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茎基腐病内容摘要:

五味子茎基腐病 味子茎基腐病可导致植株茎基部腐烂,根皮脱落,最后整株枯死。 随着人工栽培面积的扩大,五味予茎基腐病发生呈现上升趋势。 一般发病率在2%40%,重者在 70%以上,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 13 年生的严重。 病害从茎基部或根茎交接处开始,发病初期叶片萎蔫下垂似缺水状,但不能恢复,叶片逐渐干枯,最后地上部全部枯死。 发病初期剥开茎基部皮层可发现有少许黄褐色,后期病部皮层腐烂变深褐色,极易脱落。 病部纵切剖视,维管束变黑褐色。 条件适合时病斑向上、向下扩展,导致地下根皮腐烂脱落。 湿度大时,可在病部见到粉红色或白色霉层,挑取少许显微观察可发现有大量镰刀菌孢子。 病由 4 种镰刀菌属真菌引起,分别为木贼镰刀菌、茄腐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和半裸镰刀菌。 这几种菌在病株中都可以分离到,在不同地区比例有所差异。 病菌以土壤传播为主。 五味子在 5 月上旬至 8 月下旬均有发病,5 月初病害始发,6 月初为发病盛期。 高温高湿、多雨年份发病重,雨后天晴时病情呈上升趋势。 地下害虫、土壤线虫以及移栽时造成的伤口、植株根系发育不良均有利于病害发生。 冬天持续低温造成冻害易导致次年病害严重发生;生长在积水严重低洼地中的五味子容易发病。 生产上多采用假生苗移植,在秋天将五味子幼苗成捆储藏地下数月,次年移栽到大田。 在此期间,土壤中的病原菌容易侵入植株,导致携带病原菌。 五味子在移栽过程中造成伤口并且有较长时间的缓苗期,在这个期间植株长势弱,病菌也容易侵染植株。 随着植株生长韧皮部加厚,枝干变粗,树势增强,病菌则难以侵入。 在种植区里多年生的五味子有不同程度发病,在相同栽培条件下,2 年生五味子发病最重,3 年生次之,4 年生及 4 年以上的五味子发病最轻。 强田间管理,注意田园清洁,及时拔除病株集中烧毁,并用 50%多菌灵 600 倍液灌淋病穴土壤;适当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雨后及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避免在前茬镰刀菌病害严重的地块上种植五味子。 种苗消毒,选择健康无病的种苗栽植。 种苗用 50%多菌灵 600 倍液或代森锰锌 600 倍药液浸泡 4 小时。 药剂防治,此病应以预防为主,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喷雾,使药液能顺着枝干流入土壤为宜,每隔 710 天喷雾 1 次,连喷 34 次;或用绿亨 1 号(恶霉灵)4000倍液进行灌根。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