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镇平代线公路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粘结力强而渗透性弱,其缺陷是胀缩性较大,反之,塑性指数低的土,则粘结力弱面渗透性强,水分容易渗入。 因此,对土的塑性指数,一般规定:在 1827 左右。 粘土内不得含腐殖质或其它杂质,粘土用量不宜超过石料干重的 20%。 石屑:石屑系机械轧制而成,最大颗粒宜小于 ,应坚 硬、清洁、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具有适当的级配。 水:水应清洁不含有毒物质,并按施工规范规定控制硫酸盐含量、含盐量以及 PH 值。 整理路床 为了缩短工期,提高效率,尽可能使用机械。 用推土机、挖掘机 13 挖路床时,预留 5cm 预留量,然后用 18- 21T 压路碾压,人工挂米字线整形,洒水碾压、养护,直至验收合格。 路床施工注意事项 ( 1)施工中彻底清除路幅范围内的杂草、淤泥、积水及腐植土,路床回填夯实,分层碾压。 ( 2)要在路床外侧留好边沟,以便排出雨水,防止路床受水浸泡。 ( 3)路床不得的有翻浆、弹簧、起皮、波浪 、积水现象。 68T压路机碾压后,轮迹深度不得大于 5mm,压实度不小于。 ( 4)路基平整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断面及高程要求,防止欠挖和超挖。 泥结碎石层 ( 1)所用碎石应由质地坚硬、耐久的干净砾石或岩石轧制而成,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性能,石料强度不低于 30Mpa,砾石轧制的碎石应有 90%以上的破碎颗粒,砾石包括天然砾石、破口砾石或天然砾石与破口砾石的混合料,砾石应坚硬、耐久、无杂质。 ( 2)泥结碎石层中的碎石应级配良好,最大粒径不大于 8cm,加适量粘土搀和,并适当掺水,边铺筑边压实,应注意在最佳含 水量下碾压,压实度不小于。 瓜子片磨耗层 瓜子片磨耗层应均匀摊铺后压实,路面横向坡度 1%。 路肩回填 路肩回填土干容重不低于 ,高程不低于设计高程。 施工要求 除应参照《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JTJ0342020 的有关规 14 定办理外,尚须符合下列要求: ( 1)摊铺整型后碾压时,应控制混合料处于或略大于最佳值。 ( 2)碾压时应先用轻型压路机稳定,后用重型压路机碾压至要求的压实度。 ( 3)保持一定的湿度养生,养生期一般不少于 5 天,不使稳定层表面干燥。 取样和检验 每 100~ 200m 长取样 2~ 3 个,按规定项目进行检验。 压实泥结石路面应按《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J05995要求的方法造孔取样,测定其压实度。 所有试验结果均应报工程师审批。 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由承包人自理。 质量标准 ( 1)实测项目 泥结碎石路面的允许偏差和检查方法见下表。 ( 2)外观鉴定 1)表面平整坚实,无坑洼现象; 2)施工接茬平整、稳定。 泥结石道路和基层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压实度 代表值 95 每 100~ 200m 测 2~ 3处 极值 92 2 平整度( mm) 15 3m 直尺:每 100~ 200m测 2~ 3 处 *10 尺 3 纵断面高程( mm) +5, 15 水准仪:每 100~ 200m测 2~ 3 点 15 4 宽度( mm) 不小于设计值 尺量:每 100~ 200m 测2~ 3 处 5 厚度 ( mm) 代表值 12 每 100~ 200m 测 2~ 3点 极值 25 6 横坡( %) 177。 水准仪:每 100~ 200m测 2~ 3 断面 7 强度( MPa) 每 100~ 200m 测 2~ 3点 施工工艺流程 材料试验和级配设计 备 料 测量定位 碎石拌和或干拌 修整路槽 运 输 摊 铺 碾 压 检 测 养 护 下一道工序 试验路段 16 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环境保 护设计依据 环境保护设计及监管依据以下标准: 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 《 声环境质量标准 》( GB30962020) 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20) 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JTGB032020) 第二节 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一、沿线环境特征 生态环境 (1)土壤植被。 沿线大部分为平原微丘区,土地肥沃。 土壤环境是指位于陆地地表, 具有肥力和一定垂直剖面构型的疏松层,这是陆生植物和微生物的生育基地。 (2)水土保持。 沿线水土流失较严重,路线的高填、深挖地段施工均会造成水土流失。 因此,在设计和施工中,要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护法》,应有切实可行的防止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 社会环境 (1)社会现状与发展。 (2)沿线构造物。 沿线的建筑构造物主要有如下三大类:交通、通信、电力线路;农林水利设施;居民区等。 路线穿越较稠密村镇时, 17 在符合路线前提下应尽量绕避,沿线均无重大建筑物拆迁。 二、工程对环境 的影响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工程项目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影响生态环境:一是施工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性破坏,使环境发生物理变化而对生物产生影响;二是公路营运后对环境的影响,如汽车排放废气、产生扬尘和噪声的影响,路体分割对动物种群生存与繁衍空间造成的影响。 对社会环境可能的影响 公路建设对沿线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必然带来一定的影响。 其影响的程度、范围与公路建设规模、路线经过的区域密切相关。 公路建设造成了土地利用功能的分隔,公路建设改变了原有土地的使用功能,同时使居民生活、文化教育及基础经济发生改变。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对沿线各类环境影响程度见下表 环境项目 工程活动 工程阶段影响因子 建设期 营运期 声环境 (环境噪声) 路基、路面土石方工程 施工机械噪声 ● 交通工程 交通噪声 △ ● 地面环境 桥梁工程(河流) 废水、废料、土石方等(水流、水质) ● △ 交通运 输 路面水径流(水质) △ 路基工程 废矿渣的有害物质 ● △ 大气环境 施工作业 扬尘等 ● 车辆尾气 NOX、 CO、 TSP △ 生态环境 土石方工程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 车辆工程 尾气中 P6 微粒(农业土壤) ○ 注:●为重大影响,△为一般影响,○为轻度影响。 18 三、环境影响对策 工程设计方案上采取的保护环境措施 ( 1)路线布设应尽可能与自然景观协调。 在优化线形时,尽可能避免占高产田,少占可耕地和经济林,保护自然资源。 ( 2)做好路基排水设计。 沿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暴雨 强度大,为防止路基边坡冲刷,确保排水畅通,应设置必要的边沟、截水沟、排水沟、急流槽、盲沟等排水设施,将水排到路基外的天然河沟中。 ( 3)路线两侧宜林地带,尽量植树造林,使道路形成绿色林带。 ( 4)沿线人工构造物和房屋建筑,其造型和色调做到与自然景观协调,为用路者提供安全、优美、舒适、整洁的旅行和休息环境。 施工时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 ( 1)施工时,路基取土、弃土应做到规范化,取土坑应尽可能设置在荒山、坡地,弃土尽可能堆集在低洼荒地上,可供耕种的取土坑及弃土堆可用作种植农作物,不可耕 种的种植树,实现绿化封闭。 ( 2)施工时,应先做好坡脚挡土墙,沿河挡水墙,并做好边坡防护。 在雨季来临前,在填筑路基坡脚边缘、取土场及弃土堆边缘,设置土工布围栏,避免拦截工程引起的水土流失,并应注意尽量不要在雨季开挖修筑路基。 ( 3)尽可能占用废弃地,少占农田,划出施工范围,避免机械碾压农田。 ( 4)施工人员集中的居民点生活污水不得随地倾倒,以防流入取水地点;生活垃圾要集中处理,防止污染水源。 ( 5)含有害物质的建筑材料堆放点要远离水源地,并用防雨材料遮盖,工程废料要技术运走。 19 ( 6)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的清洗水,应经隔油沉沙池处理后排放。 绿化恢复植被 施工结束后,要恢复原貌,为碾压的农田松土,施工前将路基及施工占地表面耕作熟土堆放在一起,施工结束后,用于覆盖耕作的土地表面。 经过精心设计和施工,使公路建成后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保持生太平衡,从而对沿线的环境起到改善和美化作用。 4.其他对策 ( 1)施工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搅拌站应设置在距居民区 200 米以外的地方,且应该设在下风向。 2)尽量争取集中拌和方式,集中拌和的搅拌机应有二级除尘装置。 采取路拌方式时,必须选用带有密闭罩的路拌机。 3)料场应距居民区 150 米以外的地方,同时加以遮盖,避免扬撒。 在材料运输途中,应采取封闭或遮盖措施,避免抛撒。 4)运输材料道路及施工现场应配合洒水设备,通过定时洒水,以减少起尘量,并及时清扫躇向,防止二次扬尘。 ( 2)营运期公路交通噪声防治。 1)对废弃的土石方宜采用表面覆盖土,种草绿化,起声屏障作用,对堆砌位置、高度及形式应做专门设计。 2)在拟建线路两侧有敏感建筑,噪声超标严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