、段品章等人更因模仿鄧麗君惟妙惟肖而得「小鄧麗君」 之稱。 劉文正的演唱也同樣影響到內地第一代男歌星。 王潔實、謝莉斯二人實以演唱以劉文正為本的校園歌曲而成名。 同時,台灣校園歌曲也影響到內地校園歌曲的產生,如《清晨我們踏上小道》、《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等。 港台歌曲的傳入帶來了一種新的音樂文化形態。 廣州茶座上的流行歌曲成為一種文化消費品;輕音樂逐漸成為主流。 聽眾仍主要選擇傳統的抒情歌曲,而年輕一代的歌迷已經湧現,並迅速成為流行音樂市場上最重要的消費者。 (三 ) 港台音樂的進一步輸入與內地流行音樂市場的形成 中国最 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八十年代初,歌曲創作仍以傳統的抒情歌曲為主。 如《在 那桃花盛開的地方》、《鼓浪嶼之波》、《牧羊曲》等作品。 另一方面,港台歌曲仍在不斷輸入。 首先是臺灣校園歌曲,繼而是跟隨香港電視劇而來的歌曲如《萬里長城永不倒》等。 接著是台灣流行樂作家侯德健帶來的由蘇芮演唱的《酒干倘賣無》。潮流文化在中国(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