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不应另外安装分体空调、暖气和电风扇等。 6. 3. 4 环境参数 1) 相对室外大气压,污染区为 40Pa(名义值),并与生物安全柜等装置内气压保持安全合理压差。 保持定向气流并保持各区之间气压差均匀。 2) 实验室内的温度、湿度符合工作要求且适合于人员工作。 3) 实验室的人工照明应符合工作要求。 4) 实验室内噪声水平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GB — 7 6. 3. 5 特殊设备装置 1) 应有符合安全和工作要求的 II 级或 III 级生物安全柜,其安装位置应离开污染区入口和频繁走动区域。 2) 低温高速离心机或其他可能产生气溶胶的设备应置于负压罩或其他排风装置(通风橱、排气罩等)之中,应将其可能产生的气溶胶经高效过滤后排出。 3) 污染区内应设置不排蒸汽的高压蒸汽灭菌器或其他消毒装置。 4) 应在实验室入口处的显著位置设置带报警功能的室内压力显示装置,显示污染区、半污染区的负压状况。 当负压值偏离控制区间时应通过声、光等手段向实验室内外的人员发出警报。 还应设置高效过滤器气流 阻力的显示。 5) 应有备用电源以确保实验室工作期间有不间断的电力供应。 6) 应在污染区和半污染区出口处设洗手装置。 洗手装置的供水应为非手动开关。 供水管应安装防回流装置。 不得在实验室内安设地漏。 下水道应与建筑物的下水管线完全隔离,且有明显标识。 下水应直接通往独立的液体消毒系统集中收集,经有效消毒后处置。 6. 3. 6 其他 1)实验台表面应防水,耐腐蚀、耐热。 2)实验室中的家具应牢固。 为便于清洁,实验室设备彼此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 3)实验室所需压力设备(如泵,压缩气体等)不应影响室内负压的有效梯度。 4)实验室应设置通讯系统。 5)实验记录等资料应通过传真机、计算机等手段发送至实验室外。 6)清洁区设置淋浴装置。 必要时,在半污染区,设置紧急消毒淋浴装置。 6. 4 BSL- 4 实验室 BSL- 4 实验室根据使用的生物安全柜的类型和穿着防护服的不同,可以分为安全柜型、正压服型和混合型实验室。 6. 4. 1 安全柜型 BSL- 4 实验室 GB — 8 6. 4. 1. 1 选址 实验室应建造在独立的建筑物内或建筑物中独立的完全隔离区域内,该建筑物应远离城区。 6. 4. 1. 2 布局 1) 由清洁区、半污染区和安放有 III 级生物安全柜的污染 区组成。 清洁区包括外更衣室、淋浴室和内更衣室。 相邻区由缓冲间连接。 2) 应在半污染区和清洁区墙上、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墙上设置不排蒸汽的双扉高压灭菌器和浸泡消毒渡槽或熏蒸消毒室或带有消毒装置的通风互锁传递窗,以便传递或消毒不能从更衣室携带进出的材料、物品和器材。 3)污染区和半污染区墙上设置不排蒸汽的双扉高压灭菌器应与 III 级生物安全柜直接相连。 4) 半污染区应设紧急出口,紧急出口通道应设置缓冲间和紧急消毒处理室。 围护结构 按 的规定。 送排风系统 排风应连续经 过两个高效过滤器处理。 其他要求按 的规定。 6. 4. 1. 5 环境参数 按 的规定。 6. 4. 1. 6 安全装置及特殊设备 1) 应有符合安全和工作要求的 III 级生物安全柜。 其他要求按 的规定。 6. 4. 1. 7 其他 按 的规定。 6. 4. 2 正压服型 BSL- 4 实验室 由 BSL- 4 级实验设施、 II 级生物安全柜和具有生命支持供气系统的正压防护服组成。 6. 4. 2. 1 选址 GB — 9 按 的规定。 6. 4. 布局 1) 由清洁区、半污染区和安 放有 II 级生物安全柜的污染区组成,相邻区由缓冲间连接。 清洁区包括外更衣室、淋浴室、内更衣室(可兼缓冲间),污染区、半污染区之间的缓冲间应设化学淋浴装置,工作人员离开实验室时,经化学淋浴对正压防护服表面进行消毒。 2) 其他要求按 的 2)和 4)的规定。 6. 4. 2. 3 围护结构 按 的规定。 6. 4. 2. 4 送排风系统 按 的规定。 6. 4. 2. 5 环境参数 按 的规定。 6. 4. 2. 6 安全装置及特殊设备 1) 应使用 II 级外排风型生物安全柜。 2) 进入污染区的 工作人员应穿着正压防护服。 生命支持系统包括提供超量清洁呼吸气体的正压供气装置,报警器和紧急支援气罐。 工作服内气压相对周围环境应为持续正压,并符合要求。 生命支持系统应有自动启动的紧急电源供应。 3) 其他要求按 的规定。 6. 4. 2. 7 其他 按 的规定。 6. 4. 3 混合型 BSL4 实验室 在 本级实验设施基础上,同时使用 III 级生物安全柜和具有生命支持供气系统(正压防护服)。 应同时符合 本标准 和 的全部 要求。 7 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设施应参照 BSL14 实验室的要求(见 6),还应考虑对动物呼吸、排泄、毛发、抓咬、挣扎、逃逸、动物实验(如染毒、医学检查、取样、解剖、检验等)、动物饲养、动物尸体及排泄物的处置等过程产生 GB — 10 的潜在生物危害的防护。 应特别注意对动物源性气溶胶的防护,例如对感染动物的剖检应在负压剖检台上进行。 应根据动物的种类、身体大小、生活习性、实验目的等选择具适当防护水平的、专用于动物的、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生物安全柜、动物饲养设施、动物实验设施、消毒设施和清洗设施等。 实验室建筑应确保实验动物不能 逃逸,非实验室动物(如野鼠、昆虫等)不能进入。 实验室设计(如空间、进出通道等)应符合所用动物的需要。 动物实验室空气不应循环。 动物源气溶胶应经适当的高效过滤 /消毒后排出,不能进入室内循环。 如动物需要饮用无菌水,供水系统应可安全消毒。 动物实验室内的 温度、湿度、照度、噪声、洁净度等饲养环境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7. 1 ABSL- 1 实验室 除满足 的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 建筑物内动物设施应与开放的人员活动区分开。 2) 应安装自动闭门器,当有实验动物时应保持锁闭状态。 3) 如果有地漏 ,应始终用水或消毒剂液封。 4) 动物笼具的洗涤应满足清洁要求。 7. 2 ABSL2 实验室 除满足 和 的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 出入口应设 缓冲间。 2) 动物实验室的门应当具有可视窗,可以自动关闭,并有适当的火灾报警器。 3) 为保证动物实验室运转和控制污染的要求 ,用于处理固体废弃物的高压灭菌器应经过特殊设计,合理摆放,加强保养;焚烧炉应经过特殊设计,同时配备补燃和消烟设备;污染的废水必须经过消毒处理。 7. 3 ABSL- 3 实验室 除满足 和 的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 建筑物应有 符合要求的抗震能力,防鼠、防虫、防盗。 GB — 11 2) 由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 动物饲养间) 组成。 污染区和半污染区之间应设缓冲间。 必要时,半污染区和清洁区之间应设缓冲间。 3) 相对室外大气压,污染区为 60Pa(名义值),并与生物安全柜等装置内气压保持安全合理压差。 保持定向气流并保持各区之间气压差均匀。 4) 室内应配备人工或自动消毒器具(如消毒喷雾器、臭氧消毒器)并备有足够的消毒剂。 5) 当房间内有感染动物时,应戴防护面具。 7. 4 ABSL- 4 实验室 应满足 和 的要求 ,并符合以下要求: 1)应增加动物进入的通道。 2) 感染动物应饲养在具有 III 级生物安全柜性能的隔离器内。 3) 动物饲养方法要保证动物气溶胶经高效过滤后排放,不能进入室内。 4) 一般情况,操作感染动物,包括接种、取血、解剖、更换垫料、传递等,都要在物理防护条件下进行。 能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的必须在其内进行;特殊情况下,不能在生物安全柜内饲养的大动物或动物数量较多时,要根据情况特殊设计,例如设置较大的生物安全柜和可操作的物理防护设备,尽可能在其内进行高浓度污染的操作。 8 个人防护装备 实验室所用任何个人防护装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 准的要求。 在危害评估的基础上,按不同级别的防护要求选择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实验室对个人防护装备的选择、使用、维护应有明确的书面规定、程序和使用指导。 实验室防护服 实验室应确保具备足够的有适当防护水平的清洁防护服可供使用。 不用时,只应将清洁的防护服置于专用存放处。 污染的防护服应于适当标记的防漏袋中放置并搬运。 每隔适当的时间应更换防护服以确保清洁,当知道防护服已被危险材料污染应立即更换。 离开实验室区域之前应脱去防护服。 GB — 12 当具潜在危险的物质极有可能溅到工作人员时,应使用塑料围裙或防液体的长罩服。 在这种 工作环境中,如必要,还应穿戴其它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镜、面具、头部面部保护罩等。 面部及身体保护 处理样本的过程中,如可产生含生物因子的气溶胶,应在适当的生物安全柜中操作。 在处理危险材料时应有许可使用的安全眼镜、面部防护罩或其他的眼部面部保护装置可供使用。 手套 手套应在实验室工作时可供使用,以防生物危险、化学品、辐射污染,冷和热,产品污染,刺伤、擦伤和动物抓咬伤等。 手套应按所从事操作的性质符合舒服、合适、灵活、握牢、耐磨、耐扎和耐撕的要求,并应对所涉及的危险提供足够的防护。 应对 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选择手套,使用前及使用后的配戴及摘除等培训。 应保证: 1) 所戴手套无漏损; 2) 戴好手套后可完全遮住手及腕部,如必要,可覆盖实验室长罩服或外衣的袖子; 3) 在撕破、损坏或怀疑内部受污染时更换手套; 4) 手套为实验室工作专用。 在工作完成或中止后应消毒、摘掉并安全处置。 鞋 鞋应舒适,鞋底防滑。 推荐使用皮制或合成材料的不渗液体的鞋类。 在从事可能出现漏出的工作时可穿一次性防水鞋套。 在实验室的特殊区域(例如有防静电要求的区域)或 BSL3 和 BSL4 实验室要求使用专用鞋(例如一次性或橡胶靴子)。 呼吸防护 当要求使用呼吸防护装备(如面具、个人呼吸器、正压服等)时,其使用和维护的作业指导书应包括在相应活动的安全操作程序手册中。 呼吸器应只能按照作业指导书及培训的要求使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