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考研西医综合-血液(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9 页 共 78 页 高达 95%以上,但白细胞不增多型病例血片上很难找到原始细胞。 有不同程度的正常细胞性贫血,约 50%的患者血小板低于 60109/ L,晚期血小板往往极度减少。 (2)骨髓象多数病例骨髓象有核细胞显著增多,主要是白血病性原始细胞,占非红系细胞的 30%以上,而较成熟中间阶段细胞缺如,并残留少量成熟粒细胞,形成所谓 “裂孔 ”现象。 (很重要的名词解释 )正常的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减少。 约有 10%急非淋白血病性原始细胞为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但白血 病性原始细胞仍占非红系细胞的30%以上。 白血病性原始细胞形态常有异常改变, Auer小体较常见于急粒白血病细胞浆中,不见于急淋白血病,有助于鉴别急淋和急非淋白血病。 (3)细胞化学,急粒白血病 NAP反应明显降低,急淋血病 NAP反应增高,统编教材中,常见急性白血病类型鉴别表内容要熟悉。 (4)免疫检查: (5)染色体改变:多数可有染色体异常:如 t(15; 17)只见于 M3, t(8; 14)出现于B细胞急淋。 16号染色体结构异常最常见于 M4嗜酸型及 M2。 (6)粒 —单系祖细胞 (CFU—GM)半固体培养 急非淋白血病骨髓 CFU—GM集落不生成或生成很少,而集簇数目增多;缓解时集落恢复生长,复发前集落又减少。 (7)血液生化改变化疗期间,血清尿酸浓度增高。 DIC时可出现凝血机制障碍。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血清和尿溶菌酶活性增高,急粒白血病不增高,而急淋白血病常降低。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20 页 共 78 页 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时,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数增多 (109/ L),蛋白质增多 450mg/ L)。 而糖定量减少。 涂片中可找到白血病细胞。 根据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特点,诊断一般不难。 诊断成立后,应进 一步分型。 鉴别诊断: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中原始细胞不到 30%。 (2)某些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异常鉴别根据细胞形态的差别。 (3)巨幼细胞贫血有时可与急性红白血病混淆,但巨幼贫骨髓中原始细胞不增多,幼红细胞大小一致核规则,染色质细致均匀,核发育落后于胞浆。 PAS反应常为阴性。 (4)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象检查可鉴别。 (5)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多有明确病因,血小板正常,早幼粒细胞中无 Auer小体。 (1)一般治疗防治感染、纠正贫血、控制出 血、防治高尿酸血症肾病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并碱化尿液。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21 页 共 78 页 (2)化学治疗 ① 化学治疗的策略目的是达到完全缓解并延长生存期。 完全缓解的要求 症状和体征消失, Hb100g/ L(男 )或 90g/ L(女及儿童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109/ L,血小板> 100109/ L,外周血白细胞分类中无白血病细胞;:原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 (原单核 +幼单核细胞或原淋巴 +幼淋巴细胞 )<5%,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列正常。 ② 目前多采用联合化疗, : 的药物; ,以最大限度地杀灭白血病细胞; 用不重叠,对重要脏器损伤较小。 治疗 4~6疗程。 然后进入维持阶段。 ③ 急淋白血病的化学治疗常用长春新碱加泼尼松 (VP方案 )、 (VAP方案 )即 VP方案加门冬酰胺酶。 (VDP方案 )、 (VADP方案 )。 在缓解前或至少缓解开始时需作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预防性治疗,可以单独鞘内注射甲氨蝶呤或甲氨蝶呤加阿糖胞苷。 ④ 急非淋白血病的化学治疗 DA方案, HOAP方案等。 全反式维甲酸可使 M3白血 病诱导缓解。 ⑤ 其他老年患者对化疗耐受差,常规化疗方案中剂量应减少。 过度虚弱患者,无法接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22 页 共 78 页 受联合化疗,宜用小剂量阿糖胞苷 (或高三尖杉酯碱 )静滴治疗,直至缓解。 高白细胞性白血病,病情危重,应立即用血细胞分离计清除血中过多的白细胞,然后再用化疗。 (3)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治疗:常为髓外白血病复发的根源,以急淋白血病尤为突出。 可用甲氨蝶呤鞘内注射。 甲氨蝶吟疗效欠佳,可改用阿糖胞苷鞘内注射,同时可考虑颅部放射线照射和脊髓照射,但对骨髓抑制较严重。 (4)睾丸白血病治疗:即使一侧睾丸肿大,也要两侧放 射治疗。 (5)骨髓移植。 (二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hronic granulocytic leukemia)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也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疾病。 病程发展较缓慢,脾大可达到巨脾程度。 周围血粒细胞显著增多并有不成熟性。 在受累的细胞系中可找到 Ph标记染色体或 (和 )bcr/ abl基因重排。 大多数患者因急性变而死亡。 以中年最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 起病缓慢早期常无自觉症状,可出现乏力、低热、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23 页 共 78 页 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的表现。 由于脾大而感左上腹坠胀食后饱胀。 脾大常最为突出,质地坚实、平滑、无压痛。 治疗后病情缓解时,脾往往缩小,但病变发展会再度增大。 约半数患者有肝大。 部分患者有胸骨中下段压痛。 当白细胞显著增高时可有眼底静脉充血及出血。 白细胞极度增高时可发生 “白细胞瘀滞症 ”,表现为呼吸窘迫、头晕、言语不清、中枢神经系统出血、阴茎异常勃起等表现,慢性期一般约1~4年,以后逐渐进入到加速期,以至急性变期。 (什么是白细胞淤滞症 ) (1)血象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常超过 20109/ L,血片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以中性中幼、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居多;原始细胞一 般为 1% ~3%,不超过 10%;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后者有助于诊断。 疾病早期血小板多在正常水平,晚期血小板渐减少,可出现贫血。 (2)骨髓,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细胞为主,粒:红比例可增至 10~50: 1,其中,中性中幼,晚幼及杆状核粒细胞明显增多。 红细胞相对减少。 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晚期减少。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NAP)活性减低或呈阴性反应。 (重要特点,与其他疾病的重要鉴别点 )。 (3)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改变 90%以上患者血细胞中出现 Ph染色体, t(9;22)(q34; q11), 9号染色体长臂上 C—abl原癌基因易位至 22号染色体长臂的断裂点集中区 (bcr)形成 bcr/ abl融合基因。 其编码的蛋白为 P210。 P210具有增强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24 页 共 78 页 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导致粒细胞转化和增殖,在慢粒白血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4)血液生化血清及尿中尿酸浓度增高,主要是化疗后大量白细胞破坏所致。 血清维生素 B12浓度及维生素 B12结合力显著增加,且与白血病细胞增多程度呈正比,与白血病粒细胞和正常粒细胞产生过多的运输维生素 B12的钴胺传递蛋白 I、 Ⅲ 有关。 、血液学改变、 Ph染色体阳性可作出诊断。 对于临床上符合慢粒白血病条件而 Ph染色体阴性者,应进一步作 bcr/ abl融合基因检测。 尚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脾肿大,类白血病反应,骨髓纤维化等疾病相鉴别。 :分为三期:慢性期 (稳定期 ),加速期 (增殖期 )和急性变期。 (1)慢性期可持续 1~3年,进入加速期后患者常有发热、虚弱、体重下降,脾迅速肿大,胸骨和骨骼疼痛,逐渐出现贫血和出血。 对原来有效的药物变得失效。 有很明显的实验室检查特征。 ① 血或骨髓原始细胞> 10%; ② 外周血嗜碱粒细胞> 20%; ③ 不明原因血小板进行性减少或增高; ④ 除 Ph染 色体外又出现其他染色体异常; ⑤ 培养,出现增殖的分化异常,细胞簇增加而集落减少。 (2)急性变期为慢粒白血病的终末期,临床表现与急性白血病类似,急性变预后极差,往往在数月内死亡。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25 页 共 78 页 (1)化学治疗 ① 羟基脲为周期特异性抑制 DNA合成的药物,起效快,但持续时间较短。 副作用较少,与烷化剂无交叉耐药性,但停药后,很快回升,为当前首选化疗药物。 ② 白消安用药 2~3周后外周血白细胞才开始减少,停药后白细胞减少可持续 2~4周。 故应掌握剂量。 用药过量有较严重并发症,如造成严重骨 髓抑制,且恢复较慢。 长期用药可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类似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表现,精液缺乏及停经,此外还有促使急性变的可能。 ③ 靛玉红青黛中的双吲哚美化合物。 副作用有腹泻、腹痛等。 ④ 小剂量 Ara—C不仅可控制病情发展,且可使 pH染色体阳性细胞减少甚或转阴。 ⑤ 干扰素 α药物起效慢。 对白细胞过多者,宜在第 1~2周并用羟基脲或白消安。 ⑥ 6—MP、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及其他联合化疗亦有效。 化疗时宜加用别嘌呤醇。 并保持每日尿量在 1500ml以上和尿碱化,防止高尿酸血症肾病。 (2)骨髓移植应在 慢粒白血病慢性期缓解后尽早进行。 以 45岁以下为宜。 慢性自身骨髓移植主要困难是体外净化未获得解决,大量化疗无法使 Ph染色体转归阴性。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26 页 共 78 页 (3)白细胞单采采用血细胞分离机可除去大量白细胞,减少体内白细胞数量,主要用于白细胞瘀滞症,也可用于急需治疗的孕妇。 (4)脾放射和脾切除偶用于伴有胀痛的巨脾以缓解症状。 (5)慢粒白血病急性变的治疗可按急性白血病化疗方法治疗,但患者对药物耐受性差,缓解率低且缓解期很短。 39~47个月。 与预后有关因素有: ① 脾大小; ② 血中原粒细胞数; ③ 嗜 碱及嗜酸性粒细胞数。 所谓 Ph染色体阴性者预后较差。 (三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hronic lumphocutic leukemia)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由于单克隆性小淋巴细胞扩增、蓄积浸润骨髓、血液、淋巴结和其他器官,最终导致正常造血功能衰竭的恶性疾病。 慢淋白血病绝大多数为 B细胞性, T细胞性者较少,欧美国家多见。 ,男性略多于女性。 早期症状可能有乏力疲倦,后期出现食欲减退、消瘦、低热、盗汗及贫血等症状。 淋巴结肿大,以颈部、腋部、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肿大为主。 肿大的淋巴结无压 痛,较坚实,可移动。 肠系膜和腹膜后淋巴结也可肿大。 50% ~70%患者有轻至中度脾大。 晚期患者可出现贫血、。20xx年考研西医综合-血液(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