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电信决策咨询(第45期)(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加 GT800 数字集群产业研讨会的不仅包括已经加入 GT800 数字集群产业联盟的华为、西门子、 SAGEM、夏新、康佳、波导、东信、科健等国内外 8 大通信设备及终端厂商,还汇集了步步高、赛格车圣、好易通科技、星网锐捷和鑫诺等支持 GT800 数字集群产业的国内通信设备厂商。 本次会议通过了 产业联盟会标方案和正式的联盟章程,并确定将定期组织联盟会议和开展产业活动。 此外,联盟成员还就如何更好地满足中国各行业集群用户需求、推动数字集群共网运营在中国的成功实施和发展,推动 GT800 技术、标准和产品的进一步完善和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联盟会议还宣布正式启动 GT800 第二阶段 TDSCDMA 集群技术的研发,加快推动 GT800 产业与本土3G 标准的融合。 (人民邮电报 ) 7 运营动向 联通秘密筹划双模卡上市 尽管一直公开声称其双模卡尚处于 “ 试验 ” 阶段,但联通实际上已经开始 秘密筹备双模卡正式上市前的准备工作。 据 悉,首批负责 卫 联通生产双模卡的手机卡厂商 ( 包括荷兰的雅思拓公司 ) ,已经开始正式向联通供货,而联通内定于 12 月的第二周开始在全国出售这批双模手机卡。 实际上,双模卡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同时在 GSM 和 CDMA 两种制式的网络上使用。 这不但使其和双模手机一样,解决了 GSM 和 CDMA 用户在国际漫游时,不能在另一种网络中使用的问题,而且相比双模手机的两张卡两个号,双模卡只有 一 卡 一 号,同时解决 了“ 带号转网 ” 和两个号之间的呼叫转移问题。 联通市场部 的 相关人士透露,联通正在 制订 双模卡 的 资费和优惠政策, 从而将 双模卡 与 双模手机区分开来 ,“ 总体来说,双模卡针对中低端用户,双模手机针对相对高端的人群,而双模卡和双模手机也可以同时使用,二者并不矛盾。 ”(新浪科技) 联通 “ 随身听 ” 业务 浮出水面 一种称为 “ 随身听 ” 的手机业务在潜行一年多之后,终于在邮币卡市场悄然浮出水面。 这种被联通深度隐藏的新业务,不仅能够帮助用户隐藏手机号码,还因其配备的 “ 语音信箱 ” 功能,而被视为 应对 固话运营商 “ 一号通 ” 业务的暗器。 联通的手机用户只需花 4 元钱购买一张带有 6 位 “ 随身听 ” 号码的卡片,便能够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彻底隐藏起来 ,其收费标准为每月 10 元。 用户开通 “ 随身听 ” 业务后,对方拨打 “ 10156156”加上 6 位随身听号码,便可与捆绑了该号码的手机通话;向外拨打电话时只需拨打 “ 10156156” 和对方电话,则对方来电显示的号码也是 “ 随身听 ” 号码。 另外,用户发送短信时在对方号码前加上“ 15661” ,对方手机也将只显示 “ 随身听 ” 号码。 (千龙网) 回顾 : 所谓 “ 一号通 ” ,是指捆绑了手机和固话的特定号码,对方拨打电话 时 如无人接听,便可自动呼转到其他电话 , 由于可以部分降低通话资费,一度被视为 是 挑战移动运营商的 “ 杀手锏 ”。 然而对于 “ 随身听 ” 用户来说,如果手机无人接听,则系统会自动转移到一个语音信箱中。 铁通已在今年提前启用了 “ 一号通 ” 服务 , 而网通 “ 一号通 ”的 开通时间 却 被屡次推迟。 网通有关人士 表示 ,网通 “ 一号通 ” 目前仍处于内部试验阶段,但在下月亮相的可能性较大。 这位负责人透露说,“ 一号通 ” 之所以反复被拖延,主要是由于网通在与移动和联通磋商时遇到了阻力 , 而如果无法得到对方的支持,甚至因为类似 “ 随身听 ” 的业务从中作梗, “ 一号通 ” 将在很大程度上丧失意义。 广东电信省内测试 “ CALL ME”网络电话软件 日前传出广东电信公司正在广东全省范围内测试一款名 为 “ CALL ME” 的网络电话软件。 据 悉,这款中文名字为 “ 烤米 ” 的网络电话真正实现了 PCPHONE 的通话 , 除了具有与 、 MSN 同样的文字互发、文件传输、视频等功能外,还能提供与固定电话、小灵通间的话音业务的互通,也就是说用户注册为 “ CALL ME” 用户后,可以选择与固定电话或者小灵通号码捆绑在一起, “ CALL ME” 会自动分配给用户一个虚拟号码,通过这个虚拟的网上号码,用户可以自由完成固定电话到 “ CALL ME” 8 间的主被叫话音业务。 而且, “ CALL ME” 用户可以隐藏自己真实的固定电话或小灵通号码,通过 普通电话进行语音聊天,费用由发起呼叫一方支付,将在其计费电话中扣取,接听一方无需付费。 另外, “ CALL ME” 平台还可以提供向小灵通用户发送短信的业务。 “ CALL ME” 不分省内省外,国内长途电话资费全部为 0. 5 元/ 5 分钟。 但有一点必须注意,“ CALL ME” 的计时单位是 5 分钟为一个时段 , 不足 5 分钟按 5 分钟计费。 按照这个计费方式, 0. 1l元/分钟的现行市话资费标准并不显得昂贵,但是和 0. 07 元/ 6 秒的长话计费标准相比, “ CALL ME”不分市话、长途的计费方式的确具有相当的冲击力。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的相 关专家表示,广东电信的此举将会对一些宽带接入商造成冲击。 长城宽带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反复强调这样的业务比较敏感,政府监管比较严厉,现在 “ 长宽 ” 也没有开展该业务,但能明显地感觉到该人士对宽带电话获得许可的渴望和 “ 长宽 ” 能迅速抢占市场的信心。 (泰尔网) 点评: 20xx 年 3 月,信息产业部对《电信条例》所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重新进行了调整,但对这种宽带电话到底该如何分类一直都没有一种明确的结论。 不同的分类,政府的管制也不同,宽带电话是基础电信服务还是宽带增值业务,直接决定了政府的管制边界,特别是基础电信 业务和增值电信业务在市场准入和资费上的管制都存在很大的不同。 从 、 MSN 到宽带电话,各种通 信 工具轮番冲击着传统的固话通信 , 传统电信业务市场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尽管存在技术上的差距, 但 电信网络向宽带化、数字化、多媒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 网络电话大行其道同样也是大势所趋,广东电信此举反映出 了 固网运营商对当前 的 形势也不敢掉以轻心。 网通与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在北京建设 3G 试验网 12 月 2 日,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对外宣布了与网通在北京合建 3G 试验网的消息,其中试验平台是基于 WCDMA 标准的。 据了解, 试验内容与之前上海贝尔阿尔卡特与中国电信在上海进行的试验情况基本相同。 (赛迪网) 北京通信 推出一卡式交费固话充值卡 近日,北京市通信公司推出了一种新业务 ——固定电话充值卡,将北京通信旗下大部分的个人电信业务缴费 ( 如电话费、网费、程控电话附加功能使用费、 ADSL 使用费、信息费 等) 整合在了一张小小的充值卡上。 据北京通信相关负责人介绍,固话充值卡事实上从 20xx 年就已推出,但在当时仅具备为 201储值卡进行充值的功能,而随着北京通信各产品线的不断整合与完善,新 “ 固话充值卡 ” 所具备的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 目前, 不仅北京通信旗下 的 600 万固定电话用户可以通过固定电话充值卡进行充值缴费,上百万的小灵通同样可以通过这一方式进行相关业务的续费及缴费充值 , 而对于类似于大学生这样的 201 用户群体,该充值卡仍旧可以为 201 储值卡进行充值。 业内人士分析,北京通信推出的这一固定电话充值卡,瞄准的不仅是电信业务缴费这一市场,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整合旗下电信业务 的 缴费方式,达到改变用户缴费习惯并带动各项业务综合发展的战略目的。 (通信世界网) 中国移动建成全球最大软交换网 日前,随着中国移动通信软交换网以及 IP 专网工程割接 的 顺利完成,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9 宣告全面建成以 IP 承载的软交换汇接网。 据了解,该网络是全球迄今最大的软交换网络。 中国移动总工李默芳表示,新建的软交换长途汇接网的网管系统可以保证对所有新建软交换设备的网络级管理,实现全程全网的集中调度。 在 目前 最引人关注的第三代移动通信领域,软交换也是一个热点,在国际电信联盟所定义的WCDMA R4 版本中,其核心网络就是完全建立 在 软交换技术基础之上的,因此,可以说中国移动此次 的“ 软交换 ” 行为也对于未来 3G 的建设有着更加共性的意义。 (泰尔网) 海海 外外 速速 递递 10 Orange 将在法国和英国推出 3G 手机 根据路透社报道,法国电信 (France Tele)旗下的手机运营商 Orange 近日 宣布,它 6 号 将在法国和英国推出延后已久的 3G 手机。 不过,在推出新手机上市这一方面, Orange 落后于业界领头羊沃达丰等竞争对手。 沃达丰上个月推出了 10 款新型 3G 手机。 据宣传,这些产品可以播放 CD 品质的音乐,下载完整的音乐曲目,播放视频和音频文件,还能打视频电话。 Orange 发言人表示, Orange 英国公司新任 首席执行官 吉尔巴特 (Bernard Ghillebaert)将在圣诞购物季节开始前说明向消费者推出产品的情况。 ( 天极网 ) 说明: 四年前,欧洲手机产业投资了约 1000 亿欧元 (1330 亿美元 )以获取 3G 牌照,它们希望3G 服务 能够为其 带来丰厚的利润。 香港和记黄埔旗下的品牌 “ 3” 20xx 年 3 月 3 日开始在英国和意大利推出 3G 视频电话,成为第一家在欧洲 推出 此项服务的公司。 澳电信加快私有化进程 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