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河南省产业投资指南河南省商务厅(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设,推动中铝公司与洛阳新安电力、三门峡东方希望、开曼进行合资合作。 加快布局内项目建设,形成豫西氧化铝生产基地。 继续推进中铝河南分公司、中州分公司两大氧化铝基地建设。 20xx 年,郑州、焦作、豫西三大氧化铝生产基地产 能分别达到 200 万吨、 220 万吨和 300 万吨左右。 加大电解铝行业整合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 以伊川电力、新安电力、焦作万方、中孚实业、神火集团、商电集团等企业为依托,积极推进电解铝企业的强强联合和与上下游企业的战略重组,争取“十一五”期间,形成 2- 3 家资源保障程度高、产业链条完整、规模优势明显、经济效益突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和淘汰落后发电装机要求,支持骨干企业在兼并重组,提高综合利用与技术装备水平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电解铝,扩大规模优势。 第三节 建设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 一、基本情况 河南省煤化工产业经过建国以来 的 建设 ,特别是 近年来的 发展,已具备相当规模和 一定 基础。 主要体现在:总量初具规模,产品结构逐步优化。 目前全省煤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和利税仅次于山东,居国内第二位。 甲醇产能居全国第一;合成氨、化肥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三聚氰胺、甲胺、焦油深加工等下游产品总量也居国内前列。 河南省煤化工产业发展呈现出向大企业集团集中的态势,尤其是近年来,通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了中原大化、永煤集团、安化集团、义马煤气化工、骏马化工、心连心化工、豫港焦化、蓝天集团等一批优势企业,成为我省煤化 工产业的骨干。 民营股份制企业约占全省煤化工企业总量的 30%。 16 二、我省“十一五”煤化工产业发展目标及发展重点 (一)发展目标 20xx 年,全省煤化工产业转化煤炭能力达到 20xx 万吨,完成工业增加值180 亿元,实现销售收入 600 亿元,形成甲醇生产能力 550 万吨,烯烃、醋酸、二甲醚、三聚氰胺、二甲基甲酰胺、聚甲醛、焦油深加工等下游产品生产能力700 万吨以上,甲醇深加工率达到 98%,基本形成资源优化配置、规模优势明显、产业布局合理、链条有效衔接的煤化工产业格局。 (二)发展重点 立足于煤炭转化的资源条件和技 术支撑,重点发展市场潜力大、有竞争力的产业链: 表 17:河南省 四大煤化工产业链 建设 产业链 发展目标 甲醇-烯烃产业链 重点发展乙烯、丙烯、聚乙烯、聚丙烯、丙烯酸及酯、丁辛醇等下游加工产品,形成甲醇-烯烃煤化工产业链。 甲醇-碳一化工产业链 重点发展 醋酸、醋酐、醋酸乙烯、二甲醚、甲醛、聚甲醛、脲醛树脂、 EVA 树脂等下游精深加工产品,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甲醇-碳一化工产业链。 煤焦化-焦油深加工产业链 重点发展针状焦、煤焦油苯品、酚、萘等深加工品,形成煤焦化-焦油深加工产业链。 煤制合成氨精细化工产业 链 重点发展合成氨、尿素及三聚氰胺、甲胺、二甲基甲酰胺、碳酸二甲酯、聚碳酸酯等下游精深加工产品,形成合成氨-精细化工产业链。 按照发展大型化、基地化、规模化煤化工的要求,在我省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依托骨干企业,重点建设五大煤化工产业基地。 表 18:河南省 五大煤化工产业基地 建设 产业 基地 发展目标 17 依托永煤集团建设永城煤化工基地 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甲醇-烯烃产业链。 大力发展甲醇、丙烯、聚丙烯、丙烯酸(酯)、丁辛醇,把永城建设成为以煤制甲醇、烯烃为主导产品的煤化工产业基地。 依托义煤集团等企业, 建设义马煤化工产业基地 充分发挥义马煤炭资源气化性能好的优势,发展 煤制气联产甲醇及甲醇碳一化工产业链。 提高甲醇、甲醚、甲醛及聚甲醛的生产能力,把义马建成以煤制气、煤制甲醇为龙头,二甲醚、甲醛为主导产品的煤化工产业基地。 依托中原大化、鹤煤集团、安化集团,建设豫北煤化工产业基地 发挥煤炭资源气化性能和化工产业基础好的条件,发展 煤制合成氨-精细化工和甲醇-碳一化工产业链。 逐步提高甲醇、醋酸、尿素、二甲基甲酰胺、三聚氰胺泡沫塑料、甲醛及聚甲醛的生产能力,使鹤壁、濮阳、安阳成为以煤制合成氨、甲醇为龙头,以醋酸、尿 素、三聚氰胺深加工、二甲基甲酰胺和甲醛精深加工为主导产品的煤化工产业基地。 依托平煤集团、骏马集团、蓝天集团,建设豫南煤化工基地 发挥平煤集团主焦煤和化工产业基础优势,发展 煤制合成氨-精细化工和焦炉气制甲醇-碳一化工产业链。 大力发展尿素、甲醇、甲醛及深加工、三聚氰胺、二甲醚。 把平顶山、驻马店建成以煤制焦炭、合成氨、甲醇为龙头,以尿素、二甲醚、三聚氰胺和甲醛精深加工为主导产品的煤化工产业基地。 依托豫港焦化,建设济源煤化工基地 充分发挥济源靠近山西煤炭资源的优势,建设年产 200 万吨捣固焦项目,并对煤焦油 进行集中深度加工,发展 煤焦化-焦油深加工产业链。 提高煤焦油深加工、粗苯的生产能力,使济源成为以煤焦化为龙头,以焦油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为主导产品的煤化工产业基地。 第四节 做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一、 基本情况 18 “十五”以来,河南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一批市场竞争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和产品,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优势整车产品初步形成。 我省在国内具有优势的整车产品主要是大中轻型客车、高档皮卡及多功能运动车( SUV)、各类改装汽车和摩托车等,涌现出宇通、日产、少林、华骏、北方易初等一批知名 企业。 (二)汽车零部件产业不断壮大。 风神轮胎、新航集团、中轴集团、远东传动轴、西峡水泵等 20 多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转向器总成、减振器总成、汽缸套等 10 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国首位,载重子午胎 、汽车空调、汽车轴承 、减 振 器等成为国内骨干 整车 企业的配套 产品, 缸套、 铝合金轮毂 等进入世界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 (三)合资合作和产业整合明显加快。 目前,东风汽车、中集集团、万向集团等大型企业分别控股了郑州日产、华骏车辆和河南制动器,中原内配与英国吉凯恩公司、天元铝业与中信戴卡和创通(香港)集团、河南星光与德国开特公司等一批新的合资公司已经成立,中航工业公司重组了豫北机械厂、平原航空设备公司和豫新航空设备公司,吉利集团等知名企业也纷纷看好我省市场,正在加快与省内企业的合作步伐,为我省汽车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产业集群发展开始起步。 郑州中牟集聚了 郑州日产、郑州轻汽、河南红宇3家 整 车企业和泰新内饰、国基贸易等十几家配套 的零部件 企业。 安阳定角集团等 20 家企业,通过产品的总成和外协,在林州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焦作、新乡、洛阳、南阳、许昌、鹤壁等地初步出现了各具优势的零部件产业集聚区,成为我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 的新平台。 二、“十一五”我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 (一)发展目标 20xx 年, 我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的目标是: 全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力争实现销售收入 2200 亿元,其中整车 1000 亿元、零部件 1200 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 660 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之一。 “十一五”期间,规划重点项目 166 个,总投资 亿元,新增销售收入 19 亿元,利税 亿元。 到 20xx 年,争取全省汽车整车生产能力达到 70万辆(其中乘用车 26 万辆、载货车 23 万辆、客车 6 万辆、专用车 15 万辆),低速汽车 40 万辆、摩托车 350 万辆。 (二)发展重点 以提升综合竞争力和规模化生产为目标,加快三大汽车基地建设。 表 19:河南省汽车工业三大汽车基地建设 生产基地 发展目标 宇通公司为主的客车生产基地 支持宇通公司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客车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加大对国内同行业的兼并重组力度,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积极开发海外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使之成为以高中档公路客车、高档旅游客车、低地板城市客车及高档客车底盘等为主导产品的生产基地。 支持宇通公司整合省外客车、重型车 企业,壮大集团规模,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支持少林汽车巩固提高中型客车竞争优势,增加品种,扩大规模,加快发展。 郑州日产为主的乘用车生产基地 郑州日产公司要以东风、日产公司为依托,发挥中高档皮卡、多功能运动车的生产优势,增加乘用车新车型,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产品自主开发和评价体系,成为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多功能乘用车、皮卡车生产基地。 支持郑州、洛阳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轿车产业,争取形成 10 万辆以上的生产能力,实现我省轿车生产零的突破。 一拖公司为主的重型载货车生产基地 积极推进与 国内外重卡企业的合资合作,完善技术开发体系和市场销售体系,加快现有涂装线、装配线、检测线的技术改造和新厂区建设,实现重型载货车的规模化生产。 深化与奔马、彪马公司的合作,提高轻中型载货车的生产规模和水平。 盘活郑州轻汽资产,寻求对外合作,实施 2 万辆皮卡建设项目。 积极推进宇通重卡项目建设,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 20 以突出特色和增强优势为目标,建设专用车、低速汽车和摩托车等三个专业车辆制造体系 表 110:河南省汽车工业三个专业车辆制造体系 制造体系 发展目标 专用车制造体系 以现有骨干生产厂家为依托,积极 引进省外资本,推动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重点发展半挂车、自卸车、冷藏车、厢式运输车、工程用车、市政医疗用车等专用车产品,壮大一批优势企业。 “十一五”期间,驻马店华骏重点发展适用于现代物流和高等级公路运输的重型半挂车、集装箱半挂车。 新飞、红宇等在整合基础上,重点发展冷藏车、低温液体运输车和厢式运输车。 南阳石油机械厂重点发展油田专用车和特种用车。 低速汽车制造体系 适应“十一五”农村公路和运输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继续发挥低速汽车“四中一高”(中小吨位、中小功率、中低速度、中低技术含量、高通过性)的技术特色,改 善整车功能和造型,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实施 差异化发展战略,扩大低速汽车企业规模。 摩托车制造体系 鼓励发展排量在 200 毫升以上的中高档摩托车,积极发展适应山区和农村环境、载重量大、价位低、实用性强的摩托车产品,形成高中低档相结合的产品结构,推进洛阳、新乡等摩托车产业集群发展。 实施精品战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新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步伐。 围绕五大品系,培育八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按照专业化、系统化、模块化、规模化的要求,提高省内整车本地化配套水平,增强国内重点汽车企业供货能力,推进零部件企业之间的 协作配套,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比较优势突出的产品,支持发动机、车桥、变速箱、车轮、汽车电子等五大汽车零部件品系快速壮大。 表 111:河南省汽车工业五大品系 零部件品系 发展重点 21 发动机零部件品系 加快一拖集团大功率柴油发动机项目建设,支持缸套、凸轮轴、滤清器、汽车水泵、排气管、活塞销等发动机零部件产品形成规模优势。 车桥零部件品系 提高车桥总成能力,支持 ABS 自动防抱死、盆角齿、转向节、制动器、汽车轴承、半轴、减振器等车桥零部件产品加快发展。 汽车电子零部件品系 提升高技术产品的产业化水平 ,积极发展数字化电动助力转向器、全球定位系统、汽车黑匣子、汽车空调、轮胎自动监测、电子门锁等汽车电子零部件产品。 变速箱零部件品系 加快推进自动变速箱规模化生产,提升齿轮、齿轮轴、拨叉、离合器等变速箱零部件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车轮零部件品系 重点发展铝合金轮毂、子午线轿车和工程轮胎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产品,融入跨国公司全球采购系统。 从产业布局上,积极引导零部件企业和社会资本向优势区域集聚,加快重组整合,壮大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郑州、洛阳、焦作、新乡、南阳、安阳、许昌、鹤壁等八个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表 112:河南省八个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 发展目标 郑州产业集群。 加快推进中牟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区建设。 吸引零部件以及相关产业进入园区,形成贴近整车生产的区域性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轮胎智能检测系统、中央配电装置、电动车窗控制系统、门锁、汽车电子等产品。 洛阳产业集群 以提高重型车和轻中型卡车本地配套为重点,吸引零部件企业集聚发展。 发挥洛阳现有装备制造产业优势,重点提高第三代轿车轴承、高档汽车挡风玻璃、欧Ⅱ和欧Ⅲ柴油发动机、精锻齿轮、前后车桥、离合器等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规模化生产能力。 焦作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子午线轮胎、缸套、传动轴、高档客车前后桥、车架和铝合金轮毂等关键零部件,形成总成配套能力 22 新乡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汽车空调、转向器、滤清器、制动器、后桥壳等主导产品,形成总成化规模生产能力。 南阳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载货车变速箱、轻重型车桥、减振器、半轴等主导产品,进一步扩大汽车水泵系统、内燃机进排气管生产规模,形成竞争优势。 安阳产业集群 加快铸造工艺的技术改造,扩大精加工能力,发展变速箱、制动器、离合器、转向器、差速器、前后桥等系列铸件产品,实现主导产品从零部件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