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十一五规划(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布局设计和设施建设,在基础设施方面应满足产业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在引进项目方面要符合园区的产业定位、投资强度、产出标准和环保要求。 培育发展园区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按产业分类分别向各类专业园区集中并参与园区产业化分工,与大企业搞好配套协 作,努力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专业特色和集聚效应。 积极培育园区物流配送、技术开发和人才培训等服务功能,增强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衔接。 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完善 “ 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实体经营、多元投入 ” 运作机制,理顺好财政体制。 强化政府作为,通过编制规划、降低产业交易费用、引导专业化分工、改善产业经济外部条件等非直接干预措施,培育有利于园区产业集群形成的环境与利益机制。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加快推进制造业的信息化步伐,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 产业,鼓励企业推广应用集成技术和网络技术,加强产品生产过程和企业管理流程的改造,同时加快企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构造市级企业信息化网络协同工作平台,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力争到 2020 年,全市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管理的普及率达到 90%以上,关键设备数字化率达到 50%。 在提高现有基础网络资源利用率和基础信息数据共享水平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设施网络,基本建成 “ 网上湘潭 ”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宽领域的信息技术服 务。 到 2020 年,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 80%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5 页 共 51 页 以上,互联网用户达到 120 万户以上,上网普及率超过 40%,有线电视数字化普及率超过 95%,政府部门 90%联网,政府职能 80%上网。 加快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在广大农村实施科技信息 “ 户 ” 联网工程,到 2020 年,科技 “ 户 ” 联网入户率达到 90%以上。 用信息技术全面整合农业科技服务资源,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业和养殖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切实搞好农业与工业产业链条的有机衔接。 积极发展服务业 为满足工业化加速的需要,全面提升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着力发展为工业制造业服务配套的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着力建设湘中南现代物流中心。 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 加快构筑物流设施、物流信息、物流政策三大平台,扶持发展一批具有现代化设施设备和服务能力的规模较大的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着力推广步步高、心连心等公司 “ 基地、物流、仓储、销售 ” 四位一体的现代物流模式,构建合理的能辐射一定区域的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等功能完善的现代 物流体系。 围绕发展鲜货、肉食、蔬菜、医药、石油、林产、汽车、钢材、槟榔、综合等 10 大现代物流产业,切实抓好万博港企业超市、步步高公司物流配送中心、湘潭港综合物流中心、汽车物流中心、湖南三和医药食品物流中心、长株潭林产品综合物流中心、心连心公司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粮食现代物流中心、槟榔物流中心、万客源连锁超市 “ 农家店 ”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6 页 共 51 页 等重大物流项目建设,力争到 2020 年,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市 GDP 比重达到 20%以上,湘潭成为湘中南现代物流中心。 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大力培育商贸流通经营主体,重点发展生活品连锁经营、药品连 锁经营、工业品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积极推行电子商务,加快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店、便民店、专卖店等多种业态的发展,抓好传统商业的改造提升,培育壮大步步高、心连心等跨地区经营的现代化大型商贸集团,切实抓好白石商业城、湘潭汽车城、莲城商业步行街、金湘潭商业广场、昭山摩托车展销中心、布市开发建设等重点市场项目建设。 积极发展旅游业,加快建设长株潭生态休闲中心。 把握国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历史机遇,顺应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程,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以韶山为龙头,以昭山风景名 胜区和湘江生态景观带为中心,以水府旅游区和白石文化旅游区、乌石景区为两翼,以红色旅游为主导,以专项旅游为辅助,以 “ 伟人故里、山水湘潭 ” 为品牌,实行保护性开发建设和互补性错位发展。 切实抓好韶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一号工程、湘潭 “ 红色旅游 ” 建设工程、昭山生态休闲旅游中心建设工程、水府旅游区综合开发、齐白石故居文化旅游区、隐山湖湘文化旅游区、湘潭古城古迹保护开发利用、仰天湖综合治理整体开发等重大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以韶山为代表、以乌石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红色旅游,加快发展以昭山风景名胜区、水府旅游区为代表的生态旅游,积 极发展以齐白石故居为代表、以湘潭历史文化遗迹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旅游,适度发展工农业旅游,着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互通合作,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7 页 共 51 页 完善对接网络,形成资源共享、景区互连、客源互送、协同发展的良性发展局面。 以中德环保论坛和齐白石文化艺术节为平台,稳步推进会展场馆建设,策划和打造知名会展品牌,培育发展会展产业,并以此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适应人们消费升级的需要,积极开发休闲娱乐、生态观光等旅游项目,大力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力争到 2020 年,将韶山建设成为中国最佳红色旅游目的地,将湘潭建设成为长株潭生 态休闲中心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协调发展其他服务业。 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业,进一步发展好银行、证券、保险业务,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同时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创建中部金融生态模范城市。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社会化、数字化、商品化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着力发展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等,推动邮电通信和电广传媒业的快速发展。 大力培育和规范发展会计、律师、工程咨询等中介服务组织,加快与国际接轨,推进中介组织的专业化、 规范化和独立化。 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加强保护和大力开发文化产品,着力开发白石艺术系列产品,积极发展艺术培训、文化休闲等产业,打造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 以住房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发展提升房地产业,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建立公正、透明的一级市场,培育和完善二、三级市场,放开租赁市场,推进房地产业规范有序发展,力争到 2020 年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达到 5%。 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和不同老年人需求,规划建设老年服务、福利设施和活动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8 页 共 51 页 场所,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多功能、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 以人的需求为 中心,积极发展商贸、餐饮、社区服务等消费性服务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形成特色、整体推进。 引导全市涉农企业和农民做大做强粮食、生猪、湘莲、蔬菜、水产和竹木六大产业,促进优势农产 品区域化布局。 发挥我市粮食生产的技术优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生产总量,积极发展优质稻和超级稻。 在稳定基本农田的同时,适当增加水果、蔬菜、湘莲、花卉苗木、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提高农产品的比较效益。 大力实施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带动战略,突出发展生猪生产,加大奶牛、菜牛、肉羊、良种鸭等畜禽的发展力度,引导畜牧业由庭院养殖向小区养殖转变,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力争到 2020 年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 65%。 围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切实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推广使用有机肥和高效低毒农药,逐步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重点 抓好六大产业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到 2020 年示范基地农作物全部实现无公害生产。 建立健全动植物防疫灭病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和农产品认证认可体系,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9 页 共 51 页 制。 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紧紧抓住企业化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两大关键,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以工业化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培育壮大农业企业,支持工商企业和个人投资发展农业规模生产,支持农业企业和示范大户依法集中经营种养业,健全公司加农户、协会加农户等运作机制,切实提高 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着力抓好基地建设,以伟鸿、远山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荷塘食品加工基地;以先锋集团、金锣食品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先锋农产品加工基地;以港越、三旺、大北农、世源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韶山中乳猪出口及兽药生产基地;以怀其、强力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湘乡皮革加工基地;以新五丰、圣雅凯、海洋生物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湘潭县种猪、兽药生产基地。 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壮大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强的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形成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积极支持有条件的 龙头企业上市融资。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产业化基地为载体,培育发展我市以生猪、粮食为主的优势产业链和以槟榔、湘莲为主的特色产业链。 切实抓好千万头生猪产业化工程、先锋农副产品加工园、伟鸿生猪加工生产线、湘乡皮革工业园皮革生产、宏兴隆湘莲综合开发、恒盾集团优质竹制品产业化工程、茶叶产业化工程、国家大型无公害优质稻基地、清水忠林花卉山庄等重大项目建设。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紧紧围绕农村面貌、农民生活等关键环节,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科学规划村镇,结合农 村公路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20 页 共 51 页 建设改造,优化村庄布局,引导农村住宅适度集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卫生环境。 加快县乡公路、通村公路的建设改造,提高农村公路通达里程和标准,逐步实现通村公路全部硬化。 抓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着力解决边远农村饮水困难,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和群众健康水平。 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切实抓好防洪工程、水资源工程、除险保安、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等项目建设。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在搞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前提下,抓好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和多种经营项目的实施。 抓好农村能源建设,继续搞好农村电网改 造,大力推广和普及农村沼气等清洁能源。 加强农村生态建设,认真抓好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速生丰产用材林、森林防火综合治理、森林病虫害防治及有害生物防治等项目的实施。 加快联合收割机、池塘清淤机、水稻插秧机等新农机具的推广应用,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贴。 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