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s与3g融合策略研究(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市场;后来逐渐进入成熟期,则依赖不 断的过程改良,以降成本来维持或提高市场的占有率。 这其间所造成的生产规模改变、进入新的学习过程、不确定性的降低、引起模仿、或由于技术扩散等原因会造成技术效益的衰退,从而又需要有新的技术导入。 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技术生命周期。 其中,我们看到技术实际上又被分解为了产品技术与过程技术两种。 产品技术表现在最终产品或完成品上,过程技术表现在设备上或制造特定产品的方法上,与此相应的是伴随着技术生命周期而存在的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 产品技术与过程技术的相互作用、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的互补替代,则构成了微观意义上“过程” 性理解在空间维度上的展现。 根据熊彼特的理论,技术创新的动力学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大的主要的创新集中在少数部门中;第二,这些创新并非孤立地出现,而是间歇性地集群发生。 对技术生命周期进行分析,可以清楚在一个中等长度的周期到下一中等长度周期演化的转变中,“老技术”将被“新技术”取代,见图 3: 中国最庞大的下资料库 (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9 页 共 47 页 图 3:技术生命周期曲线 图中新技术曲线的性能比老技术曲线的性能要好。 尽管新技术性能将超过老技术,但在一段时间内表现可能不及老技术好。 这表明采用新技术会带来风险。 在图中,一个试图进行重大创新的企业必须自愿从曲线 1 上的 A 点,移到一个新技术生命周期曲线 2 的初期上的 B 点。 技术进步幅度越大,这种情形可能会越严峻。 我们在分析 PHS 技术演进时需要从两个层面上来看。 一是,按照国内的实际 (是一个 PHS 系统 ),把 PHS 技术用做无线市话的情况。 二是,从技术本身着眼,假设 PHS 能单独组网。 实际上,目前业界一些对 PHS 向 3G 过渡的 分析,更多是基于第二种情况,就是假想能利用 PHS 技术单独组网 (日本和我国台湾省的 PHS 运营就是这样一种模式 )。 PHS 在技术上的优劣势分析 : 一、劣势分析 面临网络优化和补增基站困扰 经过几年的技术改进, PHS 的通话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比如,目前一些地方PHS 采用了 500mW 大功率基站、组控技术和智能天线技术,基本上解决了覆盖、切换和容量等问题,能实现预付费、短消息和数据上网等新业务。 然而,各地PHS 依然普遍存在接通率低、掉话、覆盖面窄等问题。 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高大建筑物对 PHS 的通话 质量影响明显,需要进行大量的补、增基站和扫除盲点工作,对 PHS 系统的建设成本、建设周期和服务质量的影响仍然很大。 产业合作模式有待完善 PHS 增值业务中的利益分配和盈利模式模糊,对 SP 的驱动以及整个产业链的控制力度不足,主要体现在支持数据增值业务的 PHS 业务的手机型号不多、服务提供内容相对匮乏等方面。 PHS 增值业务中的 ICP 和 ISP 的数量和质量同移动梦网、联通在信相比,近期难以取 得竞争优势, 中国移动已经在 20xx 年开 中国最庞大的下资料库 (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10 页 共 47 页 始同 ICP 和 ISP 签署“ 排他性”协议,中国联通也开始采用类似的方式来捆绑ICP 和 ISP,这样将给 PHS 的增值业务造成一定的困难。 能否顺利实现全国 PHS用户之间、与移动电话用户之间的短信互发等非技术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PHS 用户在增值业务上的需求。 二、优势分析 PHS 在技术上也有一定的优势: 一是无线上网速率优势明显;二是低辐射。 随着国内整体经济水平及人们对辐射等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 PHS 低辐射这一优点会越来越受到关注。 技术重要与否的衡量标准是市场,而不是技术含量的高低;技术的去留更多的是由市场需求决定而不是由技术本身的先进性决定的。 因此,从这些方面看, PHS 还是有生存空间的。 从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 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主要在解释产品生命早期阶段由贸易转变至后期海外投资的演变过程。 Vernon( 1966)以企业创新优势( Innovative advantage of enterprises)为出发点,加上区位理论( Location approach)的观点,說明了企业为何随时间的经过转移其生产地点。 下面就将 Vernon 的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说明如下图: 进口 出口 时间 见 一、 新产品 在 发达国家生产并且先满足 发达国家 市场 ,只有少量出口到 较 先 进国家 二、 成熟中产品 发达国家市场得到相当满足后 , 厂商开始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把产品销售到发展国家 三、 标准化产品 市场开始进入完全竞争阶段 , 厂商寻找更低生产成本国家生产 , 并回销发达国家 中国最庞大的下资料库 (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11 页 共 47 页 图 4: Vernon 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图 具体结合到 PHS,目前 PHS 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它已经是标准化产品,而在中国它还是一个成熟中产品。 相对于 3G 技术, PHS 的技术属于老技术的成熟期, 这时应依赖不断的过程 改良,以降低成本来维持或提高市场的占有率。 而 3G 属于新技术的引入期。 尽管 3G 的新技术性能将超过 PHS 老技术,但在一段时间内表现可能不及老技术好,因为采用新技术会带来风险。 因此在中国发放3G 牌照之后, PHS 凭借其已有的优势,会在较短的几年内仍占据大量的通信市场,尤其是低端语音市场。 但随着 3G 网络的建设和其成熟应用的不断推出, PHS逐步淡出大范围的覆盖应用,最终将走向社区、主要建筑物,甚至农村居民聚集区等区域性应用,仅仅作为固定网和移动网的补充和延伸而存在。 3G 对 PHS 生命周期的影响 一、 3G 牌照颁发 的数量 3G 牌照发放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 PHS 的生存时间。 如果两家固网运营商都获得 3G 牌照,会出现三种可能:一是投资可能更多地转向 3G, PHS 的投入将减少,发展速度将减慢;二是 3G 市场开拓并不理想,运营商将设法挖掘PHS 市场,如果能找到驻地化市场、用户群和业务, PHS 还将有很强的生命力;三是为了节省 3G 成本投入,两家固网运营商采取合作建设方式,这种方式对 PHS投资影响相对较小, PHS 系统扩容仍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从市场竞争压力以及PHS 投资回收考虑,两家固网运营商仍会维持一定规模的 PHS 系统投资。 从 20xx年 — 20xx 年,逐年投资预期分别为 104 亿元、 37 亿元、 19 亿元和 8 亿元。 如果两家固网运营商中只有一家获得 3G 牌照,获得者可能会放缓 PHS 的发展,而没有获得牌照的一家反而会加大 PHS 的投入,因为 PHS 仍将是其收入的重要来源和竞争的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围绕 PHS 的潜力挖掘,将成为运营商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包括推出新业务、开发增值业务、优化网络、研发双模手机等。 二、 3G 牌照的发放时间 3G 牌照发展时间越早,对 PHS 的冲击越大。 反之,将给 PHS 打时间差的机会。 根据目前我国电信市场竞争现状和 3G 产业发展状况进 行的测算, 3G 每推后 1 年启动运营,运营投资的成本回收期将会推迟 2— 3 年。 近期推出 3G 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总体上对 PHS 发展可能产生的不利因素更大。 三、两者的生命周期 PHS 和 3G 生命周期不同。 PHS 经过 7 年多的发展,现已步入了成熟发展期,但 3G 却是初次走向市场。 由于 PHS 与 3G 的商用化程度不一样,两者会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共存的可能性很高。 中国最庞大的下资料库 (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12 页 共 47 页 第 2 章 中国 3G 的市场环境分析 全球 3G 的发展概况 3G 的概念 一、移动通信的演进路径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特别是最近的十几年里,移动通信技术获得了很 大的进步,从传统的单基站大功率系统到蜂窝移动系统,从本地覆盖到区域、全国覆盖,并实现了国内甚至国际漫游,从提供话音业务到提供包括低速数据的综合业务,从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到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演进,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个人通信服务。 回顾移动通信发展进程可以看到,最初成功应用的移动通信系统是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的警车用车载系统; 80 年代中期,欧、美、日建成了第一代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网; 90 年代以来,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兴起,其市场规模以超出人们预期的速度快速扩张,很多国家的年增长率都 超过了 50%。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用户的迅猛增长,以及人们对移动通信业务多样化需求的增长,第一、第二代移动通信已经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第三代移动通信( 3G)应运而生。 相对第一代模拟通信系统和第二代 GSM、 TDMA 等数字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指将无线通信与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 至少 2M/s、 384k/s 以及 144k/s 的传输速度。 自 20xx 年 10 月起,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最早开始在日本商用。 2G W C D M A G P R S C D M A 1 x IS 95 3G E D G E G S M C D M A 2 0 0 0 中国最庞大的下资料库 (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13 页 共 47 页 图 5 移动通信的演进路径 上图为移动通信一般的演进过程。 全球市场上目前 2G 通讯系统 GSM 占据主流位置,而北美的 IS95 和 CDMA 1x 也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部分非洲地区还使用模拟通讯,但在此不作阐述,因为模拟通讯模式基本上已经不存在,日本采用自己的 PDC 2G 通讯制式,演进路径也较为独特,而中国由于大力推广基于自己提出的标准 TDSCDMA,因此其演 进路径也有所不同,除此之外,世界其他国家的情况基本上都符合这样的一个演进路径。 二、 3G 的优越性 3G 自诞生伊始,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它们纷纷组织力量进行 3G 研发。 按照国际电联提出的目标和各国的研究,人们普遍认为, 3G 应实现以下四个目标: 第一,全球普及和无缝漫游。 2G 一般为区域或国家标准,而 3G 将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覆盖和使用的系统,它将使用共同的频段,全球统一标准。 第二,可提供移动多媒体业务,包括数据、图像等业务,这应是它最主要的特征,也应是发展的方向。 第三,能提供比 2G 更大的 系统容量(大约是 2G 的 2 倍以上)、更好的通信质量,而且还具有低成本、高频谱效率和高保密性等优势。 第四,与 2G 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便于过渡和演进。 总之,人们希望通过 3G 可以真正实现“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任何人”的通信。 三、 3G 业务框架 UMTS 论坛从一个用户的角度来审视 3G 市场,对 3G 业务进行了分类。 UMTS将 3G 业务按照 3 级划分,第一级业务将按照话音和非话音业务分为两大类。 第二级是将话音业务,又分为基本话音业务和高级话音业务两种。 非话音业务又称为信息和内容业务,进一步按照业务性质 ,又可将非话音业务分成内容连接性和移动性两类。 在第三级中内容连接性业务包括移动 Inter 接入和移动Intra/Extra 接入两种业务内容。 移动性业务则包括定制娱乐信息业务、基于位置业务和多媒体信息业务三种。 从以上的分类方法可以看出, UMTS 定义的业务框架将 3G 业务划分为 6 个业务类型,分别是移动 Inter 接入、移动 Intra/Extra 接入、定制娱乐信息( Infotainment)、多媒体信息、基于位置业务、高级话音业务。 这个业务框架涵盖的业务和业务概念,为行业界定下一代 移动业务提供了一种可用的方式。 中国最庞大的下资料库 (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14 页 共 47 页 图 6: 3G 业务框架 从上图可以看出,与目前话音业务不同,未来 3G 业务将是一种提供实时在线的数据环境,能够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