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勘察研究院公司综合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17 时一般评价为重要环境因素。 2) 当 A、 D、 E 得分为 5 时一般也评价为重要环境因素。 3) 上述按经验进行打分的方法带有局限性,具体评价时可按实际情况适当修正。 环境因素的控制 对一般性的环境因素,在工作中可加以适当关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对 重要 环境因素, 各专业公司、 管理部门和工程项目部应逐条采取措施, 进行有效的控制。 控制措施通常包括 下列一项或几项 : 1) 制定管理方案; 2) 制定管理办法、规定; 3) 制定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 4) 加强现场检查监督 和防护 ; 5) 培训与教育等。 记录管理 《环境因素汇总评价表》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按照《文件控制程序》( )进行管理。 各专业公司和部门分别保存本部门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记录。 设备安全部保存公司的相关记录。 保存期限均为 2 年。 执行《记录控制程序》( )。 5 相关文件 文件控制程序 记录控制程序 6 记 录 环境因素汇总评价表 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程序 1 目 的 持续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 实现对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预防和有效控制。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在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辨识危害因素和评价重大危害因素。 3 职 责 设备安全部负责组织,对全公司的危害因素、重大危害因素进行辨 识、评价和更新。 各专业公司和管理部门负责对所辖范围内的危害因素和重大危害因素进行辨识、评价和更新。 各工程项目部负责本工程危害因素的辨识、评价和更新。 管理者代表负责审批公司的重大危害因素清单。 4 工作程序 危害因素识别的范围 施工生产和管理工作中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包括: 1) 对施工工艺、生产过程和 安全技术的管理; 2) 有毒有害原材料储存与管理; 3) 施工现场的管理活动(包括施工生产、生活、办工区域); 4) 公司管理活动及办公场所。 所有进入工 作场所的人员,包括自有员工、供货方、分包方、来访者,以及其活动。 工作场所的设施(包括自有的、租赁的、分包方的和业主提供的等)及设备设施的安装、拆卸、运行、维护过程。 曾经和可能发生的伤害事故: 1) 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车辆伤害、坍塌、触电、淹溺、 灼烫、火灾、爆炸、中毒; 2) 其他,如摔、扭、挫、擦、割、刺伤; 3) 职业病,如粉尘、毒物、噪声、震动、高温、低温、辐射等致病因素。 识别和评价危害因素的时机 各专业公司和 公司管理部门每年初分析本部门工作 和活动情况,识别、评价本部门的危害因素和重大危害因素。 工程项目部 在 工程的策划 期间 ,识别、评价本工程的危害因素和重大危害因素。 设备安全部汇总分析 各专业公司、 管理部门和工程项目部上报的资料,识别、评价全公司的危害因素和重大危害因素。 当出现下列情况时, 设备安全 部 、 各专业公司 或项目部 应重新识别、评价危害 因素和重 大危害 因素,编制新的清单。 1) 相关法律、法规发生变化; 2) 公司的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重大变化; 3) 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 4) 公司经营宗旨、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及目标发生重大变化; 5) 生产或经营中出现新的情况或发生重大变化; 6) 内部审核、外部审核或管理评审提出要求。 识别和评价危害因素的过程 各专业公司 首席工程师 、 管理部门 相关责任人 和工程项目部 项目总工 负责识别和评价本部门的危害因素。 一般通过 询问、交流、现场观察、查询记录、获取外 部信息、安全检查表等方法来辨识危害因素。 辨识时要考虑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 把识别出来的危害因素填入《 危害因素汇总评价表》 ,进行风险评价并确定重大危害因素;然后将确定的重大危害因素填入 《重大危害因素清单》。 编制 的 《 危害因素汇总评价表》和 《重大危害因素清单》 由部门领导审批后 , 及时报送上一级主管部门。 风险评价和确定重大危害因素的方法 评价重大危害因素一般采用直接判断法 或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符合下列条件的危害因素应直接判定为重大危害因素: 1) 不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的规定; 2) 相关方曾经或可能提出的合理抱怨或要求; 3) 发生过事故,未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或措施无效; 4) 会导致不可承受的风险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危害因素。 根据常识和经验能明确判断其风险程度很低的危害因素,可 直接 判为 不是重大危害因素。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用常识和经验不能明确判断其风险程度的危害因素,一般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 法来评价,即用与系统危险性有关的三个指标值( L、 E、 C)之积,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分值 D,并进而判定其是否为重大危害因素。 对每一个需要评价的危害因素,计算其危险性分值 D = L E C。 其中: L发生事故可能性的大小; E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损失的后果。 1) L 值在 — 10 之间。 参考下表确定具体数值。 L 的分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 预料完全可能 6 相当可能 3 可能,但不经常 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极不可能 实际不可能 2) E 值在 — 10 之间。 参考下表确定具体数值。 E 的分值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10 连续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3 每周一次暴露 2 每月一次暴露 1 每年几次暴露 非常罕见地暴露 3) C 值在 1— 100 之间。 参考下表确定具体数值。 C 的分值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100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40 灾难,数人死亡 15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7 严重,重伤 3 重大,致残 1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4) 计算危险性分值和确定重大危害因素 危险性分值 D = L E C。 根据经验,对 D 值和危害因素的评价如下表。 D 的分值 风险程度 是否重要因素 > 320 极其危险,不可能继续作业 是 160~ 320 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 是 70~ 160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可按具体情况判断 20~ 70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不是 < 20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不是 D 值在 70 分以下说明风险低,需要注意,不一定要采取专门措施,不是重 大危害 因素。 D 值在 320 分以上说明风险程度很高,应立即停止作业进行处置; D 值在 160320分之间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这两种情况下应 判断为重 大危害 因素。 D 值在 70160 分之间可能有显著的风险,一般需要及时整改。 可按具体情况确定是否为重 大危害 因素。 上述风险等级是按经验作出的 划分,带有局限性,具体评价时可据实际情况适当修正。 按 和 条用直接判断法进行评价的危害因素,在《 危害因素汇总评价表》中不必填写“ 评价得分”和“总分”两栏。 可根据需要组织有关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参加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确定重大危害因素的工作。 风险控制 一般性的危害因素在工作中可加以适当关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对重大危害因素, 各专业公司、 管理部门和工程项目部应逐条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控制。 项目部对本现场重大危害因素的防控措施, 要 上牌公示。 控制措施通常包括 下列一项或几 项 : 1) 制定管理方案; 2) 制定管理办法、规定; 3) 制定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 4) 加强现场检查监督; 5) 培训与教育等。 记录管理 《 危害因素汇总评价表 》和《 重大危害因素清单 》按照《文件控制程序》( )进行管理。 各专业公司和部门分别保存本部门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记录。 设备安全部保存公司的相关记录。 保存期限均为 2 年。 执行《记录控制程序》( )。 5 相关文件 文件控制程序 记录控制程序 6 记 录 危害因素汇总评价表 重大危害因素清单 内外协商、沟通与交流程序 1 目 的 确保内外部沟通渠道畅通,满足员工、顾客和相关方的要求。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对内部及外部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3 职 责 企业管理部和综合 办公室负责公司内外部信息交流和外部信息的反馈。 基层作业组织负责施工期间顾客和相关方信息的收集和响应。 各专业公司负责本部门产品交付后与顾客和相关方的沟通,并负责与公司有关职能部门的内部沟通和本单位的信息的收集传递。 4 工作程序 工作流程 收集内部外部信息 传递到相关部门和领导 信息汇总制订措施 进行处置 信息反馈 进一步沟通协商 获得满意结果 外部交流 企业管理部、综合办公室、 技术质量部 、设 备安全部 执行《 法律、法规识别与合规性评价程序》( ),负责法律法规、上级部门信息的收集和内部交流。 各专业公司在投标 或 合同签订中应将公司的管理方针向顾客和相关方宣传。 长期(超过三个月)施工的 项目部 应 以展牌的形式向社会和相关方告知公司质量方针、目标,项目概况和有关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指标。 工程实施期间,基层作业组织负责收集顾客和相关方的意见、投诉及抱怨 ,及时作出响应,采取处置措施。 对于没有能力立即解决的问题,应及时向专业公司领导、直至公司领导 反映。 顾客和相关方的重大意见由企业管理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处理措施,并与意见提出单位(人员)协商,直至获得满意结果。 各专业公司 计划 经营科在产品交付后负责与顾客和相关方的沟通,将信息传达到责任部门和领导,并及时向提意见单位反馈处置信息。 综合办公室及时将公司信息用互联网向社会发布。 所有收集意见的单位均应将顾客和相关方 的口头或书面 重大意见(投诉、抱怨和处罚), 填入《 顾客/相关方意见(投诉)处理报告单 》。 顾客 和相关方的意见涉及到体系文件时,应按照《文件控制程序》( )修改体系文件。 内部交流 内部交流的内容 a) 生产经营信息; b) 体系运行信息:包括方针目标、体系文件、法律法规、内审和管理评审 , 不符合等信息; c) 顾客和相关方重大意见、抱怨、投诉的信息; d) 事件、事故的信息; e) 员工及关注的职业健康安全问题,包括作业场所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状况改善的信息; f) 其他内部信息。 内部交流方式包括 会议 、 文字沟通 、 口头沟通 、 媒体沟通 、 现场检查及内部审核 等。 公司员工和员工代表对体系运行,尤其是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建议、意见和抱怨,专业公司应及时予以答复和采取措施。 问题较大的由工会、设备安全部会同专业公司共同解决。 制定、评审风险管理方针、程序和管理方案以及研究职业健康安全事务时,应有员工代表参加并应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 交流 中应注意的问题 a)既要注意上下 交流 ,也要注意横向 交流。 b)交流信息要真实, 反对报喜不报忧。 对隐瞒真相、匿而不报者,检查部门应提出批评或处罚意见。 c)公司和各部门下发的文件及会议决议, 有关 部门和人员应认真研究实施。 对无故不执行或执行不力者,检查部门应提出批评或处罚意见。 d)检查部门应及时向主管领导(包括会议主持者)汇报决议或文件的执行情况,主管领导也应用各种方式了解决议或文件的执行情况并帮助执行部门解决困难。 紧急情况下,依据《应急预案与响应控制程序》( )进行内外部信息交流。 5 相关文件 文件控制程序 法律、法规识别与合规性评价程序 管理评审程序 应急预案与响应控制程序 内部审核程序 6 记 录 顾 客/相关方意见(投诉)处理报告单 各种会议记录、签到表和检查记录等 管理评审程序 1 目 确保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价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要,确保实现本公司的管理方针和目标。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本公司 综合 管理体系的评审。 3 职 责 总经理负责 策划并实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