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成长成才成果(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套筒式橡胶辊车刀”的设计、制造。 (见 1980 年第 3 期机械工人杂志)该车刀在杂志刊登后全国有几十家企业先后来信、 并为上海、包头等地的橡胶厂解决了技术难题。 “涂配膏机”的主管设计(当时的四机部项目、为中国第一条彩色显象管生产线配套设备、可参考的技术资料仅有一张从国外拍摄的照片) “过氯乙稀清洗装置”的调研及气动部分设计(当时的四机部项目、为中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配套设备) 与“永动机”制造者的斗争: 这个厂有个叫张模的,他曾经是一名铣工,“文革”初期造反有功当上了“革委会”副主任, 1975 年他提出了“小马拉大车”的理论、并要利用这个原理制造一台“用小电机带动大发电机来发电返回来再用少量的电供给小电机、剩余的电供给电网 的装置”。 他利用职权动用全厂的力量和大量的资金开始了试制、就是这样一个所谓的比“永动机”还要先进的装置竟然得到了一个叫赵祥的技术人员的支持,事情闹得影响很大、但大多数人抱着观望的态度或敢怒不敢言。 敢于公开与他们斗争的只有赵春龙、袁信可、车延汉(老知识分子)和我并由我出面与他们交涉、辩论和斗争。 经过近三个月的据理力争终于在他们准备试车以前迫使他们停下。 (如果他们试车的话将发生重大人身和设备事故)即便是这样工厂还是花费了十几万元( 当时的十几万元相当于近 20xx 名职工一个月的工资)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科盲的悲哀和变态的知识分子的危害,如果没有赵祥的推波助澜、提供所谓的理论依据张模绝不会搞出所谓 “ 永动机 ” 理论(唉 !成也知识分子、败也知识分子。 可见提倡、坚持正确地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方法何等重要 !)。 1976 年、担任厂总调度。 1978年任技术项目负责人。 1979 年为解决住房问题调动到青岛汽水厂。 1979 年 —— 1984 年在青岛汽水厂工作期间: 任机修负责人和设备科负责人。 在这段时间里曾设计、制造和参与的一些技术项目: (1) 24 头气动式饮料灌装机的设计、制造。 (2) 糖浆灌装机的液位自动控制装置的设计、制造。 (后被上 海市饮料机械厂采用) (3) 完成中国引进的第一套德国赛兹公司饮料灌装线的大修和改造、德国产皇冠瓶盖生产线的大修和改造。 (4) 完成便携式童车的设计。 (待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5) 开始防爆型玻璃瓶的研究。 (待申请发明专利) (6)开始戒烟可乐饮料的研究。 (待申请发明专利) (7)开始醒酒可乐饮料的研究。 (待申请发明专利) (8)完成冰棒型果冻的研究。 (待申请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 任劳工科和企业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期间所做的工作: (1) 完成全厂的岗位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的起草、修订。 完成了人事管理的表格化和奖金分配的等级分分配 法研究和推广。 (2) 完成山东省饮料行业劳动手册的编辑工作。 (草案。 ) (3) 参与解决和处理重大质量事故工作。 (几起影响国家名誉和几起人身安全的质量事故) 3、参与的其他重要工作: (1) 当选为青岛市企业管理协会经济责任组理事。 (2) 担任青岛市青工技术比武饮料公司赛区理论试卷主阅、机加工、电汽焊、电工专业主裁。 4、在此期间接受的培训和考试: (1) 参加山东省轻工厅设备局长大专学习班学习。 (2) 参加青岛市(文革后)第一次技术职称考试。 我很感谢这个厂里有位名叫孙云芝的人,她原是劳工科长、科室支部书记,她对我的期望值很高,并对我的工作给予了 极大支持和帮助,我更感谢她在政治上对我的信任和极力引导我加入中国共产党。 如果当时听了她的话,今天也许会走另外的路。 不知为什么我当时对入党并不感兴趣。 直到今天为止,我仍然认为一大批党员或干部不如我。 至少我爱国不叛国、至少是我在有权时是为大众出力而并非为自己谋私利。 我当时对她的回答十分明确:等我达到了共产党员标准的时候,我会积极要求入党 四 第一次辞职 1983年前后青岛汽水厂的产品质量出现了几次重大事故: (1) 送到国宴上的矿泉水里有香烟头、 (2) 卖给客户的可乐汽水中出现了老鼠、 (3) 消费者喝汽水却喝到胃里玻璃渣、 (4) 成千 上万瓶汽水因质量问题发酸、发臭、瓶子爆裂。 工厂的管理也出现了极其混乱的局面、有的工人半公开化的偷盗厂里的各种产品,如:汽水、矿泉水、白砂糖甚至钢材、铜材、玻璃瓶、瓶盖、商标等。 有些大胆的竟然勾结外面的司机大白天明目张胆的向外拉成箱的汽水„。 一本万利的企业竟连续出现亏损„。 而身为厂长的宋荣松却整日迷恋于联系出国、买小汽车、走上层路线和干一些神不知鬼不觉的勾当。 身为副厂长的马、殷也都忙于所谓的“横向联合”„。 全厂职工十分迫切希望尽快改变这一混乱局面。 当时的青岛市市长臧 坤在全市大企业领导的大会上点了 汽水厂和厂长宋荣松的名、并要求他辞职,但这个宋厂长依仗自己背后的权势仍然不思悔改、我行我素。 出于对企业负责、对全厂职工负责、对国家财产负责,根据上级有关领导的指示,我在全厂的中层干部大会上就当时的情况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应该说我的讲话对大多数人震撼是很大的,并得到了党委和绝大多数干部的支持。 (当时我任厂整顿办公室负责人、并负责全厂的工资改革和奖金发放)会后、经厂务会议研究决定扣发厂长及有关人员一个月奖金。 我的讲话和做法当然触犯了一小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就是这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宋荣松等却怀恨在心、伺机报 复,并在私下散步说:王德义是在造反、是想夺权,他又把“文化大革命”的那一套乱扣“大帽子”的把戏搬出来。 我们之间因此产生不可避免的矛盾。 他利用身后的后台千方百计找我工作上的问题、缺点,利用工作之便在一切可以压制我的地方压制我、打击我。 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多次到上级公司党委反映、到市组织部反映„我想不到的是、得到广大干部职工支持的我在上一级却得不到支持,忠心耿耿为国为民却遭奸臣陷害 !我第一次感觉到本应清廉的上级领导竟然也有污泥浊水 !我愤然提出辞职 ! 有的人也许永远想不到我会自己打破铁饭碗、也许永远想不到蒸蒸日上的我(听说我是上级选定的第三梯队人选)会走上“绝路”。 实际上我是经过冷静的思考才做出影响我一生道路的重大决定:我不是当官的料、只有走技术发展、创新之路。 这个时候所有的人才慌了、厂党委书记出面了、市组织部出面了、市知识分子政策办公室出面了„。 甚至当时的市委副书记刘 镇也出面了(现全国人大办公厅副主任)。 我的决心已定 !我第一次辞职了。 时间是1984年5月份。 在青岛我虽然不是第一个辞掉公职的人,但在那个时候也算是先驱者之一了。 我在写给刘 镇副书记的信中写到:你们对我的要求是“组织”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今天让 我搞管理是组织的需要、明天让我搞技术还是组织的需要,翻来覆去、需要何其多 !你们考虑了我的需要没有。 你们考虑了国家对我的培养投入的费用没有。 荒废的时间难道没有价值吗。 五 开始了科技创业道路的探索 我在家里休息了将近三个月。 说是休息可是活的更累,因为没了工作、没了收入,老娘谁来供养。 孩子谁来养活。 我的路向何方。 1984年的青岛、改革的浪潮望得见并已经能听到隆隆大潮声。 各种官办的、少量民办的技术开发公司、贸易公司已经在当地陆续出现,技术人才少得可怜(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青岛市的技术人员拘谨于传统的铁饭 碗思想、仍然极少见有国营企业的技术人员敢于主动下岗进入人才市场),经介绍、我到市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应用技术部任办公室主任(青岛市科委与青岛大学联合创办的半官方机构)。 在这个讲职称、论级别、要待遇、幻想着挣大钱的大杂烩式的单位里就是没几个人讲贡献、做实事。 整日混日子,打破了铁饭碗却吃上了糊涂饭„,不到半年的时间,这个单位就奄奄一息,花了不少钱却什么东西也没搞出来。 当然花费再多的钱也不是个人的。 那个时候国家拨给地方的“科技拨款”难道都用到科技事业上去了吗。 正在这时候青岛市与化工部有一个联合攻关项目“高粘度液体包 装机”(列入青岛市1985年度市级科研计划)在全市寻找懂机械设计和气动控制技术的技术人员担任项目负责人,我有幸被选中。 市里成立了我为技术负责人、陈维早(时任青岛化工学院副教授)、周敬凯(时任青岛化工学院讲师)的专家组。 青岛中韩机械厂为试制基地。 经过两年多的艰辛工作,中国第一台“高粘度液体包装机”试制成功,并一次通过了市级鉴定。 但十分可惜的是国家花费了大量资金研制成功且己经过鉴定的高新技术产品至到今天在青岛市也没有投入生产,国内需要这种产品的工厂仍要花费每台近十万美元从外国进口。 我们的科技发展体制不应该 认真反省一下吗。 注:需要这种产品的工厂是油漆厂、农药厂、液体炸药厂、化工厂等。 我真正进入市场化竞争是在1987年以后。 市里的科研项目搞完后,我没有留在挽留我的中韩机械厂,而是与韩 键等人合作成立了青岛市第一家真正的民营技术开发机构“青岛技术开发事务所”。 我任副所长兼开发部部长。 注:韩 键 — 改革开放后青岛市第一个辞职的技术人员、见“青岛日报1985年专题报道韩 键为什么出走。 ”及全市性大讨论等相关报道。 我们选中了“空气输送技术及装置”为突破点并一举获得成功: (1) 为青岛果品厂设计、制造了一套“负压式面 粉输送装置”。 我为总设计。 (2) 为青岛食品厂设计、制造了一套“正压式面粉输送装置”。 我为总设计。 (3) 为中外合资企业:青岛食品厂设计、制造了一套正负压(又称混合压)面粉输送装置。 我为总设计。 通过设计不同机理的气力输送装置,使我在该领域成为了国内为数不多的专家之一。 气力输送的四种输送形式,我直接应用了三种。 (还有一种是气力悬浮输送) 我们向市工商局申请成立“青岛气力输送设备厂”因资金不足未获批准。 在此应特别指出的是:气力输送技术尽管在国外已经发展了百年多的历史,但在我国却仍为新兴产业,我国的大专院校没有一 个设有“气力输送”专业,仅有浙江大学等少数院校设有类似教研室。 从我们开始搞到现在已经近二十年了,国内仍没有一家“气力输送装置”专业厂。 而国内的面粉、橡胶、港口、仓库、化工、农药、食品、粮食、运输等几十个行业都急需这种产品,可见市场需求量之大。 如果有哪一家企业或有资金的个人投资于该项目,该有多么大的产值和利润。 1988年经人介绍到一家军装备部辖属的公司工作,任总工程师,负责引进装备国产化研制。 在此期间,完成了“带指示灯的保险丝座”实用新型专利的研究和专利申报。 这是我得到的第一个国家专利项目。 从此、我开始了 真正的发明创造。 证明人:于强(原青岛市组织部干部二处处长)、张 力(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第工厂干部)。 1989年下半年我应聘到中英合资的“青岛喜马煤气用具有限公司”工作,任总设计师。 我所参与设计的远红外线煤气取暖炉取得了当年设计、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取得利润300多万元的奇迹。 证明人;王元(原公司董事总经理)、于忠(原公司总务)。 这个公司的速生自灭却是我们国家许多破产、倒闭企业的缩影。 看看这个公司的从筹建到破产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有些人的所作所为,就可知道我们国家发展为什么如此缓慢。 如果中国大陆也 有像香港那样的“廉政公署”将会有多少贪官污吏被揪出。 真有那一天我们的人民也许是“第三次获得解放”。 这家公司是由“青岛缝纫机厂与英国西玛燃气具公司合资的中外合资企业。 主要产品有燃气取暖炉。 这家公司从出国考察开始就充满了中方官员的腐败和考察团成员之间的勾心斗角。 一个企业的合资项目出国考察成员却要有北京的人员和上级主管局的局长,5、6个人的考察团只有一个懂技术却什么表决权都没有的工程师。 合资的外方本应是“英国西玛燃气具公司”但实际到达英国后从接待到最终在中国签约都是一个外国名字叫“史蒂芬”(中国名字叫“洪炳森” 原籍是广东省的梅州地区)的英藉中国人。 合资双方共投资300万美元,中方以厂房和部分流动资金作股投入占股份60%、英方以技术资料、生产设备、第一年生产所需的产品散件作为投资占股40%并负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 合资企业生产的主导产品是“燃气取暖炉”。 合同生效后英方提供的技术资料大约只有100多张图纸但却与所投产的产品明显不符,要价为18万美元,所提供的所谓煤气流量计像我们的U形管流量计要价却为1万5千美元一台,(实际价值每台不足1000元人民币),一个煤气阀要价为13美元而我国自己生产的类似产品仅为20元人 民币。 最可笑的是引进的所谓世界先进水平的产品在英国是冬季用在马厩里或宠物房间为动物取暖的产品,我们却在宣传是国际先进水平的20世纪80年代居家高级用品。 很显然、“史蒂芬”在为合资企业供应产品零部件上大赚特赚了一笔。 而且合资后的第一年还得到了将近120万人民币的分成。 1991年调到青岛市外经委招商公司任项目部经理。 证明人;张惠(外贸部青岛出口基地副总经理)、刘军(青岛外经委招商公司办公室主任)。 1994年停薪留职在青岛市高科技工业园注册:青岛高科技工业园信义工艺品有限公司。 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主要从事智 力玩具、教具和出口木制工艺品的研究和生产。 1995年注册:日本国大申国际通商(株)驻中国青岛事务所授权代表。 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相关事务。 从1994年注册公司和外商驻华代表一直到199 6 年是我事业上的一个至高点: (1)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从拥有一间实验厂发展到遍布山东省的泰安、潍坊、临沂、即墨、青岛等地十四间紧密或松散型工厂。 产品从工艺品、文具、木制玩具、智力玩具等多种产品。 产品出口到日本、美国、德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回忆录-成长成才成果(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