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院180万吨矿井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新乡分别与焦枝,京广线相通。 207 国道从井田西部经过,与 207 国道平行的正在建设的晋(城)-长(治)高速公路已经建成,晋(城)-阳(城)、晋(城)-焦(作)、长(治)-邯(郸)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省级公路四通八达。 交通甚为方便(见图) 二、矿区地形地貌 井田内地形以构造剥蚀中低山为主。 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峰方山海拔 米,一般标高在 700- 800 米之间。 由方山向东南经向马寺山、大岭头一线为地表分水岭,其东北部为北石店盆地,西南部为钟家庄盆地,地表北部一般为基岩出露,南部为黄土覆盖,地貌属低山丘陵。 三、矿区水文简况 晋城市属黄河流域沁河水系。 井田内无常年迳流的地表水系,均为季节性河流。 雨季流量较大,西南部大气降水经晋城西河、古书院河、晋城东河流入钟家庄盆地,经白水河流经孔庄注入丹河,东北部大气降水汇入刘家川河、司徒河向东于背荫汇流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 毕业设计说明书 2 经水东注入丹河。 四、矿区的气候 本区属太行山西侧山间盆地,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四季 分明,温和宜人,日照充足。 秋季多西北风,春夏季多东南风。 年最小降雨量 296mm,最大降雨量 1010mm,平均。 降雨量集中在 9 三个月。 蒸发量一般为降雨量的 2- 3倍。 气温一般较高,日最高温度达 ℃,最低气温- ℃,平均气温达 11℃。 无霜期较长,全年约 180 天。 冻结期为 11月至次年 2月,最大冻土深度一般为 43cm,最大积雪厚度为 21cm。 风力不大,一般 3- 4 级,最大 6 级。 五、矿区的地震资料 历年地震资料及文献记载,晋城地区未发生过 5 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 外围强震的波及曾对本区造 成房屋倒塌,人畜伤亡。 据山西省地震局 1978 年省震字第 29 号文《关于颁发山西省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图及说明》的通知,将本区划为六度地震烈度区。 六、工农业生产建设概况 在本矿区周围有工厂:水泥厂、氧化铝厂、牛奶厂还有鸭厂、牛山养鸡场和大张村砖厂、煤矸石砖厂还有凤凰山矿、王台铺矿和北岩矿等工业,农业主要以种植玉米、土豆、大棚蔬菜等农作物。 七、矿区电力供应基本情况 矿区供电主要是由五八电站和阳城电厂双回路供电,《安全规程》规定:每一矿井应有两回电源线路。 当任一回路因发生故障停止供电时,另一回路应仍能担负矿井全部负 荷。 正常情况下,如果采用一回路运行方式,另一回路必须带电备用,保证井下生产过程中供电的连续性。 第二节 井田地质特征 一、井田勘探程度 古书院矿自 1958 年 7月开设,在建设过程中,原勘探程度不足,由 114 队对该区进行了精查补充勘探,共施工 44 个钻孔,进尺 米。 并提交有《生产补充勘探报告》。 1987 年,由原晋城矿务局组成较强的技术力量,将古书院建矿以来大量的地质资料,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系统的分析整理,共收集 16000 多个数据,汇编七大类表格,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 毕业设计说明书 3 绘制 195 个钻孔柱状图。 用一年多的时间,于 1988 年 1 月编制成《古书院矿井生产地质报告》。 1988 年矿井地质报告编制完成之后,随着矿井采掘的进一步深入,矿井地质工作也进入了新阶段。 主要的工作方法有钻探和物探两种,钻探主要包括井下和地面钻探,采用的设备主要有煤电钻(干式、湿式两种),岩石电钻和大型的 75型、 150 型钻机,每年探测地质构造的进尺约 150m 左右,能基本准确地圈出构造地范围,确定构造的位置。 物探主要手段就是利用 WKTF3(WKTE型 )无线电波透视仪(简称坑透仪)进行工作面坑透,这种手段主要运用在 3 号煤层,目前所有的 3 号煤上层工作面圈出之后均要 进行坑透,效果良好。 主要手段仍是钻探探测。 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方法仍主要是在各水文观测站进行定期观测,一般情况每月观测一到二次,雨季观测三次或多次。 突水点、出水点做到及时观测,对有水害威胁的区域执行“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 主要探测手段为钻探。 有效地释放了积水,保证了煤矿生产的正常进行。 开拓巷道一般 10- 15 米为一个观测点,煤巷 50 米一个观测点。 将收集和观测的地质资料,按盘区、工作面、巷道整理记入台帐或卡片,并标到相应的图件。 为了满足生产设计要求,按矿井地质规程,及时编制采区、掘进、回采地质说明书。 定期分析研究矿井地质资料,及时修改煤层底板等高线,编制矿井地质和矿井水文地质图纸及工作用图、台卡。 按规范要求提出地质、水文地质预报和各种报表工作,有效地满足了矿井设计、生产需要和指导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以往的勘探成果和矿井地质资料,为矿井的开采、掘进、设计提供了地质依据,是很重要的参考资料,以前的钻孔资料也是准确可靠的,该矿对矿井地质资料的利用率也是相当高的。 二、矿区地质层位概况 井田内地形以构造剥蚀中低山为主。 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峰方山海拔 米,一般标高在 700- 800 米之间。 由方 山向东南经向马寺山、大岭头一线为地表分水岭,其东北部为北石店盆地,西南部为钟家庄盆地,地表北部一般为基岩出露,南部为黄土覆盖,地貌属低山丘陵。 该矿区储量计算面积为 平方公里,其 3煤层可采, 15煤层不可采。 古书院井田地质报告分析,基岩分布面积约占三分之一,主要分布于井田北部、西北部山梁及沟谷零星地段,新生界覆盖面积约占三分之二,主要分布在井田南部、东部的丘陵、低洼地带及沟谷两侧。 奥陶系灰岩为煤系地层之基底。 区内地层由老至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 毕业设计说明书 4 新分述如下: 奥陶系中统( O2) 仅出露于白马寺逆断层西侧上 升盘,断层附近山势陡立,走向 NNE- SSW,出露厚度约 150 米,其岩性接近顶部多为角砾状灰岩,砾石成分复杂,风化后呈黄色,其下为深灰色,质纯而性脆,并含方解石脉的厚层状灰岩。 石炭系( C) .中统本溪组( C2b) 大部出露于白马寺逆断层之东侧下降盘西部边缘。 由含铝质较高的红色及灰白色泥岩组成,中夹薄层砂质泥岩、细砂岩。 底部为山西式铁矿。 本组厚 - 米,平均 米,与下伏奥陶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上统太原组( C3t) 出露于白马寺断层东侧,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 之一。 由黑-深灰色砂质泥岩、灰黑色砂岩、石灰岩和煤层等组成。 底部有一层鲕状结构的砂质泥岩,全组厚 米- 米,平均 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二叠系( P) .下统山西组( P1s)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井田内出露较多,但均零星不完整。 以灰白色砂岩为主,中夹灰色及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煤层。 底部为一层不太稳定的中粒砂岩。 本组厚 米- 米,平均 米,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下统下石盒子组( P1x) 主要出露在井田内较高的山腰处。 由灰色 的细-中粒砂岩,灰白色的砂质泥岩和泥岩组成。 风化后多呈灰绿色或黄绿色,底部为一层厚 5米左右的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与山西组的分界,俗称骆驼脖子砂岩( k8)。 本组厚 ~ 米,平均 米。 .上统上石盒子组( P2s) 主要分布于井田北部的白马寺山、方山、二仙掌等地的较高处。 岩性以灰黄色砂质泥岩为主,夹较厚的黄绿、紫红、蓝紫色砂岩和黄色泥岩组成。 下部有一层铝土质泥岩或含铝质的砂质泥岩,见铁质浸染,具鲕状结构。 风化后鲕粒脱落成小孔,地面易识别,其颜色鲜明,呈桃红色,俗称桃花泥岩。 为与下石盒子组分界的辅助标志层。 其下为一层不稳定的中粗粒石英砂岩( k10)。 井田内钻孔揭露厚度可达 米( 144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 毕业设计说明书 5 孔)。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第三系上统( N2) 为深红色粘土,含砂量较多,可见褐铁矿黑色斑点,含钙质结核 3- 5 层,该层脱水晒干后变得坚硬。 在井田中部、北部丘陵地带零星出露,厚度 0- 8 米,与下伏不同时代地层不整合接触。 第四系( Q) 分布范围较广,与地形起伏相一致,厚度由山梁向边坡递增,最厚达 米( 205孔),沉积物以红土、黄土为主,冲积物为砂砾层。 .中更新统( Q2) 位于黄土之下,多分布于丘陵高地,一般为赤红及紫酱色,可塑性强,腻滑似腊,在红土底部因受水解作用形成大量的钙质结核。 本层与上部的黄土分界不甚明显,在颜色上由下而上由深而浅渐变。 .上更新统( Q3) 为黄土,多分布于沟谷两侧,构成二级阶地,其厚度变化不一,一般 5- 20 米,土质致密。 .全新统( Q4) 为砂卵石、砂土堆积的现代冲积层,厚度大小不一,主要分布于现代河谷中的河漫滩。 本井田含煤地层沉积类型和特征与晋东南其他地区大致相同,主要煤层及标识层亦可对比。 为了与区域 地质资料相一致,本次修编报告仍沿用晋东南地区标志层对含煤地层进行划分。 与本矿使用的编号有不同之处,现将其对应关系列表如下。 区域资料 本次修编报告 矿方使用 K4上 石灰岩 K4上 石灰岩 K4石灰岩 K4石灰岩 K4石灰岩 K3石灰岩 K3石灰岩 K3石灰岩 K2石灰岩 K2石灰岩 K2石灰岩 K1石灰岩 古书院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以下评述之。 太原组( C 3t):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由黑-深灰色的砂质泥岩、灰黑色砂岩、石灰岩和煤等组成。 属海交替相沉积。 含煤层、煤线八层, 仅 9号、 15号两层煤可采。 全组共含 5- 7层海相灰岩,由下而上具有标志意义的由 K2K6五层灰岩,含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 毕业设计说明书 6 丰富的蜒、腕足类化石。 泥岩、砂质泥岩中都含有丰富的植物化石碎片。 底部有一层鲕状结构的砂质泥岩与本溪组相分。 全组厚 米- 米,平均 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K2灰岩 :位于太原组下部,是 15 号煤层的直接顶板,全区稳定,厚 - 米,一般 9米左右,深灰色,致密坚硬,顶部含似层状燧石条带为其特征,中部含泥质,裂隙中充填有方解石细脉。 含有丰富的动物化石。 厚度大且稳定,是岩、煤层对比 的主要标志层之一。 K3灰岩 :位于 K2上部约 4 米,厚 - 米,一般厚 3米,呈深灰色,性脆质硬,含少量燧石结核。 裂隙被方解石充填,产动物化石。 K4灰岩:位于太原组中下部, K3灰岩上约 11 米,上距 9 号煤层仅隔 1 米左右的泥岩,一般厚 1米左右,最厚达 米,呈灰色,致密坚硬,含少量燧石结核。 有时相变为钙质泥岩、砂岩。 含丰富的动物化石。 K4上 灰岩 :一般为 9号煤层直接顶板,厚 1米左右,含燧石结核,呈深灰至黑色,致密坚硬,含黄铁矿,风化后呈黄色或蓝黑色。 含动物化石。 K5灰岩:距下部 K4上 灰岩约 21 米 ,厚 - 米,一般厚 米。 呈深灰色、致密坚硬,含方解石脉,风化后呈黄灰色,中上部夹有黑色燧石层。 K5 灰岩之上约25 米左右即为山西组的 3号煤层。 产丰富动物化石。 K6灰岩:区内多数钻孔见到,不太稳定,有时相砂岩或砂质泥岩等。 上距 3 号煤层 8- 13 米,厚 米左右。 当山西组与太原组分界标志层不稳定时,可作为划分地层的辅助标志层。 山西组( P1s):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以灰白色砂岩为主,中夹灰色及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煤层。 为陆相含煤沉积,砂岩多为中细粒砂岩,石英含量高。 砂质泥岩与泥岩层理 发育,含植物化石。 底部一层不同稳定的中粒砂岩与太原组相分。 本组共含煤层、煤线 3- 5层,仅 3号煤稳定可采,平均 米。 全组地层厚 - 米,一般 米左右。 则煤层柱状图为: 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 毕业设计说明书 7 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 毕业设计说明书 8 三、矿区井田构造 古书院井田内地层受新华夏构造控制,主体走向与构造相一致,倾向北西西,倾角 3- 5 度。 西部形成自西向东的几个连续的向、背斜,东部以短轴褶曲为主。 现将井田内主要构造叙述如下: (一) 二仙掌向斜: 位于白马寺逆断层东 侧,轴向 NE12176。 - 22176。 ,南起晋普山井田,经北岩井田,进入该区,向北伸入凤凰山井田,全长 20xx0m。 (二)石城沟背斜:轴向 NE12176。 - 22176。 ,南起寨上,经北岩井田东部,进入本井田牛山、石城沟、长条岭西部,全长 5000m,两翼倾角 5- 7176。 (三)方山向斜:位于张岭、牛山、老王圪套经杨庄进入凤凰山井田,纵贯古书院、凤凰山两井田,主体走向 NE10176。 - 30176。 ,两翼倾角 3- 5176。 ,全长 120xxm。 (四)大张村背斜:位于井田东部大张村附近,走向近南北,两翼倾角 3176。 左右,全长 2500m。 (五)王谷坨背斜:位于 王谷坨村东,走向近东西向,两翼倾角 4- 6176。 ,全长 1500m。 (六)七岭向斜:位于大张村背斜东南(红庙岭一带),走向北西转近南北,全长 20xxm。 两翼倾角平缓, 3- 4176。 (七)孙村向斜:位于大张村与孙村之间。 主体走向北东约 25176。 ,两翼倾角 5176。 左右,全长 20xxm,向北延入王台铺井田。 第三节 煤层的埋藏特征 一、煤的层数 古书院井田含煤地层属石炭二叠纪。 煤系地层总厚 - 米。 一般厚 米。 共含煤 10 余层,煤层总厚 13- 15米,含煤系数约 10%。 其中石炭系太原组含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