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历史-媒体发展史(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er 作为信息载体的网络超文本。 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是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系统,它能对介入者 人产生各种感官刺激,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并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人能以自然的方式与计算机生成的环境进行交互操作。 早在 1965 年美国 就提出了所谓 The Ultimate Display,目标是使人在计算机生成的世界中产生亲临其境的感觉,并能与计算机进行自然、直接的交换。 1968年 研制成功头盔式显示器 和头部及手跟踪器,这些技术后来在飞行模拟器中起了重要作用。 80 年代中期, NASA 研制成 功第一套基于头盔显示器及数据手套的 VR 系统。 VR正成为高科技和军事领域中不可缺的技术,正在开发的应用领域有飞行、空间技术、医学、娱乐等。 v 1968 年 Dr. Douglas Engelbart 发明了鼠标器 12 月 9 日在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年会上,道格拉斯 ?恩泽巴特( Douglas Engelbart )博士第一次展示由他设计的鼠标,恩泽巴特博士设计鼠标时的出发点是要通过一种小巧的装置来代替计算机上的(↓↑→←)这几个键,当年博士制作的鼠标是一个木头盒子。 这个装置的工作原理就是由底部的小球带动枢轴转动 ,并带动变阻器改变阻值来产生位移信号,当使用者移动盒子时,它的位移会被转轴转动产生电信号,产生的电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屏幕上的光标便可能随意游动。 而使鼠标流行起来的是 APPLE 公司的Macintosh 电脑,在鼠标上面有一个或几个键,下面则安装了不同类型的运动检测器,点击鼠标按键,就可以选择光标下的屏幕对象,从而可以在一段特定的时间里运行某个特定程序的操作。 1969 年 美国 ATamp。 T Bell 实验室首先在 PDP7 计算机上实现了 UNIX 操作系统, UNIX 是 一个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提供了支持软件开发的基础和 环境,可支持多终端用户。 UNIX 是用 C语言编写的,具有短小精悍、可靠、易于理解、易于扩充和移植等特点。 如今 UNIX 已有许多变种,包括 ATamp。 T 的系统 V, IBM 的 AIX, DEC 的 Ultrix 以及 Sunsoft 的 SunOS。 UNIX 及其变种已经成为一个面向多任务、多用户的操作系统类型,这里的程序实际就是操作系统中所指的任务或进程,而多用户性能则指同一台计算机可以同时为多个用户使用。 由于 UNIX 是那些为数众多并且由 Inter 提供服务的教学和研究中心的操作系统,故大多数 Inter 用户迟早都会遇到 某种 UNIX 系统。 1969 年 1 月 2 日,一些由 ARPA(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资助的软件及硬件工程师小组开始研究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其中作为一个商业性研究与开发机构,位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的 BBN 公司( BBN: Bolt, Beranek and Newman, Inc)赢得了构造 ARPANET 初始部件的合同,这次它负责开发并建立首批接口信息处理器( IMP: Interface Message Processor )1969 年 9 月首批提交的 4 个 IMP 送到了 4 个有幸成为 ARPANET 第一批网点的机构,它们分别为斯坦福研究所( SRI)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UCSB)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以及犹他大学盐湖城分校( UUSLC)在 9 月 2 日,这 4 个 IMP 正式开通并开始在各个网点间交换信息, ARPANET 诞生了。 1946 年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 ENIAC 在美国宾州大学诞生 世界上第一台数字式电子计算机ENIAC 诞生,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校的物理学家约翰莫希利( John Mauchly)和工程师珀瑞斯勃埃克特( J Presper Eckert)为首的数十个技术人员和数学家共同开发的,ENIAC 的研制计划于 1943 年 5 月开始实施,并于 1946 年完成,后安装在陆军弹道研究所,一直服役到 1955 年 10 月, ENIAC 长 100 英尺,宽 3 英尺,在约 30 吨,机器中约有 18800 只电子客、 1500 个继电器、 70000 只电阻以及其它各种电气原件,同时还安装有 6000 多个开关用于指示运算步骤, ENIAC 运行时耗电 150 千瓦,产生非常大的热量, ENIAC 每 200 微秒进行一次加减运算,每 3 毫秒进行一次乘法运算,每 30 毫秒进行一次除法运算。 ENIAC 运算速度之快,相当于 手工计算的 20 万倍,继电器计算机的 1000 倍。 1972 年 10 日 在提交给 ARPA 的一份题为 A History of the ARPANET: The First Decade的报告中, BBN 谈到了 ARPANET 的首次公开亮相。 当时首届计算机与通信国际会议正在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召开,有 1000 多名与会者亲眼目睹了 40 台左右的终端访问 ARPANET 上位于不同场地的大型计算机的情况,在当时的出席者看来,这个完美无缺的演示实在是太扣人心弦了,以至于他们在返回各自的研究中心时梦幻般地期望 好戏还在后头。 这些出席者毫不知晓在会议之前进行的近乎疯狂的大量调试与测试,由于演示的高质量,与会者们相信这个技术很快就会达到可以成功运作的地步,而实际上,某些计算机和终端类型仅仅是在演示前不久才连接到网络,而且未经过周密的测试。 1972 年 8 英寸单面单密度软磁盘在美国问世,之后在 1976 年 8 英寸双面倍密度软磁盘问世。 继 8 英寸软磁盘之后, 1976 析美国 Shugart 公司开发出 英寸双面倍密度软磁盘, 1984 年,ANSI 鉴定了 英寸软磁盘, ISO、 ECMA 和 JIS 选用了 英寸软磁盘为最初工业标准,国际标准化组 织 ISO 承认 英寸软磁盘为微型软磁盘的标准。 软磁盘成本低,价格便宜,驱动器结构简单,并且采用随机存取的工作方式,这一点优于磁带良好的互换性并适于脱机存储,无论哪一家公司制造的磁盘均按国际标准制造,因此在各类微型机上均可以使用。 同时数据可以多次写入删除 ,这一点优于只读式光盘,记录数据可以长期保存。 因此,软磁盘可以迅速发展起来,我国早在 1976 年就开始了研制工作,并于 1981 年制成了第一张国产软磁盘片。 在加州 Cupertino, Xerox(施乐 )公司的先进研究中心 PARC(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的基地,研究人员在 1973 年开发出第一个 GUI(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图形用户界面)在一个GUI 系统中,鼠标或操纵杆用来控制屏幕上的小图像。 PARC GUI 采用一种 桌面隐喻 ,把图标(小图像)放置在屏幕上,这些图标都是大家熟悉的物体,比如文件类。 操作时,用户不须键入命令,而只需用鼠标选择一个图标就可以调出一个菜单,用户可从菜单上选择想要的选项。 1981年 Xerox 推出的 Xerox Star 并没能得到买主的青睐,却在 APPLE 的 Mac 机上引起了轰动, 不能不说是 Xerox 市场化的失败,但对后世的影响却是很深远的。 APPLE 公司是发明成功第一代商业化个人电脑的公司。 1976 年 Steve Jobs 和 Steve Wozniak 在加州的 Cupertino,乔布斯父母家的车库里,制造出苹果 I 型电脑,虽然它不过是用一块电路板和一个可选的键盘组成的。 在 1977 年,苹果公司推出了 APPLEⅡ这是第一种为普通公众制造的个人计算机,它不要求具有电子技术或编程知识。 它使用的 CPU 是 MOS Technology 生产的6502,整体设计采用模块组合方式,提供的内置的键盘 、声音、图形以及可选的软驱,标价是$1,298,但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得归功于一个叫 VisiCalc 的程序 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电子表格软件包。 1984 年 APPLE 又推出了 Macintosh 机,它所提供的全部鼠标及下拉式菜单操作和直观的图形接口引起了微机上操作方法的革命性变化,它还率先使用了 Microsoft 的 Excel 电子表格,并且当 Aldus 公司的 Page Maker 推出后, Mac 机充当了其它机器无法充当的角色。 1985年 Jobs 被 Sculley 开除出公司,到 90 年代 APPLE 公司处境不佳,于是 JOBS 重回公司苹果,并于 1998 年 8 月推出了由 Jonathan Ive 主持设计的 iMac一个半透明的、蓝白相间的美丽得惊人的机器后, APPLE 公司也开始恢复生机了。 Intel 在 1978 年推出 16 位的 CPU 编号为 8086,由 40000 颗晶体管,工作频率为 ,随后在 1979 Intel 又推出了 8088,使 16 位电脑成本能够下降, 1980 年 PC 市场成形,电脑巨人 IBM 推出了以 8088 为 CPU 的 IBM PC (以及随后的 PC XT),随后, Motorola 也推出了外部总线宽度 16 位的 68000,它 的频率为 8MHZ,由 68000 个晶体管组成,这颗 CPU 的性能与定位差不多接近 Intel 的 386SX,随后被 APPLE 公司选为 LiSa 电脑及第一代 Macintosh电脑的 CPU 核心。 在 1980 年 Intel 又推出了 80186,在 82 年又推出了 80286,它有 125000颗晶体管,工作频率为 6~25MHZ,它采取了许多大型电脑 CPU 的发展观念与技术,是当时第一颗具备多任务切换、内存分段保护与虚拟内存功能的 16 位 CPU。 到 1984 年, IBM 以 Intel80286 为 CPU 架构,推出 PC AT.。 1985 年 80386 诞生, 386 采用 2 微米工艺,由 275000颗晶体管组成,个人电脑由此跨入 32 位时代。 1989 年, Intel 拟定 P9 计划,以 1 微米工艺开发出 386SX,原 386 改为 386DX。 1989 年 4 月 Intel 发表 80486,它则由 120 万颗晶体管组成,全面兼容 8086/8088/286/386。 CDROM 标准最初是为激光唱盘制定的工业标准,把全部的标准集合在一起称为彩皮书标准( Rainbow Books)。 彩皮书分为各种颜色的书或者说分为一系列以驱动器所使用的激光颜色来命名标准。 彩皮书主要包括四种管理着各类光 盘技术的标准,这四咱标准以及它们的应用如下: Red Book (红皮书)用于 Audio CD(激光唱盘) Yellow Book(黄皮书)用于 CDROM(只读光盘) Green Book (绿皮书)用于 CDI(交互式光盘) Orange Book(橙皮书)用于 CDR(可重写光盘) 所有其他的标准和技术都是从这四种主要标准衍生出来的,其他的标准和技术如下: CDROM/XA 、 Photo CD(照片 CD)、 CD+G(图形 CD)、 CDBridged Disc Mixed mode disc(混合模 式 CD)、 Video CD(White Book 视频 CD)、 CDi Ready Discs、 Karaoke CD。 IBM PC( Personal Computer)是美国国际商用电子计算机公司 1981 年 的产品, APPLEⅡ的成功刺激了 IBM, 因此设计不到一年就推出了 PC 机,它以 Intel8088 为 CPU,还为附属设备提供了扩展槽。 一个典型的 PC 机系统由主机( System Unit)键盘( keyboard)显示器( display)等几部分组成。 早期 PC 机有 DOS、 CP/M8 CCP/M8 UCSD PSystem 等四种操作系统,但只有 DOS 伴随 PC 机成为了个人计算机的标准。 最先采用的是 83 键分离式键盘,后来才有101 键盘 ,显示器是一种 英寸绿色字符显示器。 随后许多家公司开始仿制 PC 机, 1983 年Compaq 生产了第一台与 IBM 兼容的 Compaq 便携式计算机,接着出现了数十家兼容机生产商,几年后 IBM 就失去了对 PC 市场的控制,今天市场上大多数都是兼容机。 MSDOS 是美国微软公司的产品,主要设计人是 Tim Paterson。 80 年代初, IBM 公司为其 PC机选择操作系机, MSDOS 击败 CP/M86 和 UCSD Pascal PSystem,成为 PC 机的主流操作系统,并更名为 PCDOS,但除个系统文件名有些不同外与 MSDOS 没什么不同,二者的版本号都是对应的,从 1981 年 10 月的 版本,到 1993 年 版本 MSDOS 已研制出十几个不同版本,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DOS 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最初设计思想和追求目标: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操作环境和应用软件开发环境,另一个重要原因是 DOS 不断开发新版本,增添新功能,以支持新硬件,同时保持与老版本的兼容性、虽然 和 版本具备了一些多任务处理功能,但它仍是一个单用户单任务的系统,同时存在着诸如缺乏功能全面的图形界面,内存使用管理效率低等局限性,这使 DOS 必须从根本上做出革命性的改动,才能适应现代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 1982 年,。it历史-媒体发展史(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命运。 我们对成功充满了信心。 当然,我们也做出一些成功的商业决定 , 如将精力集中在intel8080 芯片和将 MSDOS 授权给 IBM 使用,虽然在那个时候,这些看上去肯定象赌博。 有时,我们确实很冒险,与任何一家公司对客户所能做出的切实可行的许诺相比,我们的许诺要多得多。 为此,我们要比别人付出更大的努力,我们要工作得更晚,工作得更艰苦,要与任何不可能挑战。 有时我们做得非常好,如
0),它能提供高达 80GB 的容量,这些都是从那时的 MR磁头技术开始得,当然这么高的容量最后还得归功于 GMR( GaintMago Resistive,巨磁阻)磁头技术, GMR 是 IBM 公司在 MR 技术的基础上研发成功的新一代磁头技术,它是最新的磁头技术,现在生产的硬盘全都应用了 GMR 磁头技术。 GMR 比 MR 具有更高的信号变化灵敏度 ,从而使得硬盘的单碟容量可以做得更高
launch the new online game, MegaWars I in 1983. 1982 John Taylor and Dr. Kelton Flinn formed the Kesmai Corporation. They received their first contract to develop an ASCII text roleplaying game for
《象棋大师》最后交由第三波发行,而这次比赛也改变了虞希舜的一生。 之后虞希舜推出改进版《特级大师》,在不同级别的比赛中多次获奖。 1991 年 7 月,虞希舜独资创立光谱资讯,专攻人工智能游戏软件,光谱 1992 年推出的《将族》就是在《特级大师》的基础上加入故事情节而成。 《将族》以其精美的 VGA 画面、强悍的电脑 AI 和挑战赛制的游戏模式,令光谱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台湾游戏界的新星。
博爱人格的人(小部分时间指的是 UltimaⅧ,在 UltimaⅧ中,圣者被塑造成了一个为达目 的不择手段的小人,为此创世纪 Fans 提出了强烈抗议)。 创世纪系列在世界范围内发行的版本超过十个,具体销量无法统计。 创世纪系列有着自己的玩家队伍,他们都是一些资深玩家,很多玩家现在已经超过40 岁。 必须说明的是,纸上游戏为 RPG 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基础,事实上在很早以前
版的 T2 标准公司宣布支持 DVD 标准。 截至 1997 年底,一区共发行 600 张 DVD 影片,全美共销售了 153 万套 DVD。 1998 年 里程碑: LUMIVISION 公司的 Africa: The Serengeti(IMAX DVD)成为第一张提供8 条独立音轨的 DVD,音轨包括 8 种语言:英语、巴伐利亚语、吉西班牙语、加泰罗尼亚语、法语、日语、韩语和中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