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诚物流中心商业计划书(代可研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按功能分区 , 结合地形地质,因地制宜,合理布置车间及设施。 总平面图设计在满足生产要求和使用功能条件下,因地制宜布置各功能区的建筑物、构筑物,力求工艺流程流畅,生产系统完整,力求物料运输简便,线路短捷。 总平面布置简 洁 、安全、卫生、美观。 详见附件 1 总平面布置 图 167。 . 工程 技术 方案 167。 . 建筑 方案 建筑结构的选择和确定 ,以满足仓储要求为前提, 突出物流主业的主导地位, 同时兼顾其他各 相 关设施,对不同要求的建筑物,采用 与之相适应 的结构类型,做到适用、经济、美观、造型简洁、色彩与环境相协调。 一、 仓库设计 结构形式 库房的建设可根据实际要求,结合建筑设计规范,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 目前,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流行的库房结构形式为门式钢架结构和拱型彩 板结构。 库房拟采用力学性能良好、承受动力荷载的能力强、抗震性能优越的门式钢结构。 库房层数 库房可采用单层库房与多层库房,并与库房的结构 形式相匹配。 根据目前物流发展的方向,主要有货架式和托盘式,以便于理货分拣。 库房净高 库房净高与结构形式以及所存取的货物类型有关,一般单层高架库房的净高不应小于 7m,采用门式钢架结构 的 ,考虑钢结构特点及经济性,净高取8~10m,采用拱型彩板库房,净高为 8~12m比较适合。 库房面积 库房的长度和宽度应由库房所存储的货物类别、搬运方式及建筑构造选型等因素确定,库房的长宽比例应适当,一般采用矩形,长度为宽度的 3倍左右比较合适。 高架库房的最小宽度与长度不宜小于 30 60,不宜大于 60 80,但可根据货物的 储存需要建成超大库房。 二 、 堆货场、停车场及道路设计 堆货场和货车道路 采用水泥混凝土面层或沥青混凝土面层,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应采用 30年基准值,其抗折强度设计值不应小于4 .5 MPa。 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体分块一般采用矩形,横向尺寸应与道路行车道宽度( 、 、 、 )相一致,纵向尺寸不宜大于 4m。 混凝土板体的面积不宜大于 16m2。 货场的宽度不宜小于 30m。 装卸货场的横坡不应小于 %。 有门式起重机的储存货场的纵坡不应大于 %,横坡宜为 %~%,主要考虑起重机的行车和作业的安全;无门式起重机的储存货场坡度,当采用纵坡排水时,不宜小于 %,横坡不宜大于 %;采用横坡排水时,纵坡不宜大于 %,横坡不宜小于 %。 三 、 装卸货平台设计 装卸货平台的设计是整个设施流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装卸货平台位置的选择。 为减少物料搬运成本,平台的位置应考虑尽量缩短搬运工具/车辆的行驶距离。 平台位置的选择应充分考虑生产流程及操作的需要。 平台布置有两种模式,合并式(装货与卸货在同一平台)和分离式(装货与卸货在不同平台)。 合并式平台常用于物流量不 大的小型库房,但因这种平台需同时完成两种功能,所以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搬运工具/车辆在厂房内行驶的距离。 物料在厂房的一端进入生产线,而生产程序结束于另一端的厂房多设置分离式平台,这样可最大限度地缩短物料在厂房内流动的距离。 平台外围区域的设计。 平台外围区域指的是装卸平台至围栏区(或障碍物区)之间可供货车使用的区域。 它应包括装卸货时用于泊车的装卸区及调动货车进出装卸区所必需经过的调动区。 泊车位之间中心线距离建议应至少为 ,如考虑同时开启车门,泊车位之间中心线距离可为 4m。 平台外围区域的大小取决于泊车位中心线距离、货车长度及货车的转弯角度。 装卸货平台高度的确定。 平台的高度是平台设计中的最重要的要素,必须与使用平台的货车匹配。 确定这一高度时,应尽量使平台与货车车厢底板之间高度差缩至最小。 使用平台高度调节板虽可解决高度差问题,但勿使形成的坡度过大,以免调节板擦碰到叉车底盘。 同时,如坡度增大,影响装卸货效率,对调节板和叉车的结构和保养要求也相应会增高,更容易造成意外危险。 确定平台高度首先应确定使用该平台的货车底板高度的范围,通常货车所需平台高度在120~140cm之间。 平台高度调节板的选择。 平台 高度调节板安装在平台前端,作用为消除平台与货车之间的空隙和高度差,便于叉车将货物直接运送上货车或卸下货物。 四 、 生活办公区设计 生活区设计应该参照工作区考虑,要与工作区有一定的距离,这样就便于将工作区与生活区隔离。 办公区位置应该参照仓库以及堆货场位置,选取最佳的位置设计施工。 五、电力供 应 、及绿化等 供电设施 按 GB500551993(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 的有关规定 和要求配置。 按 GB5005719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的 规定 ,设置 建筑物防雷设 施、防雷装置。 按“花园式工厂”的标准设 置 绿化 设施:厂房周边也设计 绿化 带,工作场地与办公场地之间、工作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小型的花园,进行美化间隔, 绿化 带加上小花园总面积达 2850 ㎡。 167。 、 设备技术方案 设备 技术方案选择的基本要求 ①、先进性和前瞻性。 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决定项目的市场竞争力,拟建项目应尽可能采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 ②、适应性。 采用的工艺技术应与资源条件、经济发展和区域水平相适应,与项目的建设规模、产品方案相适应。 ③、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生产工艺技术的成熟度。 可靠性将直接影响项目的生产能力、质量、劳动生产率、成本和 经营利润。 技术必经成熟可靠,能保证产品质量、性能和生产能力,避免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安全危害。 一般就采用已充分验证并已在使用的技术(供方应有成功使用的经验)。 ④、经济合理。 工艺流程、设备配置、生产线能力、自动化程度和专业协作要合理;工序要紧凑、均衡、协调;物品转运线要尽可能短;同一生产线进行多层次多品种、多方法的加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各工艺技术方案的技术报价、原材料消耗、能耗、劳动力需求量和投资各不相同,质量和成本也有差异,必经进行反复比较,分析各方案的财务和经济效益,从中选择投资小、成本低、利润高 的、经济合理的工艺方案。 要按项目的具体情况,计算各方案的投资、工资、原材料和能耗等,进香分析比较,选择综合成本最低,经济上最大收益的方案。 ⑤、安全和环保。 技术的选择也应付体现以人为本,应确何安全生产并实现清洁生产。 应结合环境影响和劳动安全,综合评价采用的工艺技术方案。 主要设备 的设计 选 型 : 物流中心存储设备选用货架式和托盘式结构相结合以提高理货分拣效 率。 搬运设备方面,选用目前物流企业应用较普遍的 单元负载式输送机和立体输送机 ,另配备 重载长距离搬运叉车 和 轻载短距离搬运手推车。 长途运输车辆设备的配备,按项目 计划进行型号和数量选取。 具体 设备选型见下表: 存储、搬运 设备 设计 选型 序号 设备名称型号 数量 备 注 1 25吨吊车 1 2 16吨吊车 1 3 叉车 4 4 搬运车 4 5 电动托盘车 2 6 电动推高车 2 7 电子称重车 1 8 油桶车 1 9 小型加油站系统(套) 1 10 5~ 20吨 行吊 12 11 单元负载式输送机 5 12 立体输送机 5 13 GPS汽车定位系统 1 14 办公设备(批) 1 合 计 41 运输 车辆 设计 选型 序号 设备名称型号 数量 备 注 1 全封闭的平板车 2 2 保温车 2 3 冷藏车 1 4 大 吨 位特种超宽车 4 5 专用重型半挂车 2 6 大型 平板车 6 7 解放双桥 8 8 斯太尔厢式牵引车 8 大吨位 9 小型厢式货车 6 大吨位 10 危运车 2 合 计 41 167。 、 物流 管理信息系统 设计 方案 167。 、 建设目标和建设原则 (一) 、 建设目标 系统的建设从业务处理和 园区管理两方面入手,一方面 实现 企业 内部业务处理的数字化,通过信 息化工程对工作流程进行一定程序的标准化,以达到降低运营服务成本和经营风险,缩小运输周期,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盈利水平和能力的目的,同时也可以通过与银行系统的对接,实现 结算业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另一方面通过统一的园区管理系统,使 用信息化的方式和管理手段进行园区管理,不断扩大品牌的影响,降低整体的运营成本,提高整体的竞争水平和能力。 建设要求 ①、 统一服务方式和标准,扩大品牌影响,提高整体的竞争能力。 建设统一的信息服务系统,把车、货、配载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单据管理的电子化,建立统一的咨询 、投诉、业务受理服务热线,进行对外服务,提高品牌的影响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水平和能力。 ②、 增值服务、为平台运营提高盈利点 考虑平台运营的需要,系统设计一方面要满足平台用户的需要,为用户提高全方位的服务,另一方面要有相关的增值服务,以保证平台运营实现自 我供给,尽早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③、 利用信息技术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利用省厅运改中心数据库的企业数据查询功能、车辆数据查询功能等,对车主的身份和车辆营运信息进行认证与核查,确保车主和车辆营运信息的真实性,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建设内容 根 据我们的调查了解和对需求的分析,我们提出物流信息系统建设 的主要内容为:一个平台,八类应用服务系统、一套运营管理制度及 标准化体系。 ①、 一个平台 采集、抽取物流资源信息,包括:车源、货源、运改数据、 GPS 数据、总,归纳形成一个园区信息平台,为系统提供数据保障。 信息平台是整个系统的基础。 ② 、 八类应用服务系统 基于整合的物流资源信息,构建物流门户网站子系统、园区管理子系统、园区一卡通系统、服务热线系统、物流企业管理子系统、仓库管理子系统、车辆认证子系统、 GPS 监控子系统等八类应用服务系统。 应用服务系统是整个 系统进行的核心,也是整个系统建设的重点。 ③、 一套运营管理制度、规则、标准体系 制订一套技术规范、安全保障、运行管理制、规则、标准化体系,保障系统长期、稳定、高效运营。 这是整个系统长效运营和发挥作用的关键。 (二) 、 建设原则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本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技术多样性、业务综 合性、公益服务性、资源共享性、基础性工作量大等特 点。 信息化建设必须兼顾各方面的需求,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根据业务 管理范围和工作特点,遵循统一的标准化和规划,分步实施。 面向需求、突出重点 先进性和实用性 在本系统中强调紧密结合实际,立足先进技术,采用最新的,成熟的科技成果,使项目在体系架构、运行高效性等方面具备国内乃至国际领先 地位。 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可扩展性 功能性和示范性相结合 建立统一的标准化体系,保障系统长期有效运行 安全性和可靠性 167。 、 总体 设计 思路 采用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 EDI) EDI 是现代物流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将商业或行政事务处理,按照一个公认的标准,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图文数据传输方法。 电子数据交换主要是应用于单证的传递、货物送达的确认等。 电子 数据交换传输的单证种类有采购单、询价单、采购订单、提单、发票、到货通知单、交货确认单等。 采用 无线射频 技术 ( RFID 标签 ) 采用 IC 卡 技术( IC 卡 道路运输证 ) 167。 、 总体设计 系统建设采用 B/S 结构模式和 C/S 结构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以 B/S 结构模式为主,对于一些特殊的,复杂的应用采用 C/S 结构模式作为补充,方便 用户进行远程式数据访问。 该结构有利于实现物流信息系统的开放性、易操作性、界面的友好性、可靠性、安全性等特点。 系统运用大型数据库技术、结合运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XML、 WEBsrvice、EID、IC卡技术、GPS等进行 设计 建设。 系统整体结构 基础网络 —— 通过广域联接技术在互联上搭建企业网络,为应用系统提供网络保障。 数据库 —— 采集、抽取各信息系统数据并结合省厅数据中心,形成 统一的信息资源平台。 系统服务层 —— 是基于统一资源数据库基础上的业务逻辑处理。 负责处理用户通过信息层、应用系统提高的请求。 应用系统 —— 建设八大应用系统,实现建设目标。 网络结构 系统网络架构的设计,主要体现安全性、快捷性、通用性,本系统是建立在 Inter 主干网上 .。 整个网络用防火墙 划分成四个大的区域,数据层、应用服务层、内部网络和外部访问层。 ①、 数据服务层 系统的数据存储中心采用双机热备的存储的存储方式,配备高性能数据库服务器同时配备备份任务嚣,保障数据安全。 在数据服务层还配备 GPS 服务器、数据采集转换服务器。 ②、 应用服务层 应用服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