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联通淡化网通品牌预示移动通信成竞争重点内容摘要:

新联通淡化网通品牌预示移动通信成竞争重点 21 世纪素材资源平台 中国最大素材资料平台 160984104新联通淡化网通品牌预示移动通信成竞争重点2008 年 08 月 20 日 16:23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 中 小 来源:通信信息报 本报记者 张颖洁奥运会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作为北京奥运会固定通信合作伙伴的中国网通,在完成奥运会通信保障后,即将淡出人们视线。 中联通上周发给股东的合并通函中指出,两个月后,中国网通将作为新联通的全资子公司正式退市。 这表明,以移动通信为主导的竞争必将成为大势所趋,由此还将带来市场、技术、应用以及服务空间的融合与统一,这更是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移动通信将成为竞争重点从用户数来看。 目前,全球移动通信用户已经突破 33 亿,中国移动手机用户也已突破 6 亿。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 2008 年 6 月底,移动用户数比上年末增长 53451 万户,2008 年平均每月增长将近 900 万户。 事实证明,移动用户还将呈现高增长趋势,移动对固定的替代作用正在加速,并越发明显。 正是看中移动通信强劲的用户数增长和发展潜力,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都开始了大规模的 络升级扩容计划,尤其把重点放在了中西部地区。 同时,面临将要到来的 3G 时代,运营商们自然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有利先机。 自中国移动对 行试商用以来,渠道的逐渐突破让市场充满期待。 据测算,只要有十分之一的手机用户上网,便能够创造巨大的市场规模,市场随时可能出现井喷。 中国电信收购联通 C 网,则为 上移动服务双翅。 这不仅改变了中国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也改变了全球移动通信市场及 场的竞争格局。 此外,中国联通表示,新公司将依靠整体21 世纪素材资源平台 中国最大素材资料平台 160984104移动通信服务能力的提升,在存量及增量市场积极拓展中、高端用户,力争占据未来 3G 业务用户市场份额的 13。 预计到 2011 年,中国移动电话在总人口中的普及率将超过 70;在 2011 年,移动业务将占整个产业收入的 75以上;另外,移动视频、移动宽带、移动游戏以及移动商务的收入将超过传统业务收入,并成为运营商之间差异化竞争的主要领域。 综上所述,中国的移动通信行业将继续增长,未来电信业真正竞争的重点是在移动通信领域。 有效捆绑实现融合发展目前,语音业务收入仍是全球运营商的收入主体。 在移动数据业务最发达的日本,运营商之间的竞争还是话音业务,依靠价格战来争夺用户。 在我国,情况也不例外。 数据业务在电信业务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偏低:2005 年,全国数据通信网业务收入占电信业务收入的比例为 68;2007 年,这一比例也只升至 84。 值得注意的是,语音业务的增速明显放缓,数据业务却越发成为重要的增长动力。 从长远来看,移动通信的数据业务是未来竞争的重点。 全业务竞争时代,谁能真正有效捆绑,实现融合发展,才能真正具有竞争力。 以中国电信为例,中国电信接手 络后,最迫切的需要是提供一个可支撑、可运营的 络,从而保持业务的延续性。 如何在以往相对完善的固网支撑平台上,提供移动业务支撑,并将 计费、网管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固网、移动的融合,打造整合的业务支撑系统,都是中国电信必须面对的直接挑战。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雷震洲表示,C 网易主中国电信,最看好的是移动互联网,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和一个有效的突破口。 加强监管促进融合21 世纪素材资源平台 中国最大素材资料平台 160984104随着 3G 时代的到来,业务类别越来越多,用户各有选择,消费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变动。 因此,只有真正推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才是抢占市场的重点,这就需要监管者和运营商的努力来实现。 对于监管来说,具备垄断性质的电信行业对行业政策高度敏感,必须做好引导和政策制定。 针对重组后新的市场架构,监管机构有必要在一定时期内采取必要的非对称管制措施,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监管体制,以促使行业格局均衡发展,加速融合,这也有助于全业务运营商的发展。 对于运营商来说,为维持和提高利润份额和吸引那些最有利可图的客户,运营商必将展开激烈的竞争。 为了在新环境中获得成功,运营商应当建立新业务模式,在精心进行合并整合的同时,迅速发挥固话移动业务整合的优势。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移动运营商尽早完成向 3G 网络的升级,将有助于运营商在第一时间吸引数据业务需求较高的细分用户群,而这部分用户群也基本是移动通信市场的高价值用户群。 针对不同细分用户提供满足各类型需求的数据应用服务,从而才能在数据应用服务市场占据先机。 总之,惟有致力于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服务提供商,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