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歷史-局域網發展史(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一个名叫 Andy Lud wig 的业务计划师,两人非常投机,经过与 Xerox 的多次谈判后,到 1985 年夏终于成立了他 们自己的公司,而 Xerox 只是他们公司的一个小股东。 在获得一笔风险资金后, Schmidt 和 Ludwig 于 1985年 l1 月率领 8 名 Xerox 雇员完全脱离 Xerox 公司,开始以名为 ASTRA 通信公司 进行创业。 该公司的目标是销售结构化布线光缆和 STP 以太网集线器。 (ASTRA 这个名字没有维持多久,因为 NEC 已为该名进行过商标注册,并威胁要控告 Schmidt 的新公司违反商标法。 新公司的一个董事长在浏览字典时偶然找到 Synoptis这个词, SynOptics 通信这个公司的名字就由此而诞生。 ) 10BASET 批准为 IEEE 标准 1986年, SynOptics开始进行在 UTP电话线上运行 10Mbps以太网的研究工作。 名叫 LATTIS NET 的第一个 SynOptics 产品于 1987 年 8 月 17 日正式投放市场。 也就在同一天, IE 涨 IEEE 工作组聚在一起讨论在 UTP 上实现 10MbPs 以太网的最好方法,后来被命 名为10BASET。 除了 SynOptics LATTISENT 方案外,许多有竞争力的提案也纷纷飞向 IEEE,其中最著名的是 3Com/ DEC 和 HP 的提案。 经过三年的时间,世界各地的工程师定期地云集在 这面大旗下,探求在 UTP 上运行 10Mbps 以太网的最佳方案。 最后 IEEE 同意以HP 多端口中继器方案和改进型的 SynOptics LATTISNET 技术为基础进行标准化 1990 年秋天 ,新 / 10BASET 标准正式通过。 次年以太网的销售量将近翻一番,其吸引 力是靠新的 10 BASET 中继器、双绞线介质附属件 ( MAU)和 NIC 网络接口卡。 星形布线结构的出现是以太网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 首先,以太网开始愈来愈像电 话系统,都有设在布线室的中央交换机和连到每个节点的专用线。 其次, IBM Token Ring 已失去它的两个优势 结构化布线方法和采用双绞线布线。 Novell NetWare:联网 权威 1980 年初,一家很小的名叫 Novell 的软件公司开发了一个取名为 NetWare 的网络操作 系统。 然而,要想运行 NetWare 操作系统,就需要购买有关的网络硬件, Novell 抓住这一机遇,开始销售网络接口卡,这时的接 口卡只适用于以太网。 几乎一昼夜间, NetWare 成为办 公室应用的 权威 ,它允许各个 PC 访问共享打印机,发送电子信函,交换文件和访问中央 数据库。 NetWare 的巨大成功又推动了对以太网适配器的大量需求,从而使得以太网成为网络市场的领先者。 以后, NetWare 被修改成可适用于 ARC 和 Token Ring(令牌环 )网。 到此,以太网压倒了所有其它的 LAN 技术。 1980 年 Novell 出卖了它的网络接口卡业务,但与此同时,它开始向任何需要它的 Novell Engineering(NK)以太网适配卡设计的 人出售许可证,从而出现了庞大的 NE20xx 仿制 生意,就像 IBM PC仿制工业那样兴隆。 突然之间,一些外行公司可以通过购买 NS 半导体公司的芯片和从 Novcll 获得名称、设计和相应软件来进入网络接口卡业务之中。 有些公司甚至不顾受设计许可证的麻烦,只要从 NS 公司购买 8390 硅片和提交不带软件、但标有NE20xx 兼容型 就万事大吉了。 由于 NE20xx 仿制者和 3Com 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得 价格急剧下降。 到 1988年已有数十家 NE20xx卡制造商在营业,只要花 200美元就可购买 Ether网络接口 卡,而 IBM 的 Token Ring 卡却要花 1000 多美元。 到 1990 年, Western DigitaI(以后改为 SMC)公司和一些台湾公司在内的一些 NE20xx 经销商甚至开始仿制 Nationa1 8390 以太网芯片。 其结果是以太网营业额由于不断降价而上升,可供货的经销 商愈来愈多,因竞争压力而使技术革新不断涌现。 Token Ring 的消亡 直到 1992 年,许多工业和市场研究分析员错误地预测 Token Ring 有朝一日要压倒以太网,但事实是 SynOptics公司于 1987 年 12 月向德克萨斯仪器公司 (TI)和波音航空公司提交它的第一个以太网集线器时,给 Token Ring 的未来以致命的一击。 80 年代末,甚至连 IBM 都不敢再小看以太网的存在了:一个例子是 IBM 开始为它的个人计算机和 AS/ 400 小型机出售微通道以太网适配器,以满足十年来它的客户一直在要求 提供的连网选件,另一个例子是 IBM 为了适应世界潮流而推出 RS/ 6O00 工程 技术工作站 产品线。 工作站的首领 SUN 微系统公司早就采纳以太网为标准,而把以太网标准构件 建到它的每台机器之中。 在 1991 年, IBM 的 Austin、 Texas 工作站分部迈出了出人意料的一步 采纳以太网作为它的标准。 从此 RS/ 6000 开始配备内建的 Inte132 位以太网协处理器。 只有在 90 年代才使 IBM 的网络分部开始认识到: Token Ring 是无法取代以太网的、它的网络战略已告失败。 此时,以太网的销售量与 Token Ring 的销售量之比为 3: 1,而且这种压倒趋势还在加速。 就在即将退出网络舞台的最 后一刻, IBM 仍试图以拷贝 Novell NE20xx/Nationa18390 仿制战略来停止市场份额被以太网蚕食的趋势。 1992 年, IBM 把它的 Token Ring硅片组的许可证转给国家半导体公司 (NS),以产生一个生产基地广大而 经济的仿制工业,但到1992 年, Tocken Ring 彻底失败的结局已无法挽回,此时以太网已成为全球大、中、小各类公司局域网的事实上的标准。 四年来,以太网的销售量增加到十倍,从 1988 年的 1 百万套到 1992年的 l 千万套,这是多么令人瞩目的增长速度 ! 交换式和全双工制以太网的出现 (19901994) 在 80 年代末,若干市场因素促使对快速网络基础结构的需求:  独立的 PC 连接到现有网络中,导致较高信息流量。  市场上新型 PC 越 来越多,也导致较高的信息流量。  使用图形用户界面的、功能强大的 PC 机越来越多,造成了较高的基于图形的网络负载。  多 LAN连接在一起,共享以太网依赖于所有用户共享介质的单个连接,在这种连接方式中,一次只有在任何地点的一个网站可以发送。 由于较多的用户争用 有限的同一带宽,因而将这些不同的局域网连接在一起导致了信息流量的猛增。 两端口网桥 (只连接两个 LAN)有着和以太网本身一样长的历史,此时它在连接 LAN 上成为畅销货,因为它能使信息流量受控。 到 80 年代末一种新型网桥 智能型多端口 网桥开始出现。 Alantec、 Synerics、 Raca1Milgo、 Clear point 等公司都纷纷出售智能型多端口网桥,但在1990 年,一个完全不同的网桥 Kalpana EtherSwitch EPS700 面世。 EtherSwitch 由于以下几个理由而与当时的绝大多数网桥有很大的不同:  网络开关 (Switch)是一种提供同时多条数据 传输路径的体系结构,和电话交换机很 相似,使整体吞吐量显著提高。  EtherSwitch使用一种名为 切入法 (cutthrough)的新桥接技术 (而常规网桥是使用存贮、转发技术 )。 通过这种网络开关使延迟时间降低一个数量级。  最终使 Kalpana成为名牌的是该公司的奠基者 Vinod Bhardwaj和 Larry Blair采有不 同凡响的经销方法来推销该产品。 EtherSwitch是以提高 LAN性能的网络开关来销 售的,而不是以互连不同 LAN 的网桥来销售。 这一区别非常微秒,但几乎在一昼夜 间 , EtherSwitch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领域 网络开关 (或网络交换器 )。 全双工以太网 1993 年, Kalpana 创造了另一项突破 全双工以太网。 常规的共享介质以太网只以半双工模式工作,网络在同一时间要么发送数据,要么接收数据,而不能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 对所有的用户,共享以太网都依赖单条共享介质,因此在技术上不可能同时发 送和接收。 全双工的优点是很明显的 同时发送和接收,这在理论上可以使传输速度翻一番。 Kalpana 把这一特性加到它的集线器中,全双工很可能成为未来交换式集线器和服务器网络接口卡的标准。 快速型以太网的出现 (19921995) 网络开关虽然是降低网络通信拥挤的最佳设备,但每个以太网开关只能为每个端口提供10Mbps 的最大流通量。 对于要求 10Mbps 以上流通量的应用,唯一合格的竞争者曾是光缆分布型数据接口 (FDDI),它是一个昂贵的基于 100Mbps 光缆的 LAN。 大型网络的管理人员已在开始实现 FDDI 主干网和 FDDI 服务器连接,并且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甚至在把客户机或工作站连到 FDDI 环上。 在 80 年代, DEC、 AMD、 NS 和 IBM 等名牌公司将数百万美元投在 FDDI 半导体厂和产品开发上。 1991年, Sun微系统公司甚至打算将 FDDI 连接加到每 台 SPARC Station机上 (所有的 SunS PARCStation 已配备有内建的 10Mbps 以太网连接 )e 不幸的是,由于高成本和复杂性 FDDI 从未成为主流技术。 而与此同时,以太网的价格由于销售量猛增而急剧下跌。 某些网络公司开始建造含有高速 FDDI 和以太网端口的交换式集线器。 Crescendo 通信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员,它建造了一个配有 FDDI 和交换式 10BASET 端口的工作组开关。 可是,很多用户越来越多地考虑以太网的长期前途,因为这一技术已有 10 年的历史,这在计算机界是公认的事实。 在 1991 年 8 月,现已从 3Com 公司退休的 Howard Charney,以太网的合伙发明人 David Boggs、细缆以太网的发明人和 3Com 的第一个 EtherLink 网络适配器的总工程师勋 Crane 与3Com 前任技术副总裁 Larry Birenbaum 在一起谋划成立一个新公司。 他们打算从销售网络测试装置开始,但在讨论过程中, Birenbaum 突然提出能否使以太网按原速度的 10 倍运行,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