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在临床中的应用(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三) 病人体位 和测量: 病人臂与身体成 90度角,测量自预定穿刺点至锁骨头,然后向下至第 6 三肋间。 锁骨下静脉插管,测量自预定穿刺点至右锁骨头。 (四)建立消毒区: 根据无菌操作程序,进行局部消毒,在预定入点上方扎止血带以膨胀血管,铺手术巾,暴露预定穿刺部位。 (五)静脉穿刺 应用 PICC 管自带的穿刺针穿刺静脉,穿刺静脉,观察回血,确认针孔全部进入血管后固定针头。 (六) 放置导管 左 手固定针头 ,右手向内送管,当导管进入第一测量长度时 ,让病人头部转向穿刺上肢方向并尽量靠近锁骨,以防止可能发生的误插至颈静脉。 (七)完成插管 继续送管直至预定长度,保持臂与身体成 90度角,无菌操作,直至完成将导管推进到预定位置。 (八)修正导管长度 将导管在体外根据测量值修正,同时移除穿刺针。 导管体外保留。 修正导管选用锋利的手术刀或无菌剪刀,小心地切断导管。 (九)抽吸和冲洗 连接输液针 ,拔出止血针芯。 连接充好盐水的注射器。 抽吸至回血并冲洗以保证流通性能 (十)连接输液系统及固定导管 连接 输液系统或封闭导管。 用专用固定器固定导管并将其与皮肤固定。 用无菌敷料掩蔽穿刺点 ,弹力绷带包扎 24小时 . (十一)导管定位 建议在连通输液系统之前,在 X 线下对导管头部的位置进行定位,这个步骤不是必须的。 操作完之后须照 X 光片以确定导管是否在正常位置,待确认之后方可使用,医护人员应告知患者与家属,并分析利与弊。 三、临床上常见的一些问题: 用 PICC 导管采取血化验标本有几点应该注意: 比如美德的 PICC 导管允许在使用中通过导管采取血化验标本,因为导管内含有所输注的液体或肝素盐水,影响检验的准确性,所以应用 注射器先抽取不小于 的血液推注回血管内 2次,第 3次采集的血样可以送检。 采血后可以继续输液或封管 另外 PICC 导管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让病人洗澡,使用过程中允许病人采用淋浴的方式洗澡,只要洗澡前病人应请护理人员将导管穿刺点和导管接口处用防水的无菌敷料掩蔽好,这样就什么都不耽误了。 当有血液病的病人使用 PICC 导管时, 对于病情比较稳定的病人是可以应用的,但这些病人应用的时候比常人要更加注意加压包扎止血和预防感 7 染,如果通当病人 WBC 低于 2500/mm3或 60000/mm3时不主张应用 PICC 导 管。 如果发现导管发生脱出时 ,首先,当导管发生向外移位时已经移出体外的部分绝对禁止再次送入体内,以免发生感染,并查看操作时置管长度,如果体内存留 35cm 以上仍可以继续使用;当体内存留部分小于 25cm,因为导管末端已经在浅静脉,应注意按外周静脉输液处理。 导管肝素化的问题,导管设计要求在终止输液后要用肝素封闭导管,对于长期置管的病人肝素封管的间隔不小于 24小时,建议使用不低于 1: 50的肝素盐水。 四、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一)穿刺时的并发症、原因及处理 渗血、血肿 原因:导入鞘过大,穿刺不当、 创伤性,穿刺、静脉损伤、血小板计数低、有出血倾向的病人、抗凝治疗(如服用阿斯匹林)的病人、化疗病人 (凝血机制障碍 ,营养不良 ,血浆蛋白降低 ),穿刺后活动过度 处理:穿刺后 24小时避免过度活动;安装完毕后于穿刺点加压止血;有出血倾向病人术后第一个 24小时采取加压敷裹,敷料湿了及时更换敷料;必要时给予止血剂。 心率失常 原因:导管尖端位置过深刺激上腔静脉丛有关,体位改变或测量静脉长度不准。 处理:准确测量静脉的长度,避免导管插入过长,退出导管少许。 刺激神经 原因:由于穿刺过深而刺激血管周围神经 或穿过静脉瓣刺激瓣膜神经。 处理:避免穿刺过深;避免在静脉瓣处进针。 空气栓塞 原因 :未及时上肝素帽 ,空气进入血液系统,空气意外注入。 表现:胸痛,气急,低血压,脉速,意识改变,休克甚至死亡 处理:预防为主,处理包括体位、通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