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考研政治必背-推荐(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要排除逻辑矛盾,另一方面要研究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 关系的两个方面。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联结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也是指导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2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仅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在 内容,而且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所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或者说矛盾的相对同一性和绝对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推动事物发展中各有其作用。 同一性的作用是: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 斗争性的作用是: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1 页 共 70 页 实现。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国实行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哲学基础。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彻底辩证法的前提,矛盾分析 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也就是构成每一事物(过程)的诸多矛盾以及构成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以及不同的解决矛盾的具体形式。 任何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其中包括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以及创造出一种使矛盾双方可以长期共存的形 式。 在社会领域还有对抗形式和非对抗形式的区别。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它们的区别是:普遍(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 它们的联系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 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共性 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着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2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不仅有丰富的系统整体观念,而且还有丰富的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2 页 共 70 页 辩证矛盾观念。 中国传统哲学常用“有两”、“有对”、“有耦”等来说明事物普遍地存在着矛盾,用“相反相成” 、“相依相济”、“相形相生”、“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等来阐明矛盾双方的辩证关系及其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用“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处理矛盾。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有许多相似、相通之处,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 中国传统哲学中注重和谐统一的矛盾观和“中和”、“中庸”之道,对于维护生态平衡、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于争取社会的和谐稳定、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对于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序等 都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2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发生的自然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从实践出发,认为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实践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必要性和可能性;劳动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育,并通过这种活动在人脑中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劳动实践促进了人的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所以人的认识能力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 这是认识论的关键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即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首先,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其次,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再次,强调能动性和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2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 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既有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更有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主体是具有复杂结构和进行活动的社会性的人,它 在反映客体的过程中,必然会动用其内部结构的所有功能,对所反映对象的内容进行选择、整理、改造、解释、猜想等等。 因此人的认识不仅能对客观对象进行直观的摹写,而且能对客观对象作出抽象和概括的反映;不仅能反映事物当下的样子,而且能反映它由于人的改造活动而可能成为的样子。 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这就是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 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获取并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3 页 共 70 页 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选择、重建是主体能 动地反映客体的具体环节,它不是否定反映,而是进一步说明了如何进行反映。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 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2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十分重视知行问题的探讨,提出不少深刻的见解,主要表现在:第一,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知行相须,知行互发。 第二,知和行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 知行两端,不离不一。 第三,重视“知”的作用。 知然后行,“行为知功”。 第四,重视“行”的作用。 行而后知,行以验知。 第五,重视实际行动和勤于实践。 2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辩证的认识运动,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其中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是 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并要发展到理性认识;在现实的认识活动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渗透的。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哲学史上表现为经验论和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4 页 共 70 页 认识过程之所以经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这同客观世界有现象与本质的区分密切相关。 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 本质是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制约现象的内部联系,只有靠人的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和本质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实现这一飞跃的条件是: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这是因为: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物化、对象化,使认 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实现这一飞跃的条件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和需要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理论必须掌握群众,化为群众的行动;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 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起着动力调控的作用,同时又要受人的理性因素的决定与制约。 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人对事物的认识要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因此,认识的发展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 就某个具体事 物而言,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就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又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5 页 共 70 页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 反对割裂二者统一的“左”和右。20xx年考研政治必背-推荐(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