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资源节约的循环型社会,资源生产率、循环利用率、废弃物的最终处理量等循环经济的主要指标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极大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并整体改善生存空间,全国 全面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战略目标应分 3 个阶段进行: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6 页 共 124 页 近期是 20xx 年至 20xx 年,建立比较完善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中期是 20xx 年至 2020 年,基本建成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经济社会体系,建立起完善的循环型社会的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 长期是 2021 年至 2050 年,全面建成人、社会、自然和谐统一的循环型社会。 资源生产率、循环利用率、废弃物的最终处理量等循环经济的主要指标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达到当时世 界先进水平,极大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并整体改善生存空间,全国全面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闫敏博士后摘编 ) 循环经济是我国 十一五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由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既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中国循环经济论坛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冯之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满足这一要求的自然储备资源的突出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具体深入地剖析了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紧迫性。 具体观点如下: 1. 如果不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资源将难以支撑。 2.如果不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环境将难以承受。 3.如果不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国家竞争力将难以持续。 4.如果不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国家的安全将难以保证。 (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闫敏博士后摘编 )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7 页 共 124 页 循环经济是我国 十一五 消费模式转变的重要方式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 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消费模式表现为在一定消费理念指导下的社会消费系统的整体状态。 传统的消费模式,一是以实物消费为主,把数量作为消费水平的标准,忽视消费质量;二是以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为支撑,消费的资源成本过高;三是追求近期目标和当代人消费的满足,忽视未来人的消费需要,缺乏可持续性。 这种以消耗资源和浪费资源为特征的消费模式,助长了不健康、不文明、甚至病态的消费行为。 如炫耀性消费,即消费并不是为满足个人生活的合理需求,而是通过消费的方 式比阔斗富,以此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这种消费方式往往打乱正常消费秩序,误导消费方向,造成财富的严重消耗、资源的极大浪费。 再如挥霍性即浪费性消费,在日常生活中,吃要山珍海味,洋酒佳酿;穿要高档名牌,过时即弃;住要面积越大越好,装修要金碧辉煌;行要豪华名车,只求排量大,不管能耗高。 商品奢华包装和一次性消费品造成大量现代化垃圾。 这种消费模式必然引发诸如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与我国现实的国情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此外,现阶段我国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一定程度上也是以不合理的消费模式为支撑的,现实中的过度消费、不文明消费等,使一大批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8 页 共 124 页 本不应该存在的生产和服务得以维持。 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经济体制创新,必须有消费模式转变的配合。 没有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转变是不可能的。 因此,必须改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优化消费结构,在消费领域全面推广和普及节约技术,合理引导消费方式,鼓励消费能源资源节约型产品,逐步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就要开展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科学消费的理念,提高全民节约意识,特别是在日常生活消费中,大力倡导节约风尚,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先进群体尤其是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把勤俭节约作为价值取向和人生美德予以发扬。 要带头改变追求物质消费最大化的传统消费观,不断增加精神消费比例。 精神消费决定了人的生活质量,对于提高人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审美观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关键是调整消费结构。 要变一次性消费为循环消费,广泛开展水、气、油等资源的综合利用,严格控制使用一次性用品;要变油、电、 煤消费为多元化能源消费,大力推广利用太阳能、沼气、乙醇油等生物能,以及其他替代能源;要变非环保消费为绿色消费,严格控制塑料垃圾等危害环境的物品使用,切实搞好废旧电池等污染物品的回收;要变过度消费为适度消费,住宅标准、汽车耗能、室内制冷制热等都要与国情相符合,本着节地、节能、节材与适度的原则,确定标准底线。 总之,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9 页 共 124 页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闫敏博士后摘编 ) 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实施方式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 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六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 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 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以及产业园区和若干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健全法律法规,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 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日前在接受《经济日报》采访时表示,“十一五”规划从资源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已经上升到现阶段中国现代化建设主要矛盾之一出发,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0 页 共 124 页 马凯指出,中国资源相对不足,目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又进一步加剧了资源不足的矛盾。 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重要亮点。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马凯表示,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各级各类规划的编制。 健全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制定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 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以及强制性能效标识、再利用品标识等标准。 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实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等。 (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闫敏博士后摘编 ) 循环经济是 十一五 时期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世界银行( 20xx 年)统计显示,近 20 年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但经济的快速发展却是以对资源过度消耗为代价。 20xx 年,我国 GDP 占世界总量的 4%,却消耗掉世界钢铁总产量的 30%,水总产量的40%,煤炭总产量的 31%。 20xx 年,全国烟尘排放总量近 1000 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 2159 万吨,居世界第一;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 1/3,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 1941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 20%;农田化肥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以及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等严重破坏我国的生态环境。 “电荒”、“水荒”、环境污染、水土流失„„一系列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1 页 共 124 页 资源、环境问题日渐凸现,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路子已经开始困扰中国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提上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日程。 自 20 世纪 90年代中期,我们一直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而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第一次从真正意义上把经济、社会、 环境生态结为一体,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各类主要资源、能源严重短缺,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缓解资源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我国大多数企业生产设备、技术水平落后,资源产出率、利用效率低,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这些问题已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从提升竞争优势角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势在必行。 发展循环经济,把生产生态化、物质循环态的思维 融入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之中,是解决我国经济与发展所面临能源、环境等问题的最优路径选择。 但是,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目前面临着诸多现实条件的约束。 首先,外来型工业化与高外贸依存度影响我国循环经济战略的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目的往往都是把污染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外资拉动增长模式和高度的外贸依存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赖对自然资源的高消耗来换取,这种对外资的过度依赖将严重影响我国工业循环经济战略的实施。 其次,在我国长期以来一 直存在对 GDP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2 页 共 124 页 的盲目崇拜,把 GDP 等同于经济发展,等同于社会的全面发展。 而事实上,据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课题组牛文元教授的计算:扣除生态损失,我国纯 GDP 只剩下 78% ,而日本在人均 GDP1000 美元时,扣除生态损失后的纯 GDP 为 86%。 对 GDP 指标的迷信,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工业发展倾向。 再次,科技总体水平落后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掣肘。 构建循环经济模式最终依托科技进步来实现,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尽快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这就需要一大批成熟的污染治理技 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作为支撑,而目前,我国上述领域的各类技术基本都还处于研究和试点阶段,短时间内尚难得到普遍推广。 此外,制度瓶颈是中国循环经济战略之痒。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 循环经济方面的法规政策尚未形成,现行的按增值比例缴纳税收的企业增值税制度抑制了企业节约能源、循环利用资源的积极性,全社会范围内“谁受益谁补偿”的环境补偿机制缺失,将环境代价计入发展成本的绿色 GDP 核算体系更是远未建立。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 是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与循环经济发展思路是吻合的。 尽。20xx年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