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广州羊城电缆有限公司年产电线15000千米、电缆6000千米建设项目公示稿(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技术,提高低挥发性原辅材料使用比例,低 VOCs含量油墨占油墨总用量应达 30%,水性胶粘剂用量占总用量达 80%。 产生 VOCs废气的工序应在密闭工作间或设置收集效果良好的集项目 不属于 包装印刷行 业 符合 10 气罩,集中排风并导入 VOCs控制设备进行处理后稳定达标排放 5.《关于印发《“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 (环大气 [2020]121号 )》 推广使用低(无) VOCs含量、低反应活性的原辅材料和产品,加强有机废气收集和处理,并配套建设吸附回收、吸附燃烧等高效治理设施。 项目 有机废气经集气罩收集, 采用“UV光解 +活性炭吸附 ”处理 , 收集、处理效率达 90%以上。 符合 6.《广东省挥发性有机物( VOCs)整治与减排工作方案》( 20202020年) 加强废气收集与处理,安装高效集气装置等措施,提高 VOCs 产生环节的废气收集率 ,减少无组织排放 项目 有机废气设置集气罩收集, 采用 “UV光解 +活性炭吸附 ”处理 ,收集效率、处理效率满足要求 符合 7.《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方案》 低浓度、大风量废气,宜采用沸石转轮吸附、活性炭吸附、减风增浓等浓缩技术,提高VOCs浓度后净化处理 项目有机废气经集气罩收集,采用“ UV光解 +活性炭吸附”处理,废气处理设施满足要求 符合 8.《广东省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方案( 20202020年 )》 珠三角地区禁止新建、扩建国家规划外的钢铁、原油加工、乙烯生产、造纸、水泥、平板玻璃 、除特种陶瓷以外的陶瓷、有色金属治炼等大气重污染项目 项目不属于大气重污染项目 符合 实施建设项目大气污染物减量替代,珠三角地区建设项目实施 VOCs排放两倍消减量替代,粤东西北地区实施等量替代,对 VOCs指标实行动态管理,严格控制区域 VOCs排放量,新建石油化工、包装印刷、工业涂装企业原则上应进入园区 项目塑料挤塑及油墨喷码产生的VOCs较少, 总 VOCs排放量小于 ,不需实施 VOCs排放两倍消减量替代 符合 分解落实 VOCs减排重点工程,重点推进炼油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印刷、制 鞋、电子制造等重点行业,以及机动车和油品储运销等领域 VOCs减排。 珠三角地区禁止新建生产和使用高 VOCs含量溶剂型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等项目(共性工厂除外) 项目主要 从事 电线、 电缆的生产 ,不属于禁止新建的重点行业; 喷码过程 使用 油性油墨喷上电线的型号和生产 单位 , 油墨 仅使用 ( VOCs排放 系数 )及 溶剂 ( VOCs排放 系数 1) ,总 VOCs产生量 约 为 /年 ,经“ UV光解 +活性炭吸附”处理后,排放量极少,对大气 环境影响不大 ;由于电线、电缆长期裸露在外,喷印的标识可能受雨水 、阳光等影响会褪色,油性油墨喷印后不易褪色,易干、耐水、耐光性好,适用于塑料材质表面喷印,而水性油墨在聚乙烯等基材上难以 满足质量 要求 ,项目电线、电缆表面为聚乙烯材质,水性油墨不易快速印刷, 而且线缆喷码后会马上卷紧打包成捆,如果使用水性油墨 或其他普通 油墨 ,这条喷码由于“卷紧”的挤压力较大,会把喷码字符“压印”到与其挤在一起的电缆上,造成标识质量问题, 故使用水性油墨符合 11 不能满足 电线、电缆 市场要求,因此,项目 电线、电缆 喷码使用油性油墨具有不可替代性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本项目选址于 广 州市增城区石滩镇沙庄上塘村上围东二路 9号(厂房一), 项目北面、东面均为增城华昌耀木业制造有限公司其他厂房,南面为上围东二路,西 面距江龙大道北( S256) 16 米。 本 项目周围 2500 米范围及周边敏感点分布图见附图10, 项目周围主要为厂房、商店、道路等,项目所在区域主要环境问题为周边厂房排放的 “三废”,道 路的交通噪声和汽车尾气,工厂员工等排放的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等。 本项目为新建项目,租用已建成的空置厂房,不存在 与本项目有关的 原有污染情况 及主要 环境问题。 12 二、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简况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地理位置 增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建县于东汉建安六年(公元 201 年),隶属南海郡,因南海郡原辖 6 县,新设一县,增多一城,故曰 “增城 ”,距今已有 1800 多年历史。 增城 1993 年撤县设市,现辖 7个镇、 4个街道办事处、 282个行政村和 55个社区。 辖区内的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广州市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市政府驻荔城街,全市总面积 平方公里,户籍人口。 本 项目位于选址于 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沙庄上塘村上围东二路 9 号(厂房一) ,项目中心地理位置坐标为 23176。 1539。 N, 113176。 0539。 E, 项目地理位置情况详见附图 1。 项目 西 侧距离约 16m处有 江龙大道( 省道 S256),南侧临近上围东二路, 项目周边交通便捷。 地质与地貌 增城 区 全市地形北高南低,北部山地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 %;丘陵主要分布在 中部,约占全市面积的 %;低丘和台地集中在中南部,约占全市面积的 %;南 部是广阔而典型的三角洲平原,加上河谷平原,约占全市面积的 %。 增城地质地貌分三个类型: ( 1)中低山谷地 主要分布于北部的派潭、福和、正果、小楼,山峰一般为海拔 500 米以上,其中派潭镇境与龙门县交界的牛牯嶂,海拔 米,是全市最高峰。 这一地区,山坡较陡, 河谷切割较深,有不少跌水瀑布和峡谷,宜发展水电,亦是很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 山与山之间有大小不一的盆地和河谷阶地,土壤有机质丰富,是发展农、林、畜牧业生产较好的地区。 ( 2)丘陵地 主要分布于中部的荔城、中新、朱村、宁西。 这一地区多 500 米以下的山坡,盆地 和河谷平地亦较多,其中靠近增江和西福河 两岸的山丘,地势较为低平,形成丘陵、平 原交错状态,土层一般较厚,多用于种植水稻、花生、蔬菜和荔枝、乌榄、橙柑桔等水果,也适宜种植经济林或牧草。 ( 3)冲积平原。 主要分布于南部的三江、沙庄、石滩、仙村、沙埔、新塘和永13 和。 这一地区,属珠江三角洲平原,其北部有丘陵分布,是古代的海岸地带。 其地貌为河海堆积地貌,是由 增江、东江冲积和古海滩堆积下来的物质,土地比较肥沃,适宜种植水稻、甘蔗、蔬菜 和荔枝、香蕉等水果。 由于地势低洼,河涌较多,故又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 河流水文特征 增城境内雨量充沛,河流众多,主要有 增江、东江北干流、派潭河、二龙河、西福河、 雅瑶河 ,增江纵贯东北,东江北干流流经南部边缘。 东江为珠江三大水系之一,发源于江西寻乌县,流经龙川、河源、紫金、惠阳、惠州、博罗至东莞石龙后分南、北两条水道汇入狮子洋。 东江是广州、深圳、香港等地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重要水源。 东江北干流是珠江三角洲的主要航道,上游受增江和东江北干流径流的影响较大,下 游受狮子洋潮汐的影响较大。 东江北干流自东向西在新塘镇南部流过,增城 区 境内河段长约 35公里,河宽平均为 400~600米,河宽深比为 ,水深最浅处 2 米,每年 4~7 月 为丰水期, 8~10 月为平水期, 11 月至次年 3 月为枯水期。 历史上最大径流量为 934 立方米 /秒。 1996 年 3 月 5~7 日有关部门的实测结果表明,东江北干流上游河段落潮期最大流速为 米 /秒,最小流速为 /秒;涨潮期最大流速为 /秒,最小流速为 /秒,平均流速为 米 /秒。 气象气候 北回归线经过增城北部派潭附近,全年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其特点是:炎热多雨,长夏无冬。 全年都可栽培作物。 但因季风交替迟早及强弱不同,气候多变,受地势影响,北部山地与南部平原,气候亦有差异。 按气温 10~ 22℃ 为春秋季、低于 10℃ 为冬季、高于 22℃ 为夏季的标准划分,增城没有冬季。 以 1960~ 1969 年统计,平均最低候温( 5 日为 1 候)为 ℃ ,最高为 ℃ (在第 40候, 7月 16~ 20日)。 春季从 2月 4日(立春日)起至 4月 15日止共 71天,候温在 ~ ℃ 之间。 夏季从 4月 16日至 10月 25日共 193天,候温 ~ ℃。 秋季从 10月 26日至次年 2月 3日,最低候温为 ℃ ,共 101天。 市内虽无气候学上的冬季,但习惯仍将天气较凉的 12~ 1月,称为冬天。 气温:年平均气温( 1959~ 1989)为 ℃ ,最大年际温差 ℃ ( ~ ℃ )。 1月平均气温为 ℃ ,最低 ℃。 极端低温- ℃ ( 1963年 1月 15日); 7月平均气温为 ℃ ,最高 29℃ ,极端高温 ℃ ( 1980 年 7 月 10 日)。 市南北部温差14 在 ℃ 左右。 全年积温 ℃ ,其中 12~ 2 月平均在 440℃ 以下,最低 2 月为℃ ; 6~ 9月平均在 800℃ 以上,最高 8月为 ℃。 地表温度年平均为 ℃ ,极端高温为 ℃ ,极端低温为 5℃。 雨量: 1959~ 1989年平均雨量。 4~ 9月为雨季,占年降雨量 85%,10~ 3 月为干季,占雨量 15%。 日最大降雨量 毫米( 1981 年 7 月 1 日),年最大降雨量为 1983 年,降雨 毫米。 最少降雨量为 1963 年,降雨 毫米。 受地形影响,降雨量北多南少:北部最多年雨量 毫米,南部石滩最少年只有877毫米。 日照:全年太阳辐射总量平均为 109 千卡/平方厘米,有效辐射约 50%。 年平均日照 ,最多 ,最小。 蒸发量:年平均为 毫米,低于降雨量。 最多 年 毫米( 1963 年),最少年 毫米( 1970 年)。 各月蒸发量差别较大, 3~ 9 月降雨量大于蒸发量,10~ 2月蒸发量大于降雨量。 风向:项目所在地区的多年平均风速约为 ,其中 12 月的月均风速最大,达到 m/s。 静风频率多年平均为 %,各月的最多风向以 NNE、 NE、 SW为主,其中 NNE风为主导风向的有 6个月,频率为 9%~ 22%; NE风的有 4个月,频率为11%~ 22%; SW 风的有 2 个月,频率为 8%~ 9%。 全年平均风向频率最大是 NNE风,为 %,其次是 NE风,为 %。 霜冻:多年平均为 19天,初霜 1月 6日,终霜 1月 25日,但常有推迟或提早的年份。 霜期多年平均 3天,最长 9天( 1976),也有无霜年份。 植被土壤 ( 1)植被 增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风调雨顺,年均气温 ,年均降雨量 2278mm,适宜于热带、亚热带作物生长,是著名的荔枝之乡、鱼米之乡。 境内青山绿水,风景秀丽。 市区青山环抱,绿水绕城。 南部为美丽的珠江三角洲平原。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8%,拥有蕉石岭、大封门、南香山等 8个森林公园和自然生态保护区,是广州东翼的 “绿肺 ”。 也是珠江三角洲大工业圈中的 绿洲。 它的地带性土壤类型为赤红土,境内陆生动植物丰富,有陆生植物 380 科 1406 属 2890 种,有陆生脊椎动物 61 科 137 属185种。 增城 区 属丘陵地区,地势北高南低,最高峰牛牯嶂(海拔 1084m)位于北部;中15 部丘陵广布,有宽广的河谷平原;南部主要为冲积平原。 主要森林类型包括次生阔叶林和人工林。 人工林树种有马尾松、湿地松、杉树、南洋楹、马占相思、尾叶桉等,通常分布在海拔 500m以下的丘陵、台地;次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仅分布在增城 区 中北部至北部海拔 400~ 800m的低地、高丘地带,是在原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遭破坏后 ,近 20年天然更新而成,优势科有壳斗科、樟科、金缕梅科等。 ( 2)土壤 增城自然土壤属赤红壤,发育于南亚热带季雨林下,土层较深厚,呈强酸性反应。 适宜马尾松等树木生长。 中、北部山丘间分布着梯田,是经改良的 “红壤上发育普通水稻土 ”。 河流两岸沉积着上游冲刷下来的有机物,形成了 “潴育性水稻土 ”。 南部属珠江三角洲平原的一部分,土层深厚,有机物很丰富。 ( 3)矿产资源 增城境域处于华夏系构造带与岭南东西向构造带的交接处,经历了加里东、印支、燕山与喜马拉雅等 4个构造发育阶段,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有较好的成矿条件。 迄今已探明 的矿产,按工业分类法分类:( 1)黑色金属矿有铁、钛铁、锰等。 ( 2)有色金属矿有锡、钨、铜、辉铋、方铅等。 ( 3)贵金属矿有金、银等。 ( 4)稀有金属矿有铌、钮、错英石等。 ( 5)稀土矿有独居石、稀土等。 ( 6)冶金工业矿有铝土等。 ( 7)化学工业原料矿有黄铁矿等。 ( 8)技术原料矿有水晶、石英等。 ( 9)陶瓷原料矿有钾长石,及其次生矿瓷土等。 ( 10)建筑材料矿有石灰石、花岗岩和河砂等。 其中花岗岩质地优良,耐酸耐碱,储量约 190 万立方米;河砂含矽量 %,可开发量约 7000 万立方米。 ( 11)能源矿有煤,还有可制作化肥用 的泥炭土。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功能区分类及标准见表 21。 表 21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功能区分类及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