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qm理念及管理模式(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管理者與員工,必需為他們的作業過程與產品的品質負責,要建立量化的品質衡量方法,作為通知改正行動的基礎。 工作團隊中能幹及有幹勁的員工,依其對品質與生產力的貢獻加以表揚及獎勵。 對已有的策略作出計劃,用以衡量及追求持續的作業過程改進,俾能提供最有價值的產品與服務。 供應商是否實施 TQM,應作為選擇之主要考慮依據。 從依賴檢驗的方法,改變為產品設計與建立品質在影響產品品質的作業過程中。 使用工具與技術在持續的 改進品質系統上。 持續性的過程改進是績效改善的關鍵,應利用必要資源來達到所需文化的改變。 12 (二 ) 追求新的策略思考方式 制度化的持續改進製程,不僅在符合標準而已。 設法從內部改進製程,而不是等候顧客的抱怨或要求。 組織內各單位都包括在內,不僅依靠品保單位。 使所有員工均成為改進的驅動力。 利用指引與目標值,作為改進的目標。 利用適當的過程管制技術。 瞭解製程變異上的影響,及其可作為過程改進的涵義。 品質是設計得來的,不是剔除缺點得來的。 要把供應商納入改進製程之中,成為負責的合夥人,而不是敵對者。 強調最佳壽命週 期成本 (最佳值 ),不僅是買得最便宜。 13 (三 ) 瞭解你的顧客 品質的最終需求是讓顧客 (或使用者 )滿意,無論他們是公司內部顧客或外部顧客,都要儘量使他們感到滿意。 最終的使用者是現場的工作人員或外部客戶,他們要求產品與服務能滿足他們對技術性能的期望(包括後勤支援 )與時程 (要時就有 ),而且要能以合理的成本獲得,這件事難在不但要符合顧客的需要,而且還要發掘他們要的是什麼。 (四 ) 設計真正顧客需求的條件 要先瞭解顧客 (內在及外在 )真正的需求與期望才能談如何滿足他們,瞭解需求並將它們精確地反映到產品、服務或製程規格等非常重要,只有 使用者期望與需求取得一致時,使用者才會滿意。 14 (五 ) 著重於預防、而非改正 在改進品質時預防的槓桿作用力量更大 (即預防的效果大於矯正的效果 ) 越在早期開發一項產品或服務時考慮品質,能免除製造與操作使用上的變異性,其獲得的利益愈高,許多問題也能防止。 (六 ) 減少經常性浪費 物 料 人 時 銷售損失 資金 報廢 過多的存量 檢驗裝備 試驗裝備 機器使用差 能源浪費 遺失或放錯物料 高於或低於規格 過多的設備 重做 檢驗 檢查 調查真因 生產浪費或品質差 無效率的會議 稽催者 產品或服務品質不良 不反應顧客的需要 對顧 客服務差 工程設計不良 投資 保固成本 產品責任成本 閒置設備 折舊 慣常的時間、物料、與其他資源的浪費是可利用持續改進過程予以降低的。 15 (七 ) 追求持續改進的策略 突破是改進製程中很重要的部份,而持續地 ”好的調整 ”常被忽視。 真正突破的時間是難以預測的,例如:使用自動化來取代人工作業,在等候它到達時由於缺乏持續性的改進,組織階層的績效就會衰退。 運用持續改進為工具時,管理者需展現領導才能與對品質的承諾,要支持工作者,並善待之,因為他們是主要的改進資源。 時間 創新 創新 改善 改善 新標準 新標準 16 (八 ) 將結構 性的方法從事於過程改進 過 程 方法 資料蒐集 觀察 訪談 檢核表 資料分析 直方圖 柏雷多圖 管制圖 要因分析 魚骨圖 製程分析 決策樹 變異確認 源流鑑定 改進計劃 製程改善 教育訓練 程序檢討 行動與持續改進 製程愚巧法 改進方法 改進材料 改進設備 改善對策標準化 17 (九 ) 利用技術面與社會面平衡的方法 TQM 成果的最佳效益來自技術與社會系統的適當結合。 一般人多強調技術方面的改進,如機器、工具、電腦等; TQM的理念強調人在整。tqm理念及管理模式(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