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物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发展状况并进行综述,总结其发展特点,分析国内物流业发展与国外的差距。 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理论,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通过对物流产业集群思想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分析,为 论文 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利用区域经济学、管理学和物流发展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定性地分析了物流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结构等所起的作用 ,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等对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寻求促进重庆市物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 用定量分析方法对重庆市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进行实证分析 ,提出重庆市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尚存在的不足,为如何更快更好的发展重庆物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 ,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措施。 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充分掌握现有区域经济和物流发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广泛收集相关数据,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以定性分析方法为主,在 物流产业集群 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上, 通 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重庆市物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6 定性分析方法,深入挖掘其内在的影响机制,然后 进行定量的实证检验,做到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的相结合。 ( 3)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本 论文 侧重于从宏观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发展与物流 产业集群的相互关系。 同时又从微观方面论证两者密切的计量统计关系。 ( 4)多学科综合研究 本文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管理学 、计量经济学 等相关理论、思维和手段来分析重庆市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情况,吸取相关学科理论,从多学科角度进行研究。 根据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采取如下技术路线。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研究的内容 全文共分七部分 ,其中第一章提出论文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结果。 第三章从分析重庆市发展物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四章分析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现状,并对重庆市物流业发展现状进行 SWOT 分析。 第五章通过计算物流产业集中度对 重庆市物流产业集群的评价 ,并建立重庆市物流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第六章提出重庆市发展 物流产业集群的对策。 第七章进行总结,提出论文不足。 不足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之处 由于我 国目前尚未有完整物流统计数据,所以本文中数据皆用交通运输业数理论储备与资料分析 实地调研 论文设想与提纲 论文初稿形成 资料补充与深入调研 审核与修订 论文定稿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重庆市物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7 据替代,计算分析过程中难免存在一定偏差,对分析结果造成一定影响。 在今后的研究中,亟需解决物流业统计口径与数据来源问题。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重庆市物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8 第二章 重庆市物流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美国、欧州、日本等发达国家,从事物流研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较多 , 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物流理论框架体系。 但 相关学者 关于于物流产业集群的研究较少。 其中 只 有 Ollipekkarinen[1]研究分析俄罗斯西北利亚地区的物流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 ; Gjesing[2]研究认为区域物流能力是产业集群及其产业供应链的战略竞争力。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在物流设施硬件、物流法规建设以及物流运营体系等方面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物流产业集群模式。 在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区域物流产业集群的建设一般以物流中心、物流基地、物流园区为核心展开,在市郊或外环线地带规划建设物流中心、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并且注重物流网络的优化,通常将物流节点和交通路网结合。 如日本东京就在外环地区建设了葛西、和平岛、阪桥和足力等物流基地,并靠近高速公路布局,目前日本全国大型物流基地数目超过了 120个。 在欧洲,荷兰全国就有 550个物流中心,并以区域物流中心构筑全国物流服务体系;在德国,规划区域物流基地时往往要求设施布局临近港口,靠近铁路编组站,周边有高速公路,至少有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连接。 除了过硬的物流产业集群硬件建设,发达国家还非常重视物流法规制度建设,颁布了一系列的物流协同法规,如日本先后制定了《流通业务城市街道整备法》、《城市流通业务规划法》、《综合物流施政大纲》,强调把城市内部的仓库、场站和物流企业等物流资源向近郊的物流基地集中。 发达国家多采用协同组织的模式,充分发挥物流企业的作用,如德国 不来梅物流园区就是由 52家物流企业发起组织的,并由企业、协会和政府共同经营。 可以说欧美物流体系的建设主要是遵循“自下而上”的建设模式,区域物流的发展首先源于企业需求和组织,然后引发政府提供宏观指导(我国物流体系的建设是采用“自上而下”的建设模式,政府倡导物流发展,然后鼓励和引导企业来组织)。 国外相关学者关于物流的研究多集中在城市交通运输方面, 他们认为:城市是网络经济的节点,有巨大的市场需要满足,因此,货物运输对城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城市物流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交通阻塞、空气污染、公共设施的超负荷 运转(如道路、桥梁),为了协调配送成本、环境成本、物流企业的利益和公众的利益之间的关系。 对城市物流采取的措施是,建设物流信息系统,共同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重庆市物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9 送系统,公共物流设施及货物地下运输系统。 但是由于缺乏有关城市货运及商品运输的准确数据,由于存在风险竞争者之间拒绝共同运输,政府政策的局限等原因,导致上述措施不能有效实施。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些学者通过建立城市物流模型、灵活的运输系统、供需模型、影响模型等来对城市物流设施进行合理布局,对运输路线进行合理规划并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估,同时整合城市物流资源以发挥城市物流的效用 [1]。 也有学者认为没有高效的货物运输,城市在经济和环境方面就没有优势,要根据政府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来选择合适的货物运输管理手段来发展城市物流 [2]。 另一方面在物流中心的规划与选址方面, Aikens C H(1985)给出了线性规划、 01 整数规划、动态规划等 9 种基本形式的选址模型,目标函数一般是使选址费用(包括固定投资费用和运输费用)最小,不同的规划形式主要取决于费用函数的形式,在简单选址模型和其它离散选址模型的运输方式上,都是通过将线性运输费用最小化得到 [3]。 Holmberg K(1999)考虑了非线性运输费用的选址问题,并用分枝定界法进行了求解 [4]。 Francisco B 等( 1998)用混合整数规划建立了仓库选址模型,除考虑了选址的固定费用、运输费用外,还考虑了库存费用 [5]。 另外日本 Kyoto大学 Eiichi Taniguchi 及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和俄亥俄 Comell 大学的 和 等人在此方面也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自上世纪 80 年代初,物流的概念和理论引入我国后,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物流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直到 1999 年 11 月国家经贸委员会同世界银行在北京召开现代物流国际研讨会后,我国的现代物流才有了迅速发展,物流研究工作也全面开展起来。 目前,在许多城市兴起了发展物流产业的热潮,将物流产业的发展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契机,物流园区、保税区等物流载体的建设可谓“热火朝天”。 但总体上来说,无论是从理论和实践上来讲,我国物流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在理论研究上由于起步较晚,研究相对滞后,对物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研究更是较少。 目前,国内学者对物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 对于区域物流产业集 群的研究。 章建新提出:物流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个区域地理环境中,聚集着功能不同的物流企业,依靠地理和区域经济的优势,将运输、仓储、货物进出口、物流加工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重庆市物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10 与配送及信息处理有机集成,形成物流产业链 ,提高物流运行效率。 ( 注: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物流产业集群功能 (天津职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天津 300402) 经济问题 20xx年第一期 ) 章建新 [3]研究了基于全球产业链的物流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出在全球价值链基础上相关产业通过嵌入全球产业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创新能力,在全球产业链背景下,物流产业集群有其特有的形成机 理并依托产业链体现其强大的竞争优势。 傅淞 (20xx)认为物流产业集群是指集聚在某一特定区域内 ,以交通枢纽设施 (如港口、机场、铁路货运站、公路枢纽等 )、科研开发组织 (物流技术、物流信息平台的研发等 )、管理部门为依托 , 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 , 运输、仓储、装卸、包装、加工配送、物流信息及其相关制造、流通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现象。 傅淞 (20xx)从物流产业集群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 ,强调物流集群的创新能力应优化核心网络的学习环境 ,引导集群成员在该系统内部形成有序竞争态势 ,促进集群内部知识溢出 [4]。 李兰冰 (20xx)将创 新网络作为物流产业集群的创新载体 ,认为集群系统集体学习是物流产业集群创新实现的重要机制 ,同时 , 将物流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组成划分为三个部分 :物流服务功能创新 ,物流服务过程创新和物流服务技术创新 [5]。 通过集群企业之间的不断作用 ,产业集群在促进创新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6]。 马林探索区域现代物流作为先导驱动产业对区域产业集群、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创新及产业关联互动的制度架构。 杨国良( 20xx) 提出在供应链的协同作用下,物流产业集群有其特有的形成机理并依托产业链体现其强大的竞争优势。 熊浩、鄢慧丽 ( 20xx) 通过对产业集群 理论研究 , 探讨了物流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及其发展的模式 , 并提出了促进物流产业 园区合理集聚,及提高园区内企业的创新能力 的建议 , 为如何使物流园区成为名副其实的物流功能集结区、经济功能协调区提供参考。 杨之雷 ( 20xx) 以浙江传化物流基地的实践为例,论证了物流产业集聚带来的竞争优势与物流产业集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张开益、蒋志明揭 ( 20xx) 示了化工物流产业集群形成的机理,继而通过对上海化学工业区物流产业园区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剖析,提出实施该行业产业集群能带来效率、品牌等多方面的竞争优势。 支燕 [7]研究了物流产业集聚 的竞争优势。 王瑛 [7]对现代物流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 , 指出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在形成和发展机制方面与一般产业集群的共性与特殊性 , 并进行实证分析。 熊彬等 [9]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提出了物流园区是物流产业空间集聚而形成的特殊集群的全新内涵解释 , 从理论角度对物流园区的形成动因和动力机制 , 指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重庆市物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11 了物流园区的形成除了直接动因外 , 更主要的是根源于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组织竞争的变革这两方面的深层次动因 ; 在对产业集群形成机制进行一般性分析的基础上 , 还特别指出了物流园区特有的需求导向机制 、 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和协作竞争机制等形成 机制。 章志刚 [10]研究分析了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 , 各种资源要素在空间的聚集与扩散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已经构成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重要增长极。 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全局的主导 , 探讨如何增强这三大区域的整体发展动力 , 使资源在三大城市群得到优化配置 , 从而带来更有效率的产出 , 已经成为关系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课题。 第二: 对区域物流产业集群、协同物流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 国内部分学者对区域物流产业集群和物流一体化、协同物流体系的构建理论进行 了有益的探讨。 如张秋云分析了我国城市物流体系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物流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建设、园区规划、地区平衡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11 ]罗光旺等从优惠政策、物流标准化方面对江西赣州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提出了部分建设性建议; [ 12 ] 马林等从物流资源整合重组与区域物流网络体系的空间布局的发展战略出发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物流多物流中心整合进行了初步研究; [ 13] 王成金等对我国区域物流体系的构筑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物流设施体系、物流管理体系、信息平台体系是我国区域物流构筑的基本途径; [14 ]董千里等( 1998)认为城市物流园区可促进产业的集中产生规模效应,减少土地资源的使用合理调整城市用地,有利于行业部门的管理,改善城市环境等。 何明珂( 20xx)认为,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可以促进物流和技术的升级,改善物流投资环境,加快物流企业成长、推动第三物流发展等。 北京物资学院崔介何教授( 20xx)认为设置城市物流中心应考虑物流规模、客户需求、交通条件、物流人才、资金、营销等因素。 北京工业大学的程世东等( 20xx)运用时空消耗法对物流园区进行预测,东南大学李玉民等( 20xx)利用 S=Li1i2a/365 来对 物流园区规模预测,姚志刚,张三省等( 20xx)认为物流园区规模面积包含停车场面积、仓库装卸站台面积、货物装卸场面积、园区内线路绿化面积和其它建筑面积,并根据经验公式计算出各部分的面积,从而来确定物流园区的总面积。 在物流园区选址 上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傅新平等, 20xx)、遗传算法(李宏亮, 20xx)、整数规划(丁浩,李电生 20xx)、灰色关联分析(高洁,李锦飞, 20xx)、改进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结合(杨虹,邱祝强, 20xx)等。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重庆市物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12 第三:物 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从物流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来 看,学术界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凌有生,高峰 (20xx)从产业经济学视角论述了我国 物流业的发展 [ 15 ]。 他们认为物流产业在国际上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将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黄福华,谷汉方 (20xx)就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做了经济学的投入产出分析,并指出物流产业正成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 ! [ 16]。 总的来说,我国学者对物流产业集群的研究较少,这样就导致在对物流产业进行规划时缺少理论依据和决策依据。 寻立祥通过对常株潭物流产业集群研究提出:物流产业在地域上的集中可 使社会分工深化、企业联系加强和区域资源利用率提高。 物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相关性强,可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幅射作用,实现区域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双重节约,有利于改变区域经济大而不强的局面,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增长。 朱强,桂寿平,桂程飞等 (20xx)分析了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关系,并根据区域物流系统与系统动力学的特点,论述了区域物流系统所涉及的某些关键问题,探讨了如何建立区域物流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采用区域物流系统与系统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为区域物流系统的整合与调配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途径。 何秋等 (20xx)结合系统动态学与区域物流系统的特点,建立了区域物流系统动态学模型,同时对模型进行了合理性检验,证明系统动态学是研究区域物流问题可行和有效的方法 [ 17 ]。 包纪平、王静探讨了物流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及其对区域经济核心竞争能力的影响,提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对策。 在以上研究中,对物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物流产业规划的体系、物流集群模式选择以及政府在物流园区中的角色定位等方面研究较少或不够系统。 关于重庆市物流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随着重庆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地 位的奠定,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重 庆物流发展开始关注。 但目前对重庆市发展物流业的研究多停留在对重庆市物流业现状定性分析上,较少在研究中采用定量分析,且提出发展战略多是政策上的建议。 对重庆发展物流产业集群的研究也较少。 对重庆市物流产业集群信息系统构建方面研究几乎没有。 对重庆市绿色物流发展及第三方物流发展研究 亦 不多。 其中, 李旭东 ( 20xx) ,严文萃 ( 20xx)从中国入世对重庆的影响阐述入手,对重庆市物流建设进行深入思考。 提出整合物流资源,把重庆打造成长江上游的物流配送中心。 曾庆均,龚顺清( 20xx) 对建设重庆 现代物流中心的十大对策作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