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歷史-移動通信歷史(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曲声,最后还听到亲切的祝福声,几分钟后,耳机中又传出那听惯了的电码声。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奇迹的出现,而是由美国物理学家费森登主持和组织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无线电广播。 这套广播设备是由费森登花了 4 年的时间设计出来的,包括特殊的高频交流无线电发射机和能调制电波振幅的系统,从这时开始,电波就能载着声音开始展翅飞翔了。 在这之前,也有无数人在无线电研究上取得了成 果,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无线电广播之父 —— 美国人巴纳特史特波斐德,他于 1886 年便开始研究,经过十几年不懈努力而取得了成功,在 1902 年,他在肯塔基州穆雷市进行了第一次无线电广播。 他们在穆雷广场放好话筒,由巴纳特史特波斐德的儿子在话筒前说话、吹奏口琴,他在附近的树林里放置了 5 台矿石收音机,均能清晰地听到说话和口琴声,试验获得了成功。 之后又在费城进行了广播,并获得了专利权。 现在,州立穆雷大学仍树有“无线电广播之父 —— 巴纳特史特波斐德”的纪念碑。 与此同时,无线电通信逐渐被用于战争。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它都发挥了很大的威力,以致有人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称之为“无线电战争”。 1920 年,美国匹兹堡的 KDKA 电台进行了首次商业无线电广播。 广播很快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媒体而受到各国的重视。 后来,无线电广播从“调幅”制发展到了“调频”制,到本世纪 60 年代,又出现了更富有现场感的调频立体声广播。 无线电频段有着十分丰富的资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一种把微波作为信息载体的微波通信。 这种方式由于通信容量大,至今仍作为远距离通信的主力之一而受到重视。 在通信卫星和广播卫星启用之前,它还担负着向远地传送电视节目的任务。 六、个人通信的发源地 —— 寻呼机的诞生 今天,漫步在城市街头,我们时而可听到一阵阵“噼、噼、噼”的响声。 这就是无线电寻呼机所发出来的声音。 无线电寻呼机又叫做 BP 机。 它是专门用来接收由无线电寻呼系统发来的信息的,可以是寻人信息,也可以是有关天气预报、股市行情等一类短消息。 说到现代移动通信,不能不提摩托罗拉。 摩托罗拉最早是一家生产车用直流收音设备装置的公司,该公司随着汽车在美国的流行而迅速发展,二战时期公司转入无线电通讯设备的生产。 1941 年,摩托罗拉生产出了美军参战时唯一的便携式无线电通讯工具 —— 5磅重手 持对讲无线电样机及此后的 SCR300型高频率调频背负式通话机, 1956 年,第一个无线电寻呼机也在该公司问世了。 早期的寻呼机形状如单向收音机,有砖头那么大。 呼叫员整天在机器里不停地念着各种信息,有点像今天的出租车调度台,是一种“大广播”方式,你听到的是呼叫员发出的所有信息。 你得仔细留意自己的名字,错过了,就再也找不到了。 后来,寻呼机获得了个体特征。 每个寻呼机都取了一个数字名字,因此它只接收对自己的呼唤,而忽略其它信息。 当听到对自己的呼唤时,呼机就会嘀滴地响起来,它的主人于是需要找到一部电话,向呼叫员询问 信息,这就是模拟寻呼机。 在 1968 年,日本率先在 150MHz 移动通信频段上开通用声音发出通知音和消息的模拟寻呼系统就是这类。 70 年代曾出现了语音呼机 —— 某种信息到来之前,寻呼机发出一种预定的声音讯号,使用者打开机器便可听到这一信息。 80 年代早期出现了数字呼机,它的屏幕很小,只能把数字写在上面,以显示不同的数字来代表不同的信息内容。 显然,这种寻呼机所能传递的信息就比前一种丰富得多了,这类寻呼系统于 1973年在美国最先使用,其使用频率为 150MHz 和 450MHz。 数字寻呼系统不仅有“人工”的,也有“自动”的。 人工寻呼是由话务员受理,然后再由话务员对信息进行编码后发送给指定用户。 自动寻呼的上述操作过程都是由计算机自动进行处理的,不用人来操作。 随后几年出现了能显示文字信息的寻呼机,这些信息可能是告诉你需要回的电话、会议开始的时间或航班情况。 现在的寻呼信号已通过卫星向全国各地传播,在电波中搜索特定的寻呼机号码,准确地找到目标。 我国从 1983 年开始研究发展寻呼系统,同年 9 月 16 日,上海用 150MHz 频段开通了我国第一个模拟寻呼系统, 1984 年 5 月 1 日,广州用 150MHz 频段开通了我国第一个数字寻呼系统。 1991 年 11 月 15 日,上海首先用 150MHz 频段开通了汉字寻呼系统。 这种以汉字直接显示信息内容的“汉显” BP 机,省却了查代码的麻烦,且一目了然,因而深受用户的欢迎。 数字寻呼和汉显寻呼在我国从 90 年代盛行至今,但目前由于手机普及,寻呼用户正在逐渐下降。 七、实现个人电话的梦想 —— 蜂窝式移动电话的诞生 自从电话发明之后,这一通信工具使人类充分享受到了现代信息社会的方便,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而且普及范围也并不广,随着无线电报和无线广播的发明,人们更希望能有一种能够随身携带,不用电话线路的电话。 肩负着人类的希望,通 信领域的科学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由于两次大战的需要,早期的移动通信的雏形已开发了出来,如步话机、对讲机等等,其中,步话机在1941 年美陆军就开始装备了,当时的使用频段是短波波段,设备是电子管的。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开始使用 150MHz,后来发展为 400MHz,紧接着 60 年代晶体管的出现,专用无线电话系统大量出现,在公安、消防、出租汽车等行业中应用。 但这些仅能在少数特殊人群中使用且携带不便,能不能有更小更方便适合大众使用的个人移动电话。 随着对电磁波研究的深入、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问世,摆在科学家面前的障碍已 被一一扫清,移动电话首先被制造出来,它是主要由送受话器、控制组件、天线以及电源四部分组成。 在送受话器上,除了装有话筒和耳机外,还有数字、字母显示器,控制键和拨号键等。 控制组件具有调制、解调等许多重要功能。 由于手持式移动电话机是在流动中使用,所需电力全靠自备的电池来供给,当时是使用镍镉电池,可反复充电。 移动电话制造出来了,如何规划网络。 科学家首先想到蜂巢的结构,在建筑学上,蜂巢是经济高效的结构方式,移动网络是否可以采取同样的方式,然后在相邻的小区使用不同的频率,在相距较远的小区就采用相同的频率。 这样既有效地 避免了频率冲突,又可让同一频率多次使用,节省了频率资源。 这一理论巧妙地解决了有限高频频率与众多高密度用户需求量的矛盾和跨越服务覆盖区信道自动转换的问题。 70 年代初,贝尔实验室提出蜂窝系统的覆盖小区的概念和相关的理论后,立即得到迅速的发展,很快进入了实用阶段。 在蜂窝式的网络中,每一个地理范围(通常是一座大中城市及其郊区)都有多个基站,并受一个移动电话交换机的控制。 在这个区域内任何地点的移动台车载、便携电话都可经由无线信道和交换机联通公用电话网,真正做到随时随地都可以同世界上任何地方进行通信,同时,在两个或多 个移动交换局之间,只要制式相同,还可以进行自动和半自动转接,从而扩大移动台的活动范围。 因此,从理论上讲,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可容纳无限多的用户。 第一代蜂窝移动电话系统是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主要特征是用模拟方式传输模拟信号,美国、英国和日本都开发了各自的系统。 在 1975 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 FCC)开放了移动电话市场,确定了陆地移动电话通信和大容量蜂窝移动电话的频谱,为移动电话投入商用作好了准备, 1979年,日本开放了世界上第一个蜂窝移动电话网。 其实世界上第一个移动电话通信系统是 1978 年在美国芝加哥开通 的,但蜂窝式移动电话后来居上,在 1979 年,AMPS 制模拟蜂窝式移动电话系统在美国芝加哥试验后,终于在 1983 年 12 月在美国投入商用。 我国开始在 1987 年开始使用模拟式蜂窝电话通信, 1987 年 11 月,第一个移动电话局在广州开通。 八、让手机走近每一个人 —— GSM 手机的出现 模拟式蜂窝电话迅速发展,也开始显现出它的缺点,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由于模拟式蜂窝电话采用的频分多址技术造成频率资源严重不足,同时,模拟式蜂窝电话易被窃听和码机,造成对用户利益的危害。 进入 80 年代后期,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 、微处理器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大量应用,为开发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提供了技术保障。 1982 年,欧洲成立了 GSM(移动通信特别组),任务是制订泛欧移动通信漫游的标准。 GSM 本来是欧洲成立的一个移动通信小组的简称,这个小组在欧洲的蜂窝移动通信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他们对 8 个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了论证,最后制定了泛欧洲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并用该研究小组名字的缩写“ GSM”命名。 GSM 移动电话系统对频谱利用率高、容量大,同时可以自动漫游和自动切换,采用 EFR(增强全速率编码)后通信质量好,加。it歷史-移動通信歷史(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