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启航考研政治重点分析题(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加过程,而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②鲁人的错误给我们的启示是:事物变化有质与量的差别,我们不能混淆两者的界限。 每一种事物的用途有大有小,我们要恰如其分地使用它,决不能无限度地乱用,更不能机械地只从量的大小上类推。 ( 3)材料 3过江者和鲁人都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理。 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不能千篇一律,不能靠主观愿望做事,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事物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不同情况的特点,这样做事情才会成功。 ( 4)①齐人由于猎狗本领不强,所以打猎不成,后来他就回家耕田,耕田就赚到钱 ,有了钱就买了好的猎狗,有了好猎狗就捕到了很多猎物。 这一环套一环的关系中猎狗是最关键的,得到猎狗才能到猎物,所以主要是买到好的猎狗,为了买猎狗,他去耕田,赚了钱就可以买到,买到之后打了猎物他会赚更多的钱,这体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也体现了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的重要性。 ②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不要一味蛮干,要考虑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出关键所在,再想方设法加以解决。 关键问题解决了,事情就可以办好。 如果只是孤立地看问题,不考虑问题的症结,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情也就无法办好。 ( 5)材料 5 中匠人 认为那棵表面上看起来很有用处的树实际上什么也做不了,这表明:看事物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摸清事物的本质,通过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去指导我们的实践。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5.【答案要点】 ( 1)材料 1 认为,观念是天赋的、外来的、虚构的,否认了观念是物质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映,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材料 2 认为观念的来源是经验,他认为认识的来源在于经验,在于有外物的刺激,但是来源有感觉和反省两种,就是说观念的来源既有客观事物引起的,也有心灵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到的。 材料 1 和材料 2 的区别在于:二者在认识来源的问题上观点不同,材料 1 认为是天赋观念,是唯心主义认识论。 材料 2否认认识的来源是天赋观念,但是却认为认识来源有感觉和心灵自发两种,是认识问题上的二元论。 ( 2)“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这就是说,人的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这种反映是在人类改变自然界的实践中形成的,单独的自然界并不能在人的头脑中形成认识。 材料 3 承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3)当资产阶级工业发展需要科学时,就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近代工业提供了观察材料,丰富了人们的认识,这表明实践 为认识提供物质条件。 要检验和判定某种认识是否符合实际,需要一个客观可靠的标准,这个标准也只能是实践,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总之,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决定认识,实践为认识提供手段和物质条件,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答案要点】 ( 1)①材料 1 表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产品分配和社会划分为阶级或者等级”等属于生产关系的内容,“一切社会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这些都由生产什么、怎么样生产及怎么样交换产品来决定,体现了生 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生产方法和交换形式发生变化,适合于早先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已经不再同这些变化相适应”是说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上层建筑必然要相应发生变化。 ②材料 2 表明,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每一个社会形态,它的产生必然有它的物质基础,它的灭亡也必定有它的客观条件,社会的发展是遵循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一客观规律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 的。 ③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 2)①材料 3 是费尔巴哈的历史观,认为宗教的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各个时期的变迁,历史时代是由宗教的变迁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宗教的现实根源在于人世间的苦难,是现实社会生活决定宗教而不是宗教决定现实社会,费尔巴哈的观点否认了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是唯心史观。 ②材料 3与材料 2 的区别在于:决定人类社会形态和历史变迁的根本力量是什么的问题,材料 3认为是宗教,材料 1 和 2都认为是物质生产力,这是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根本对立。 7.【答案要点】 ( 1)材料 1 指出了科学技术是进步的力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并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而各国都很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也是我国将新材料和纳米科学的进展作为“十五”规划中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任务的原因。 (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问题”(人口问题,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土壤过 分流失,土地荒漠化扩展,森林面积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等等)突出,但不能将这些问题看做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结果。 “全球问题”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失调以及人和自然的冲突,它体 现了科学和价值之间的矛盾,科学技术能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人类自己。 ( 3)要解决环境问题,首先要有美国“环保总统”克里那样的意识,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问题,它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世界各国的人们都应树立整体观念和全球意识,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对话。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其次,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把人类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最后,要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实现科技产业化,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8.【答案要点】 ( 1)作为经济结构的反映,儒学和古代民谣的能动性不仅在于它们能够反映现实社会,而 且在于它能够评价现实社会,评价的结果便是肯定和否定即维护和批判。 儒学具有维护现实社会的功能,古代民谣则具有批判现实社会的功能。 ( 2)“铁人”精神是共产主义精神,理应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精神,而“铁人”精神产生时的中国社会却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它与共产主义社会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铁人”精神实质上是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这种超越是合理的,因为意识形态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超越现实社会,创造出新的观念,并能够指导人的实践以及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创造新事物。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即以超越现实的共产主义 理想教育人民、影响人民,逐步创造出全新的共产主义观念和精神,并成为一代代中国人行动的指南。 ( 3)因为革命理想、共产主义道德对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在于它把无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内化为人的思想、革命理想、共产主义道德感情、意志,以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 而革命理想、共产主义道德的能动作用集中体现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调控社会主义社会和人民的活动这两大功能上,其基本内涵包括:革命理想、共产主义道德维护同自身性质相同的社会主义制度;确定 社会主义现实活动的目的和方式,对这些活动做可行性分析,规划活动程序;对活动加以必要的调节,部分调整甚至完全停止不适当或不可行的计划,或全力以赴完成原计划。 9.【答案要点】 ( 1)材料 1 体现的斯宾诺莎的观点有:自然中没有任何偶然的东西,不存在偶然性,事物都是由必然性支配的;自由与必然并不矛盾,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他的观点合理之处在于提出了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不合理之处在于他否认了偶然性。 ( 2)材料 3 认为:自由在于认识规律的必然性从而去利用规律,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 然,因此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只有根据必然性的认识来改造世界我们才是自由的;自由和必然是互相依存的,自由以必然为基础,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客观必然性,才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去选择,否则就不是自由的,对事物必然性的认识越大,人的自由度越大。 材料 2 中,休谟认为因果关系只存在于想象中,存在于观念中,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他把因果关系和必然性都看做是观念中、想象中的东西,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分析题 1.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垄断取代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 逐步发展以后,国家垄断取代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 ‛ 请联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作用,分析上述观点。 2.阅读下列与平均利润率相关的一组材料: 材料 1 假定某国有且只有三个生产部门, 20xx 年各部门平均的资本构成、剩余价值生产和盈利状况见下表: 生产部门 资本构成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 甲 70c+30v 300% 90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乙 80c+20v 100% 20 丙 90c+10v 100% 10 全社会 240c+60v 200% 120 材料 2 该国甲部门中 M 企 业的资本构成状况为 7c+ 2v,利润率为 50%;而同一部门中的 N 企业,资本构成状况为 7c+ 4v,利润率仅为 30%。 请回答: ( 1)计算该国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每一部门榨取的剩余价值和最终获取利润的差额。 ( 2)如何解释各部门之间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的差别。 ( 3)如何解释甲部门中 M、 N 两个企业的利润率与平均利润率的差别。 ( 4)联系价值规律的作用说明平均利润率理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3.阅读下列有关商品使用价值、价值和价格相互关系的一组材料: 材料 1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 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50 页 材料 2 在买卖商品房的过程中,那些距离中心城区较近、交通方便、周边环境较好的商品房往往价格比较高,这是因为这些商品房能让购房者节省交通时间和交通费用,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看到更美的风景。 因此,这些商品房价格贵是因为它能带来更大的使用价值。 材料 3 甲乙二人逛商场,看到两件颜色各异(分别为蓝色和绿色)、款式和质地相同的衣服。 甲认为:蓝色的好,因为蓝色的贵。 乙认为:绿色的好,因为 绿色买的人多。 请回答: ( 1)依据材料 1,说明材料 2 的错误所在。 ( 2)材料 2中,如果商品房价格差异不能用使用价值的高低来解释,那么你认为这种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呢。 ( 3)说明材料 3 中甲乙二人观点错误的实质。 4. 材料 1 马克思说:‚ G- W- G39。 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177 页)。 材料 2 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 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183 页)、‚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的。 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186 页)。 即使在现实生活中,有某些狡黠和善于钻营的人,他们既能贱买又能贵卖,但这种现象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他所赚到的,正是别人所亏的,就整个商品的价值量来说,并没有增加分文,只不过是原来既定价值量在资本家之间作了一次重新分配。 材料 3 马克思指出,在 资本流通过程中,‚货币的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 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174 页),而且,‚货币羽化为资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本的流通形式,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117 页)。 ( 1)联系材料 2 理解材料 1所说的“ G- W- G39。 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 2)说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流通和“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之间矛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3)说明材料 1 和材料 3 5.阅读下列有关地租的一组材料: 材料 1 假定优等地和劣等地上的投资和收益情况如下表所示: 土地种类 投资总额 平均利润率 产量 优等地 500 20% 100 劣等地 500 50 材料 2 假定一国工业和农业的投资和收益情况如下: 生产部门 资本及其构成 剩余价值率 产量 工业 600c+ 400v 100% 100 农业 400c+ 600v 50 材料 3 一种是土地经营(资本主义的)的垄断,这种垄断是由于土地的有限而产生的,因此是任何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现象。 这种垄断的结果使粮食价格取决于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对优等地的投资,或者说,生产较高的投资所带来的额外剩余利润,则构成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的形成和土地私有权毫无关系,土地私有权只是使土地占有者有可能从农场主中取得这种收入。 —— 摘自《列宁全集》第 5 卷第 103 页 材料 4 自然力不是超额利润的源泉,而只是超额利润的一种自然基础。 ……如果对地租有正确的理解,自然首先会认识到, 地租不是来自土地,而是来自农产品,也就是来自。20xx年启航考研政治重点分析题(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