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某科技局工作总结报告合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科学性、先进性、合理性和规范性有机结合,同时要把全市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统筹考虑。 三是认真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要按照国务院、省政府的要求,严格按《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全面、正确、有效施行。 此项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各区县、各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大力协调和支持,安排专门的人员把政府信息公开有关工作 抓紧、抓好。 同时要做到有人管、有人做,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经费落实。 四是继续加强“ 12345 市民热线“办理工作。 当前市民热线办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少数单位主要领导重视不够,办理中推诿扯皮、敷衍塞责、走过场等现象还不少,比较集中的是城市管理、违章建筑、噪声污染、西区卫生等问题。 各区县、各部门都要认真办理批转的每一封信,努力多为市民群众办实事。 今年是市民热线开通的第一年,对办理工作的考核要严格逗硬,对办理成绩突出的要重奖,对长期办理不落实的要严惩。 五是抓好应急管理系统建设。 目前技术设计方案 正在加紧制作,待经有关专家评审通过,并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后,加快推进。 各区县、各应急管理建设部门要组织本地区积极投入到应急信息系统建设的准备工作中来,要抓好应急信息系统基础数据清理、收集、整理,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四)加快电子商务建设 积极探索利用现有资源,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快电子商务发展。 一是要积极思考怎样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搭建我市统一的电子商务平台,探索市场化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和发展模式;二是要尽快建立电子商务门户网站,及时发布、更新商务信息,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并作为 网上交易的统一窗口;三是与各大金融机构积极协调资金结算问题,积极推动我市电子商务网的形成,带动企业信息化发展;四是建立企业诚信管理机制,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快速有序发展。 (五)深入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最薄弱而需求又是最大的信息化领域,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依托和重要内容。 目前我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始试点,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调查研究,找准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按照“先试点,再推开“的工作思路,认真做好农村信息化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 前期调查工作;二是夯实硬件基础,加强信息化网络设施建设,努力提升示范点网络覆盖面和网络质量,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最终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信息入万家“。 三是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加大对农村信息化的投入和技术支持,解决农村“用不起“和“用不来“的问题,把“支农“、“惠农“政策通过信息化建设切实体现好;四是加强信息整合,建立统一的农村信息数据指标体系、信息采集指标体系,增强信息的互通性、共享性和公用性,为农村提供最丰富、便捷的信息服务;五是健全保障体系,确保农村信息化建设快速持续发展,加强服务体系、技术队 伍的建设,通过“政府扶持、多元参与、市场推动“等模式,保障发展资金的投入。 (六)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我认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至少应该包括管理人才队伍、技术人才队伍、经营人才队伍这三支队伍建设。 目前,我市的实际状况是,无论哪支队伍都明显与信息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解决信息化人才问题,要多渠道想办法。 一是尽快成立本地区的信息化协会或专家咨询委员会,把分布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的信息化人才组织起来形成合力,服务本地区和本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壮大信息化人才队伍,解决人员紧缺问题,我市市一级已经成立了专家 咨询委员会、计算机学会等组织,在信息化建设项目咨询上发挥出了很好的作用,值得大家学习借鉴;二是积极争取上级业务部门的技术支持,弥补人才技术实力不足;三是在编制许可的前提下提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信息化人才;四是要有计划地加强人才培训,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学习和培训要作为经常性的工作。 (七)切实抓好信息安全工作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深入发展,信息安全越来越成为一个战略性的课题。 我们要严格按照信息安全的管理规定,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来抓。 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我市信息安全防范体系还没有建成这一 严峻形势,切实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大对信息安全设备和软件的投入,完善安全防范体系;二是要结合信息资源的整合,尽量建设统一的安全防范体系,降低成本,提高效果;三是要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发布管理制度,层层审核,严格把关,防止失泄密事件的发生;四是要制订和完善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处置信息安全事故;五是加强经常性的检查、督查工作,及时发现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切实加以解决。 同志们,信息化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凸显,运用信息化促进改革创新,推进我市各个领域的深层次变革还任重道远。 但是, 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把我市信息化工作水平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某地区科技局的工作总结 20xx 年是我市科技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意义的一年,也是科技工作不断深化改革,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起步之年。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科技厅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局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排难而进,实施市级科技项目 243 个(软课题除外),年新增产值 亿元,圆满完成了年 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达到了创新型城市建设开好头、起好步的要求。 一、全市科学技术大会胜利召开。 在去年以来一系列调研和相关文件起草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筹备,提请市委、市政府于 6 月份召开了新世纪首次全市科学技术大会。 会上,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率先在全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决定》,发布了《贵阳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20xx— 20xx 年)》,下发了《实施贵阳市“十一五”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 20xx— 20xx 年)的若干配套政策》,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晓东作了重 要讲话。 大会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确立了“合作创新、重点转化、率先突破、引领跨越”的工作总方针,形成了我市“十一五”科技发展“ 1810科技行动”,即建设一个具有贵阳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八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实施资源与环境保护、高新技术产业化、循环经济、先进制造业、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金筑英才、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科学技术普及等十大科技工程,并从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制定了促进科技创新的具体政策措施。 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自主创新已从科技发 展的一般战略上升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成为我市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 加强与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依托我市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聚集人才、资金、技术,建成了贵阳•中国地质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中心贵阳民族药研究室、贵阳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阳电子信息平台等四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贵阳•中国地质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由我市和中国地质大学共同组建设,主要根据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组织科技研发,在铝工业、磷化工、煤化工等资源型产业中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加速科技自主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中心贵阳民族药研究室由我市与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共同组建,该中心以服务全省现代中药产业发展为目标,整合省内外医药科技资源,集成科研优势,在较高层次和起点上开展特色中药民族药新药的研究开发、制药工程技术研究,成立至今已实施中药新品种研发项目 6 个,并为 6家企业提供中药品种保护等服务。 贵阳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我市与贵州大学共同建立的以制造业信息化 ASP 共性技术研究与推广为主的专业性科技基础条件 平台,是国家发改委信息化专项、国家 863 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项目。 目前,该中心已向汽车零部件行业、制药行业的 300 余家企业提供了软件外包以及多种信息化应用服务,形成了初步的应用规模。 贵阳电子信息平台是以服务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为主,依托贵阳软件园建立的电子信息公共技术基础服务平台,由 IT 成果展示厅、公共计算机网络中心、 ERP 公共实验室、综合测试实验室、软件检测中心、信息化工程安全评估中心、演示交流培训室、共性软件服务平台等部分组成,并争取省信产厅支持,建立了贵州省软件 评测中心。 三、启动并建成了一批科技基础设施。 中国•西部(贵阳)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建设启动,该基地占地 亩,建筑面积近 12 万平方米,建成后将引进科研单位和高新技术企业 100 家左右,今年以来,我们相继克服了招商引资、土地转让、运作模式、奖励补偿等困难,完成了土地选址、方案设计等工作,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贵阳科技大厦软硬件环境进一步完善,引进培育孵化作用明显发挥。 春晖博士园新入园高新华南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威霖软件公司、贵州艾迪威软件有限公司等 3 家留学归国人员创办的企业,贵阳软件园二期基地正式入 驻,引进高新技术企业 20 多家,一批年产值上千万元的企业正在培育之中,省市领导多次到此考察调研。 贵阳药用资源博物馆正式投入使用,设有序厅、药用植物厅、药用动物矿物厅、贵州民族药资源厅、中药产业化厅、中药文化厅等六大展厅,展示珍稀濒危药用资源标本 454 种 959 份,其中植物类标本 309 种,动物类标本 55 种,矿物类标本 64 种,药业企业产品 120 多种,至今年 5 月份投入使用以来,已接待各类参观考察 2 万人次。 四、企业技术创新强力不断增强。 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首次认定了贵阳市 公交新能源、贵阳市数控线切割、贵阳市节能技术应用等 17 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 17 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拥有研发人员 288 人,各类科研仪器设备 233 台(套), 20xx 年承担国家、省、市科技攻关项目 22 项。 同时,我们经过筛选,大力支持林泉机械厂技术中心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现已获得批准。 五、高新技术和优势产业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 加快新材料科技攻关,低成本太阳能多晶硅、铜基无银电接触材料、高分子蛋白调节因子、共混改性聚丙烯管材、高强度陶粒支撑剂等开发获得成功,高性能电解铜箔、优质中空钢等实现产业化。 加快新药新 品种研发,实施了注射用 DNC 冻干粉针、 KR 滴丸、伏格列波糖原料药、茵黄软胶囊等新药新剂型的开发。 继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先后在林泉电机厂、万顺堂制药、中国航空工业标准件制造公司、贵州力源液压公司、卓讯科技开发公司、永江仪表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了ERP、 CAD 等制造业信息化改造。 以循环经济为着力点,大力推进磷煤铝等资源优势产业的升级换代,实施了电厂脱硫石膏综合利用、市政路灯绿色照明、空气压缩机节能控制装制、煤矿废水处理自动加药、电石渣保温隔热材料、工业粉煤灰陶粒、餐厨垃圾 的再生利用等一批生态型科技项目。 同时,还实施了公交车油改气等一批重点高新技术项目。 六、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不断强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育开发,围绕花卉、水果、蔬菜、畜禽等城郊型特色农业,实施了花卉平台及组培车间建设、葡萄设施栽培二次挂果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杂交水稻新品种农丰优 256 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大面积示范推广、甜椒新品种的扩大推广示范、安地斯亚果引种试验等一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项目。 按照“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精神,积极扶持我市重点龙头企业,组织实施了“ 便捷熟食无害化、洁净化食品研发生产应用”、“牛初乳的开发应用及其产品的研制”等8 个龙头企业项目。 同时,我局还发挥科技部门优势,投入 100 万元资金,在乌当区羊昌镇羊昌村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七、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不断加强。 组织实施了“氟牙症发病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血清中催乳素和雌三醇的临床研究”、“艾灸治疗高血压病与 C 反应蛋白、白介素 白介素 10 的相关性研究”等基础研究项目,开展了“贵阳市食品生产企业 HACCP 的培训与认证及示范企业的建设”项目,在江南大学举办了 “贵阳市食品企业管理人员 HACCP 认证培训及食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班。 八、科技奖励取得重大突破。 按照《贵阳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规定,对省、市有关部门、单位推荐的科技项目进行了认真的评审,产生了 20xx 年贵阳市科学技术奖共 48 项。 首次评出了特等奖一项,填补了三年无特等奖的空白,评出一等奖5 项,二等奖 14 项,三等奖 28 项。 在我市首次设立了最高科技创新奖,对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和优秀创新团队给予 50 万元重奖,经认真评审,提请市人民政府对获20xx 年度全市最高科技创新奖的汇通华城楼宇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表彰奖励,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 九、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贵阳生产力促进中心顺利通过科技部火炬中心组织的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试点建设评估。 全年开展咨询服务 500 多次,其中开展管理咨询 200 多次、技术咨询完 200 多次、其他咨询 100 多次,走访、调查企业 120 多家。 完成申报国家、省、市各级科技计划项目 41 项。 其中:协助企业申报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