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校期间消费状况调查研究(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gnificant at the .05 level. 如表 ,进一步事后比较得知,高、中、低层的学生在生活费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统计结果显示,高层学生的生活费显著优于低层和中层;中层学生的生活费显著优于低层,但不及高层。 而低层学生的生活费均不及中层和高层。 就如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处于高层的学生的生活费较多,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处于低层的学生的生活费不及中层和高层。 变异来源 SS 离均差 平方和 df 自由度 MS 均方 F Sig. w2 关联强度 Observed Power(a)统计检验力 组间 1558176 2 .000 .303 组内 3581575 395 全体 5139751 397 11 对于处于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我们还想在上述统计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评价自己的消费水平,统计结果如表。 统计结果表明 ,大部分的学生,不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与低,均认为自己的消费水平适中,让学生们自我评价自己的消费水平,有助于他们通过考虑各种因素(如家庭状况、消费现状等)较客观的做出评价。 表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自评消费水平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Total 低层 中层 高层 很高 4 0 0 4 较高 18 28 8 54 适中 130 108 26 264 较低 54 12 2 68 很低 6 2 0 8 Total 212 150 36 398 2.大学生炫耀度分析 炫耀消费倾 向指标体现在问卷中的有关消费行为、消费观念、消费品牌选择、消费偏好等项目,通过对答题采取对应的方式整理构造而成。 这种能够测量虽有可能过于简单和带有主观性,但基本上是依据本研究对于炫耀消费的操作定义设想制定的,因此仍然与本研究的问题和假设检验保持系统性。 表 所调查学生消费炫耀度得分 学生人数 百分比( %) 调整后的百分比( %) 11分 8 12分 10 13分 18 14分 46 15分 40 16分 34 17分 48 18分 36 19分 34 20分 20 21分 28 22分 22 23分 14 24分 14 25分 10 12 26分 4 31分 2 .5 .5 缺失 10 总计 398 所调查学生的消费炫耀度得分主要来自以下几个层面:主要餐饮消费、服装 消费、一次性消费、请客吃饭等层面,本研究所设计的其他判断炫耀度题目,如手机消费、吸烟、化妆品等有性别限制或是调查部分群体,因此没有纳入这一分析中。 上述学生消费炫耀度得分我们采取以下赋值方法: 14分以下赋值 1(非炫耀消费); 1524赋值 2(较炫耀消费); 25以上赋值 3(炫耀消费) 表 炫耀层次人数统计表 学生人数 百分比( %) 1 非炫耀消费 82 2 较炫耀消费 290 3 炫耀消费 16 缺失数据 10 总计 398 通过赋值后 我们做了进一步的统计 , 如表 , 有 %的学生属于炫耀消费,有 %的学生属于较炫耀消费的行列 , 有 %属于非炫耀消费。 统计结果在我们的前期假设之内,大部分的学生属于较炫耀消费,这和大学生的年龄有较大的相关,对于有所追求的大学生而言是正常的。 但是,下面的统计结果在我们的预料之外,我们开始认为,处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层的学生应该属于非炫耀消费的层面,但统计结果相反,在较炫耀消费的调查群体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学生占到 %,其次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处于中层的学生。 针对此统计结果,我们又对城乡学生的消费炫耀度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来自农村的学生较多的属于较炫耀消费的层面,占到 %,比例也很高,对于这种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做以下假设:来自家庭经济地位低和农村的学生在高校的学习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追求更好的东西,也就是说,比起其他学生的炫耀度要高。 下面我们进一步比较不同炫耀度的大学生其生活费是否存在着差异,统计结 13 果表明不同炫耀度的大学生其生活费存在显著的差异( F=, Sig=.000),为此我们进一步分析哪两者存在着差异。 表 炫耀度 *生活费之多重比较 ( 采用 Scheffe法 ) 炫耀度( I) 炫耀度( J) 均差( IJ) 标准误 Sig. 95%置信区间 上限 下限 非炫耀 较炫耀 炫 耀 * * .000 .000 较炫耀 非炫耀 炫耀 * * .000 .000 炫耀 非炫耀 较炫耀 * * .000 .000 * The mean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 at the .05 level. 如表 ,不同炫耀度的大学生在生活费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统计结果显示,炫耀度高的学生的生活费显著高于较炫耀和非炫耀的学生;较炫耀的大学生的生活费显著高于非炫耀的学生,但不及炫耀度高的学生。 3.不同来源和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生活费的交互作用 自变量为学生来源(包含城市、农 村两个水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包含高、中、低三个水准),因变量为生活费。 我们将考察不同来源和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生活费的交互作用。 表 两因子变异数分析之细格平均数 低层 b1 中层 b2 高层 b3 农村 a1 城市 a2 表 学生来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生活费之二因子变异数分析摘要表 SS DF MS F A(学生来源) 1 *** B(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2 *** A*B(交互作用) 2 * 由表 的变异数分析摘要表,可以发现, A 因子(学生来源)与 B 因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生活费上交互作用,其 F 值为 ( P.05),而其两个因子的主要效果亦达到显著,由于交互作用显著,不进行主要效果的比较,而继续进行单纯主要效果的检验分析。 表 学生来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生活费之单纯主要效果的变异数分析 摘要表 14 SS DF MS F 事后比较 A因子(来源) 在 b1(低层) 1 * 城市 农村 在 b2(中层) 1 在 b3(高层) 1 ** 城市 农村 B 因子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在 a1(农村) 2 *** 中层 低层 在 a2(城市) 2 *** 中层 低层 高层 中层 高层 低层 由以上单纯主要效果变异数分析结果来看, A 因子在 b1(低层)及在 b3(高层)两个水准的 F 值达显著水平,分别为 ( p.05)、 (p.01),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处于低层的学生中,城市学生的生活费显著优于农村学生;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处于高层的学生中,城市学生的生活费显著优于农村学生。 此外, B 因子在 a1(农村)及 a2(城市)两个水准的 F 值均达显著水平,分别为 ( p.001)、 ( p.001),来自 农村的学生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处于中层的学生的生活费显著优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处于低层的学生,来自城市的学生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处于高层的学生的生活费显著优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处于中层和低层的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处于中层的学生的生活费显著优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处于低层的学生。 四、多元回归分析 不同性别、来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炫耀度等变量对生活费是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其预测力如何。 这部分我们将对此做出分析,分析过程及结果如下。 因为我们投入的自变量中有二分变量和三分变量,因此,有必要将这些变量转换为虚拟变量, 性别和来源都是二分变量,直接以“ 0”、“ 1”表示,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有三个水准,则转化数值表如下: 表 家庭社会经济变量转化数值表 家庭社会 家庭社会 说明: 1 表示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