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doc45-iso(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实施过程改进计划的职责和权限; —— 所需的资源,如资金和基础设施; —— 评价组织业绩改进成果的指标; —— 改进的需求, 包括方法和工具改进的需求; —— 文件的需求,包括记录的需求。 管理者应当对质量策划的输出进行系统的评审,以确保组织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GB/T1900120xx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 a) 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以满足质量目标以及 的要求。 b) 在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改进行策划和实施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职责、权限和沟通 职责和权限 为了实施并保持有效和高效的质量 管理体系,最高管理者应当对职责和权限作出规定并进行沟通。 组织的所有人员都应当被赋予相应的职责和权限,从而使他们能够为实现质量目标作出贡献,并使他们树立参与意识,提高能动性和作出承诺。 GB/T1900120xx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职责、权限和沟通 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组织内的职责、权限得到规定和沟通。 管理者代表 管理者代表应当由最高管理者指定并赋予相应的权限,以使其能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管理、监视、评价和协调,从而使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和高效地 运行并得到改进。 管理者代表应当将有关质量管理体系的事宜向最高管理者报告,并与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进行沟通。 GB/T1900120xx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管理者代表 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一名管理者,无论该成员在其他方面的职责如何,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a)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 、 实施和保持; b) 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和任何改进的需求; c) 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 注: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可包括与 质量管理体系有关事宜的外部联络。 内部沟通 组织的管理者应当规定并实施一个有效和高效的过程,以便沟通质量方针、要求、目标及完成状况。 沟通这些信息有助于组织进行业绩改进,并有助于组织内人员直接参与质量目标的实现。 管理者应当积极鼓励组织内人员进行反馈和沟通,并将其作为一种使其人员充分参与的手段。 沟通活动可包括: —— 在工作区域内由管理者引导的沟通; —— 小组简要情况介绍会或其它会议,如成绩表彰会; —— 布告栏、内部刊物和(或)杂志; —— 声像和电子媒体,如电子邮件和网址; —— 组织内人员的调查表和建议书。 GB/T1900120xx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内部沟通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内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并确保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 管理评审 总则 最高管理者应当开展管理评审活动,使其不仅限于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进行验证,且应扩展为在整个组织范围内对体系效率进行评价的过程。 受到最高管理者领导作用激励的管理评审应当成为交换新观念、对输入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和评价的平台。 为使管理评审给组织带来增值,最高管理者应当通过系统的基于质量管理原则的评审,对产品实现和支持过程的业绩进行控制。 评审的频次应当视组织的需求而定。 评审过程的输入应当导致超越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效率的输出。 评审的输出应当提供用于组织进行业绩改进策划的数据。 GB/T1900120xx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管理评审 总则 最高管理者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评审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评审应包括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要,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应保持管理评审的记录。 评审输入 为了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效率和有效性,评审的输入应当考虑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并应当包括: —— 质量目标和改进活动的状况和结果; —— 管理评审措施项目的状况; —— 审核和组织自我评定的结果; —— 相关方满意程度的反馈,甚至可能是他们提出的观点; —— 与市场有关的因素,如技术、研究和开发以及竞争对手的业绩等; —— 水平对比活动的结果; —— 供方的业绩; —— 新的改进机会; —— 不合格的 过程和产品的控制; —— 市场评估及战略; —— 战略合作活动的状况; —— 质量活动的经济效果; —— 可能影响组织的其它因素,如,财务、社会或环境条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等。 GB/T1900120xx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评审输入 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以下方面的信息: a) 审核结果; b) 顾客反馈; c) 过程的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 d) 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 e) 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 f) 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 g) 改进的建议。 评审输出 通过扩展管理评审的范围,使之超越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验证,最高管理者可将管理评审的输出作为过程改进的输入。 最高管理者也可将评审过程作为识别组织业绩改进机会的强有力的工具。 评审计划应当有利于及时为组织的战略策划方案提供数据。 经过选择的输出应当加以沟通,以便向组织内人员表明管理评审过程如何导致使组织获益的新目标。 为了提高效率,其它的输出可包括: —— 产品和过程的性能目 标; —— 组织的业绩改进目标; —— 对组织结构和资源的适宜性的评价; —— 营销、产品以及使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的战略和切入点; —— 针对已识别的风险所制定的预防和减少损失的计划; —— 有关组织未来需求的战略策划信息。 评审记录应当充分,以便追溯和促进对管理评审过程自身的评价,从而确保其持续有效性和为组织增值。 GB/T1900120xx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评审输出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与以下方面有关的任何决定和措施: a) 质量管理体 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 b) 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 c) 资源需求。 6 资源管理 通用指南 引言 最高管理者应当确保识别并获得实施组织战略和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需的资源。 这包括运行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以及使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所需的资源,它们可以是人员、基础设施、工作环境、信息、供方和合作者、自然资源以及财务资源。 需考虑的事项 为改进组织的业绩,管理者应当对资源作如下考虑: —— 针对机会和约束条件 ,有效、高效并及时地提供资源; —— 有形资源,如已改进的实现和支持设施; —— 无形资源,如知识财产; —— 鼓励开展创新性持续改进所需的资源和机制; —— 组织结构,包括项目和矩阵管理的需求; —— 信息管理和技术; —— 通过注重培训、教育和学习来提高组织内人员的能力; —— 培养组织未来管理人员的领导艺术和形象; —— 自然资源的使用和资源对环境的影响; —— 对未来的资源需求进行策划。 GB/T1900120xx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6 资源管理 资源的提供 组织应确定并提供以下方面所需的资源: a) 实施、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b) 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进顾客满意。 人员 人员的参与 管理者应当通过人员的参与和支持来提高组织(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 为了有助于实现业绩改进的目标,组织应当通过以下活动鼓励其人员的参与和发展: —— 提供继续培训,并进行个人发展的策划; —— 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 —— 确立个人和团队的目标,对过程性能进行控制并对 结果进行评价; —— 促进人员参与目标的确立和决策; —— 对工作成绩给予承认和奖励; —— 促进开放式的双向信息沟通; —— 对其人员的需求进行连续评审; —— 创造条件以鼓励创新; —— 确保团队工作有效; —— 就建议和意见进行沟通; —— 对人员的满意程度进行测量; —— 了解人员加入和离开组织的原因。 GB/T1900120xx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人力资源 总则 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 应是能够胜任的。 能力、意识和培训 能力 管理者应当确保组织具备有效和高效运行所需的能力。 管理者还应当考虑对组织当前和预期的能力需求与现有的能力进行比较分析。 对能力需求的考虑包括以下来源: —— 与战略和运行计划以及目标有关的未来需求; —— 预期的管理者和劳动力的连续需求; —— 组织的过程、工具和设备的变化; —— 对执行规定活动的人员的个人能力的评价; —— 对组织及其相关方有影响的法律法规要求和标准。 意识和培训 教育和培训需求的策划应当考虑因组织过程的性质、人员的发展阶段以及组织文化而引起的变化。 目标是使组织内人员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与经验相结合将提高他们的能力。 教育和培训应当强调满足要求和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需求和期望的重要性。 教育和培训还应当包括对未能满足这些要求而对组织和其人员所造成后果方面的意识的教育。 为了支持组织目标的实现和其人员的发展,对教育和培训的策划应当考虑: —— 人员的经验; —— 隐含的和明示的知识; — — 领导作用和管理艺术; —— 策划和改进的工具; —— 团队的建设; —— 问题的解决能力; —— 沟通的技能; —— 文化和社会习俗; —— 市场方面的知识以及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 创造和革新。 为促使人员积极参与,教育和培训还应当包括: —— 组织的未来设想; —— 组织的方针和目标; —— 组织的变化和发展; —— 改进过程的提出和实施; —— 从创造和革新中获益; —— 组织对社会的影响; —— 对新人员的入门培训方案; —— 对已受过培训的人员的定期再培训方案。 培训计划应当包括: —— 培训目标; —— 培训方案和方法; —— 培训所需的资源; —— 确定培训所必须的内部支持; —— 针对人员能力的提高来评价培训; —— 测量培训的有效性和对组织的影响。 管理者应当按照对组织有效性和效率的期望及影响来评价所提供的教育和培训,并将此作为改进将来培训计划的手段。 GB/T1900120xx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能力、意识和培训 组织 应: a) 确定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所必要的能力; b) 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满足这些需求; c) 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d) 确保员工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质量目标作出贡献; e) 保持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适当记录。 基础设施 管理者在考虑相关方需求和期望的同时,应当规定产品实现所必须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包括工厂、车间、工具和设备、支持性服务、信息和通讯技术以及运输设施等。 确定有效和高效地实现产品所必需的基础设施的过程应当包括: a)根据诸如目标、功能、性能、可用性、成本、安全性、保密性和更新等方面的情况来提供基础设施; b)制定并实施基础设施的维护保养方法,以确保基础设施持续满足组织的需求;这些方法应当根据每个基础设施单元的重要性和用途,规定其维护保养和运行验证的类型与频次; c)对照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对基础设施进行评价; d)考虑因基础设施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如:环境的保护、污染,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再循环等。 不可控制的自然现象会 影响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计划应当考虑对相关风险的识别和减轻,并应当包括保护相关方利益的战略。 GB/T1900120xx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基础设施 组织应确定、提供并维护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基础设施。 适用时,基础设施包括: a) 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的设施; b) 过程设备(硬件和软件); c) 支持性服务(如运输或通讯)。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doc45-iso(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